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彩虹1,龙惠兰2
(1.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定西743000;2.陇南市武都区城关中学,甘肃武都746000)
摘要:师范院校学生的模拟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本文基于师范院校学生模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与实践、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重建等一系列提升大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策略与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师范院校;模拟教学;新课程;对策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6.037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081—03
收稿日期:2014—11—17
作者简介:龙彩虹(1972— ),女,甘肃武都人。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龙惠兰(1978— ),女,甘肃陇南人。陇南市武都区城关中学,中教二级,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学生模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几乎没有彰显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缺乏创新;二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较差;三是学生缺乏登台锻炼的实践机会,心理素质不佳;四是教学基本功有待夯实。[1]基于以上这些主要问题,笔者将提出提升师范院校学生模拟教学水平的基本对策和建议。
一、提升师范院校学生模拟教学水平的基本对策
(一)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与实践,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重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师学生模拟教学水平的提升首先要以更新其教育观念为先导。每个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形成都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接受的专业教育、职业教育过程或相应的实践经历,甚至是在学生时期接受了某位自己最崇拜的教师教学风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已经奠定了其教育观念体系中的‘基本教学框架’”。[2]可见,教师个体教育观的形成是一个相当漫长而又曲折、复杂、艰难的过程,而它自身的“框架”体系又具有这样三个特点:顽固的习惯性、顽抗的排斥性和顽强的同化性,[2]所以,高师学生要改变这样的教育观也并非易事。
教学实践表明,高师学生教育教学观念是否发生根本改变,是否认可、接受、内化新课程理念,并自觉地将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需要其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去把握,去分析、观摩、反思,在反复实践中获得。可见,教育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那么,师范院校学生如何更新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呢?
1.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努力提高对新课改的认识。新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集中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目标的施工蓝图,也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因而,高师学生必须认识到:教育改革、课程改革传达的是一种先进的改革思想和指导理念,其目的在于实现我们自身的发展,而且这种改革是不断深入的;对于改革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消极逃避,而是应以积极的态度、开放的心态迎接新的事物,主动学习新理念,开阔自己的视野;在学习中要不断地否定自己,敢于探索,善于创新,否则,如果不思进取,将会被现实所淘汰。
2.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模拟教学实践活动,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自我成长。我们知道,课程标准的制定、新教材的编写都贯穿着素质教育理念,体现着现代课程观。教师如果不更新思想观念,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将很难适应用全新的思想观念锻造出来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因此,高师学生的模拟教学必须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教学实践活动,是一个边实践、边总结,边体验、边反思的过程。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高师学生模拟教学实践有效性较差的问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备课环节,提高课堂预设的针对性,使得教学有的放矢;二是仔细研读新课标,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准确确定教学内容;三是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这是一节课的重中之重;四是在总结自己和他人经验、汲取精华的基础上,取长补短,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提升教学能力;五是经过反复实践,最终明确上好一堂课应包含的步骤、基本环节、基本思路与教学重难点,同时,明确评价一堂课优劣的基本标准等常规,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三)培养自信的心理品质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模拟教学中常见的一个现象是,执教者虽然课前准备得非常充分,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一站在讲台上便丧失了镇定的情绪,变得思绪混乱、手足无措、语无伦次,哪里还谈得上教学效果呢?可见,讲课是一种精神活动,执教者口语表达效果的好坏与其心理素质有很大关系。
所谓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指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产生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即登台时不紧张,在讲课过程中有良好的自我感觉,之后对自己的教学效果有清醒而客观的评估。整个教学活动都在自己稳定心理的制约之下从容不迫地进行。虽然执教者的心理素质存在着差异,甚至还有某些先天的遗传成分,但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模拟教学训练的实践而发生变化的,可以通过多次登台锻炼和自觉、有意识的培养而逐步得到提高。消除这种心理障碍的方法如下:
一是消除怕丢丑的思想顾虑。针对这种顾虑,需要指出的是,学校是每个学生学步的场所,不存在谁笑话谁的问题。因此,大可不必有思想顾虑。
二是平时加强训练。如参加诗文朗诵等各种比赛;多与亲近、熟悉的人交谈,懂得心理沟通的方法;多听别人的谈话,从中领悟和学习别人的谈话技巧等。
三是每次讲课前必须做扎实、全面的准备。胸有成竹,欲发则出;积之愈深,言之欲佳。
四是学会故意“视而不见”。即在初次登台时,故意对学生“视而不见”,这样可避免听众的不良反应给自己带来过多的心理压力。
(四)强化教学技能,增强教学实力。为适应当前高校课改的需要,加强对高师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即模拟教学训练,是师范院校课程改革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高师学生应该按照技能训练规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模拟教学系统训练。
教学技能训练的过程应该是由基础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过程。基础训练一般包括教师口语训练(包括声音的调控、普通话的运用、口语表达的流畅度等)、态势语设计及其训练、心理素质要求及其训练、板书设计与书写训练等教学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训练主要指课堂教学能力,即课堂预测、讲解、示范、检测、诊断、矫正、控制、教材把握等八种能力。其中,课堂预测、讲解、示范、检测属于初级能力,课堂诊断与矫正属于中级能力,课堂控制、教材把握属于高级能力。对于这些能力,教师未必要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获得,但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这八种能力。基于此,对高师学生进行模拟教学技能训练应该先从一般教学技能训练出发,强化其教学基本功,这是模拟训练的基础,然后再过渡到专业技能训练,强化其课堂教学能力。
以下是在模拟教学实践中为强化高师学生的教学基本功而提出的基本要求:
1.使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即针对普通话不标准或用方言讲课的学生,要向其强调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要求其必须具备较高的普通话运用水平。
2.声音洪亮。这主要是针对教学时声音较小或不自信的学生提出的。洪亮的声音不仅显现了教师的精、气、神,而且使学生听得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3.口语表达自然流畅。即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要做到流畅,力戒口语表达中出现语无伦次、颠三倒四、口头禅较多等问题;要做到自然,口语表达的语气、语调、重音等技巧应符合表情达意的需要。
4.仪态大方。这一点重在塑造教师良好的仪表形象。坐姿和站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文化修养。因此,教师执教时的仪态要端庄大方,给人以美感。
5.有一定的教法。这主要是强调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方法是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方法得当,就会事半功倍;方法欠妥,就会走入弯路甚至死胡同。
6.板书工整。这是针对个别学生板书零乱且缺乏设计与条理性而提出的。板书规范工整与否关系到教师教学思路是否明晰、严谨且有一定的逻辑性。
(五)加强课堂点评,积极反思,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课堂点评是模拟教学系统训练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模拟教学中,我们采取“学生先点评,教师后点评”的方式,既锻炼了学生当众点评的胆量与自信,又训练了学生瞬间组织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口语交际能力;既有针对性,让学生有话可说,又能为学生提供自由地表达自己见解和看法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对课不对人”的直言不讳的点评精神,又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学生通过先听课、后评说的过程有所思、有所悟、有发现、有交流、有质疑、有反馈。
教师最后的综合点评致力于提升学生思想见解的深刻性和高度概括性,使学生能从理性的角度认识课堂教学的实质。最终,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对师范院校学生模拟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教师在与教材的对话中,要有“我”的存在。首先,教师要确立新的教材观。教师要摆脱传统机械论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上不要总是将其定性为某种绝对的真理,只能接纳与服从。需要改变对教材的盲目崇拜与依附的现状,即“教教材”的现状。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的观念由原来的“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材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教学材料与课程资源,是师生展开教学对话的文本与媒介,其开放性、生成性、整合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当教师确立了新的教材观之后,将由原来被教材“奴役”和“束缚”的状态走向解放与自由,教师的自主性将得到释放,在与教材的对话中有了“我”的存在。
其次,对文本要有“自我”的解读。如果没有教师教学智慧与教学经验的融入,教材所蕴含的教育学价值与意义将无法对学生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教师树立“用教材”观念的前提下,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学生的诉求,灵活、变通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利用和改编,对文本进行“自我”解读。教师理解、处理、驾驭和超越教材文本的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所以,“用教材”的前提是“理解文本”,即对文本进行“自我”解读。
(二)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教学中要多一些创新或生成性的内容。教学中的创新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有创新的课程思想和教学思想,主要指对教学内容的创新。对教材理解的准确度与深度是教学创新的源泉和根据,包括教师对学科的性质、结构、要素、知识、能力等问题的重新认识。因而,对教学内容的创新离不开对教材内容的创新,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紧密关联,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教材内容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因此,教学内容的创新与生成主要指教师能否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而要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至少需要三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充分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教材的隐性内容通常包含在习题、思考题或实验中,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二是对教材的显性内容与隐性内容进行梳理、整合。三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三)促进教学方法的适切性变革。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功能的重要工具和媒介。适切性的教学方法是指与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等相适应的高效、先进、切合的教学方法与方式。要促进教学方法发生适切性变革,必须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积极地尝试、探究新的教学方法与方式。
实施新课改以来,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灌输式、填鸭式、机械式教学等仍在课堂中居于核心地位,很难突破。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观念与行为的关系存在着偏颇的理解,这必然会影响到新课改理念的落实效果。教学实践表明,许多教师以为课程改革等同于观念改革,而忽视基础条件和方法,将课程改革停滞于观念的层面,造成观念与行为在事实上的脱节,缺乏对教学方法的有效尝试和创新。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改革传统封闭、单一、机械的教学方法,确立多元与综合、平衡与协调的教学方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未来教师成长的适切性变革。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龙彩虹.师范院校学生模拟教学中的问题分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3(12).
[2]徐同.二谈“理论与实践结合”[J].阅读与作文,2006(5).
[3]钟起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彭昆.试析高职高专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
[5]骆秉全.美与和谐[D].湖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