导航菜单

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模式的比较与思考

张利平

(中共南阳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河南南阳473056)

摘要:欧美大农场生产、大粮商运作、大超市销售的浪费模式已走到尽头,中国精耕细作—高效零售—节俭消费的模式在能源危机中凸显出珍贵的价值,把积累的资金投入改良农村生产方式,适当抑制超市、保护城市商业和郊区农民,倡导勤俭节约消费能够开创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农产品;生产链;流通;消费模式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5.064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146—03

收稿日期:2014—12—20

作者简介:张利平(1973— ),女,河南南阳人。中共南阳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

流通渠道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农产品流通的成本与效率,进而影响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能源危机日趋严峻的今天,国际农产品市场上200年来以欧美为代表的农产品生产、流通与消费的模式已逐渐显现出其缺陷,中国精耕细作—高效零售—节俭消费的模式在能源危机中凸显出珍贵的价值。欧美模式的农产品大生产、大运作、大销售的流通渠道模式集中表现在以超市为代表的经济形态上。

一、超市经济形态的效率优势和致命缺陷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运输公司大西洋—太平洋茶叶公司(Atlantic and Pacific Tea Company,A&P)创办食品杂货百货公司,到1914年阿尔伯特(Albert)和杰拉德(Gerrard)在加利福尼亚将店员撤掉,改造成顾客自助式百货连锁店,再到1916年田纳西州孟菲斯市零售商桑德斯(Saunders)开设第一家由顾客自挑自选商品的“小猪扭扭”超市,经过无数商人、研究人员和装饰工程师的细心完善以及条形码、防盗监控装置、闭路电视和计算机的创新运用,最终西夫韦公司于1970年独占鳌头,随后是拥有1.108万家连锁店的法国超市巨头家乐福的兴起,更有拥有13万雇员、仅次于美国国防部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自备卫星和4.5万家连锁店的沃尔玛稳居魁首,超市模式风靡全球,成为扼守在大量农场主和无数消费者之间的开关,也成为现代挥霍无度的消费主义的大教室,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席卷全球的零售业革命。

在超市滥觞的背后,是20世纪初取代东欧乌克兰粮仓的美国大农场农业的崛起,是50年代阿根廷、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跟进,是1980年后巴西大豆产业创造的奇迹。这些地区大农业提供的粮源促使四大粮食巨头——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uois Dreyfus)成了气候,他们确保各地食品的供应,实现对世界粮食贸易的控制。

大农场生产、大粮商运作、大超市销售的模式效率空前。美国粮食出口1913年为400万吨,1921年为900万吨,1945~1949年占全球粮食出口的50%,1956年食品援助占美国全部经济援助的一半以上,1971年为3400万吨,1975年为8200万吨,[1]1980~1995年美国粮食年平均出口量1亿吨。[2]美国小麦成为无往不胜的武器横扫国际市场。

但也正是这种模式导致了对生产者的盘剥。美国家庭农场联盟(National Family Farm Coalition)的农民和领导者乔治·泰勒说:“对大多数农民来说,事实显然是,商品价格低于20世纪70年初的价格水平,也低于2000年消费者能够满足耕种和养家糊口的商品价格水平,这意味着,靠农场养家糊口几乎是不可能的。”[3]截至1980年,美国农民每在农作物上投入1美元,只能收回0.97美元。1978年,美国农民能以2.6%的利息还款,1980年为5%,1982年达到6.2%。2002年,每蒲式耳玉米销售价1.74美元,成本为2.66美元。这迫使政府对农业进行补贴。1961~1969年的美国农业部长奥威尔·弗里曼(Orvilli Freeman)曾说:“绝望产生敌对,穷人和富人之间日益拉大的鸿沟首先引发街头暴动……就是起义和政府的垮台。最后是绝望的国际侵略。”[3]美国农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补贴达到2050亿美元。[4]进入21世纪,美国政府对农业的补贴金额更多,范围更大,这些补贴支撑着美国农民的正常生产。

另一方面,超市的低价销售虽能为周围的消费者带来8.8%的节省,却严重打击了城市郊区的蔬菜种植者和小农经济,制造出美国12.7%的贫困人口。欧美模式的根源是他们均处于人少地多的区域,劳动力严重短缺,不得不挖空心思改进生产工具,以替代稀缺的人力资源,这成为几百年来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也埋下了资源浪费型生产、生活方式的祸根。而世界人口从二战后的十几亿急剧增长到今天的67亿,30年后将剧增至90亿,凶险的现实让欧美模式的局限性暴露无遗。

二、中国农业生产流通形态的天然优势

欧美国家农场大规模生产—超市垄断式供应—公众挥霍式消费的模式难以持续的原因在于其生产者急功近利,生产链非常短,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均存在严重浪费。

从农产品的生产到消费的过程来看,欧美农业大规模的种植模式的优点是具有规模优势,有利于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产品通过安全检测系统实现品牌化。但这种耕作模式浪费了边边角角的土地,连续耕种同一作物致使土壤劣化且使成本上升,机械化耕作耗尽了世界上蕴藏的石油和天然气。标准化加工食品产生害人的废料,导致农业温室气体排放达全球总量的14%。

而在中国,农民们像侍弄菜园般精耕细作,获得世界上最高的农作物产量,把庄稼收割得颗粒归仓,在储藏过程中仔细保存,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勤俭节约,还把食物生产、消费的过程尽可能地延伸:在北方农家,牲畜吃的是植物的枝、叶、麸、皮和人类吃剩下的残羹剩饭;在更精细的南方,典型的桑鸡渔业之家会在桑树下搭鸡舍,在鸡舍下挖鱼塘,在桑叶上饲养珍贵的蚕,蚕的排泄物落下被鸡食用,鸡粪落入鱼塘成为鱼的饵料,鱼塘里肥沃的塘泥被挑到农田成为有机肥。

这就不难理解一个事实:美国粮食平均亩产最高仅226斤,连西方号称精耕细作的法国也只有533斤,[1]而中国2010年平均亩产达663斤,北方普通农田亩产超过1000斤,南方稻谷亩产超2000斤已不是新闻。

从肉类的生产到消费的过程来看,欧美国家的牲畜在广袤的草原上广种薄收地放养,在大规模专业化屠宰场集中处置,在大型超市里无节制地供应,屠宰场把牲畜骨头、内脏粉碎成饲料返回农场喂养牲畜,这种短循环使美国每7千克谷物才能生产出1千克肉,畜牧业消耗了60%的谷物。据美国农业部统计,美国每年27%的农产品被浪费;英国人则每年浪费1700万吨食物。[5]更严重的是,这种消费方式还造成了反复污染,导致疯牛病肆虐,蓝耳猪泛滥,无数传染病让人束手无策。

而在古老的中国,人们不仅食用动物的肉、蛋、奶,动物内脏还被加工成各具特色的美味佳肴。中国人对动物的利用程度是以创新能力自诩的欧美人根本想不到的。

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中国河南省16万平方千米土地上居住了1亿多人口,而面积17.7万平方千米的乌拉圭只能养活337万人;户均2735亩耕地的美国农场主靠补贴生活,而人均0.3亩耕地的浙江温州却富甲中国。由此可见,人类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的突破口最有可能在中国。

三、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设想

世界人口剧增是不可逆转的现实,待开发土地已经枯竭。全球可用于贸易的粮食数量近年一直在2.5亿吨左右,所占比重低于13%。中国谷物2000~2007年净出口6908.6万吨,年均净出口684万吨,而谷物年消费量4.7亿吨,相当于世界消费的20%,即使10%依赖进口,也相当于当年全球出口量的20%;中国大米年消费1.8亿吨,而全球年出口除2005、2006年度外从未超过3000万吨,不及中国消费量的1/6;中国的大量进口肯定会引起市场震荡。人类的出路只有一条,即追求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对比东西方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欧美农场大规模生产—超市垄断式供应—公众挥霍式消费的模式固然能提供高效率,但缺点是浪费;而中国传统小家庭农业生产—小摊贩零售供应—勤俭消费模式当然节约,但缺点是效率低。然而,中国人也无需妄自菲薄。提高效率、追求进步、致力于发展是人类的天性,是工业化时代以来社会前进的动力;躬行节俭、谋划稳妥、企望和谐是人类的美德,是人类进化几千年的硕果。我们的任务是将二者综合起来,让效率与节俭并行不悖,让进步与稳妥二者兼得,让发展与和谐携手共进,这也许就是人类的未来发展模式。因此,笔者设想: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倡导节能型生产在世界上的大国中,俄罗斯可耕地34.50亿亩,人均37.5亩;阿根廷3.24亿亩,人均10.8亩;美国22.77亿亩,人均8.85亩;巴西8.64亿亩,人均4.8亩,尚有大片荒地未开垦,他们的大面积农业种植模式不适合中国。中国耕地仅18.27亿亩,甚至比印度的25.50亿亩还少,人均1.31亩,更是只相当于印度2.25亩的58.2%,更遑论加拿大、澳大利亚那样地广人稀的国家了。

但事情都有两面性,在中国实现美国农业那样的规模经营是天大的难事,让平均经营2735亩土地的206万家美国家庭农场去种植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也比登天还难。中国农业规模经营进展艰难,但对于在小块土地精耕细作高附加值农产品那样的“细活儿”,则会驾轻就熟,处于农业生产的高端前列,连联合国都公开承诺支持小规模家庭农业。

因此,应避免江苏如皋和山东诸城搞“土地整理”,并村盖楼,却在短时间内制造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前车之鉴,打消一些人鼓吹模仿大规模农业模式的幻想,举国一致,一心一意地追求小规模农业现代化。中国基础设施已超越美国,应从铁(路)、公(路)、机(场)投资模式中转换出来,将资金用于牧区养殖场的牧草品种改良和由放牧向舍饲的转变,用于西北干旱地区的水窖建设和植树造林,用于传统农业地区种子改良、化肥优化、施肥方式改进以及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特别是资助农民把农村的沟沟坎坎、角角落落、田间地头都栽上树,推进秸秆榨再生石油和秸秆还田技术,创造小规模高效高产农业模式。将农产品千方百计地循环利用,力求把原材料“吃”光榨净,最后剩下的放沼气池生产稀缺能源。未来需要的是高水平铝合金框架暖棚构成的设施农业,以生产全球紧缺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形成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节能型低碳经济生态文明。中国农民真正缺的,不是食品,不是救济物品,甚至不是社保项目,而是一小笔用于再生产的贷款。有了贷款和适当的政策环境,他们能生产出所需的一切。

(二)改造商品流通模式,适当限制超市我国商业流通自改革开放以来,从百货商店和供销社到满街的夫妻店小卖部,再到初具规模的日本式量贩渐占主流,几个大步就跨入大型超市化的潮流。这当然提高了农产品的流通效率,但农产品收入大部分落入流通业和服务业之手,打击了当地商业摊贩和郊区农民,压低了从业者的工资水平,成为时下城市及郊区人口贫困化的微观原因。因此,中国应未雨绸缪,各地需像欧美国家一样,政府、商家与居民应团结一致,限制超市运入本地能够提供的农产品,防止大商业企业哄抬农产品价格,牟取暴利,以保护当地农民和零售业从业人员,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打造科学高效的商品流通模式,杜绝大规模超市销售带来的浪费,打造高增长、高分享的商业流通体制。

(三)重塑消费模式,提倡节俭生活在城市恢复传统的节俭生活方式,在出行上发展公共交通和电动车,以减轻汽车污染;在住房上普及保暖墙体材料和太阳能热水器,以节约能源;在饮食上拒斥麦当劳、肯德基那样的反式脂肪酸食品,节约每一粒粮食和每一个水果;推广网络无纸办公,以节约纸张;每个消费者都自备布质购物袋,以消灭塑料袋形成的白色垃圾;每座城市像瑞士那样推行垃圾分类,回收金属、废纸、玻璃和塑料,建筑垃圾用于工程回填,可燃垃圾用于发电,把剩余的植物垃圾通过沼气池利用后变成有机肥运往农田,顺便解决城市垃圾处理难、堆放占地的难题。在这样顺应自然的清洁消费格局下,我国积累的大笔资金就能真正造福人民,不重蹈欧美浪费型消费的覆辙,开拓出全新的可持续健康消费模式,实现效率最大化与和谐发展的均衡,引领世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丹·摩根著.李庆龙译.粮食巨人——一件比石油更强大的武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3.

[2]张问敏,宋光茂.中国经济大论战[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3]拉吉·帕特尔.粮食战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4]戈尔巴乔夫,斯拉文.尚未结束的历史——戈尔巴乔夫访谈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5]凯思·凯莉.一英镑一天,坚持过一年[J].读者,2010(14).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