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模式创新思考

罗美英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中山528436)

摘要:就目前而言,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无论是对大学生自身还是对我国的现代化发展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淡薄,十分令人担心。对其更深层次的原因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和解读,并对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应采取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探索,使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不断提高,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模式;创新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7.011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7—0024—02

收稿日期:2015—01—11

作者简介:罗美英(1982— ),女,广东梅州人。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公民意识及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

公民意识是指人作为公民而言,在思维上对于公民这一政治身份的反应,也就是公民自身对于政治生活以及政治生活地位的正确认识。我们现在所说的公民意识是指公民的政治主权意识,即主动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主权意识。这里的主权意识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公民主动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自身权利意识,其二是指公民主动维护社会良好运转的自身责任意识。这两方面的意识包括了国家、自由、平等以及公德意识。

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的教育,主要是使大学生认同自身的公民身份,使其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并且在参与国家社会生活中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权责意识、国家意识、法治意识、主体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创新意识和生态意识等教育。

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主体特征

(一)教育群体个性化强

我国目前的大学生主体大多出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为独生子女。伴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特点。他们普遍都十分积极向上,对生活有着很大的热情,对社会充满关爱。并且随着他们的成长以及内心的成熟,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些观点、看法,表现出了自身的独立和自主,在处理问题时,更喜欢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许多情况下都更喜欢自我决策。

(二)内容贴近学生实际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成长也受到了网络等媒体的影响,这使得新一代的大学生有着很强的接受新兴事物的能力,但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却不强,逐渐导致大学校园中更为盛行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在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过程中,应该将其内容充分与实际需要相结合,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思想现状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综合考虑大学生整体和个体的意识状态,因材施教,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并最终改善公民意识现状。

(三)教育形式主要采取高校教育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大学课堂也成为了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最重要的环节。除了课堂教育之外,社团、学生会等都是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平台。此外,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也在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应该紧密结合高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三者的不同优势,并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才能加速公民意识建设的进程。

三、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文化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生活方式的总和。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积淀更加凸显出中华文明的璀璨。我国的许多传统文化至今仍然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然而,特权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特权思想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

(二)缺乏系统化教育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逐步重视公民教育。但由于我国目前仍缺乏自始至终的教育理念,政治化和说教化的教育内容太过守旧,致使公民教育活动在校园中进行时没有培养学生的内在自主、自律的人格精神。多数学生在接受培养之后更多地表现为盲目顺从,这种依附人格与当代的民主法制社会格格不入。

(三)受社会发展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不具备完整的制度及价值体系的约束,“经济人”太过强调个人的利益,这将导致许多人将利益作为一切事情的出发点和衡量标准。金钱万能和功利主义的思想不断深入人心,将传统的道德观念彻底瓦解,最终使得社会道德失去规范。这种拜金主义的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表现为许多学生的集体观念淡薄,拜金主义盛行,只愿意享受,而不愿承担责任。

四、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创新培养模式

(一)优化教育内容

要实现对公民意识的培养,一定要通过具体的教育内容来体现,否则将会变成空谈。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也曾开设过相关的公民课和宪法课,这些课程成为了公民教育的媒介,主要向人们讲授公民和国家、权利和义务以及社会关系等。当前的公民教育存在两方面的缺陷,即设计过于宏观和太过重视道德教育,这两点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公民教育的进程。所以教育的内容要更加贴近实际,易于操作。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更加突出公民的基本常识和公民素养。其中公民素养教育包含了公民意识教育和公民行为教育。公民行为指的是作为公民去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一种技能。

(二)适时适地选择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对于完成整个教育过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科学的教育方法对于实现相对复杂的公民教育目标至关重要。在公民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摒弃传统的说教和灌输方式,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素养及水平,在各科的教育中渗透公民教育,不断扩大大学生人文教育知识的普及范围。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由于近代的闭关锁国,造成我国的民主和公民教育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社会的文化氛围中缺乏自由等公民意识。所以,要想使公民教育尽快产生显著效果,就要更加重视政府、社会和学校三者的合作。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大学课堂也成为了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最重要的环节。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地建立浓厚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形成自由平等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从而创造良好的培养环境。民主与法治要相辅相成,一方面,要不断加快法制建设的速度,制定科学系统的法律体系,从而优化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应该引导舆论导向,使社会中逐步形成弘扬正气、揭露丑恶、优化社会环境的舆论氛围,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四)实施网络对话教育模式

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中,网络也逐渐占据重要作用。大学生通过网络来了解一些社会信息及政治事件。网络的出现使得公民意识的教育时间和空间不再有大的局限性,也使得知识的传播途径由过去的单一直线关系转变为如今的多元互动。与教室和寝室等现实教育场所相比较,QQ、微博等网络平台中逐渐形成了大学网络社区。在这些社区中,大学生的一系列社会行为有别于真实社会,有着十分大的自由度及自觉性。网络作为公民意识教育的虚拟场所,其对于教育的导向也表现出正反两面。高校在利用网络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其利弊,综合其优势,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使教育内容与手段更为丰富,最终加快公民意识教育的进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金颜.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

[2]敖洁.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3]殷永贵,赵志刚,程家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2).

[4]沈永真,余彪.对大学生维权意识的调查与思考[J].消费导刊,2010(1).

[5]李兰兰.试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J].湖南社会科学,2004(2).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