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 姜泳 黄欣月 迟晓飞 慈元 应凯
大连市骨科医院,辽宁大连 116011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DCI)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5月—2013年7月间,该院应用颈前路DCI治疗1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在X线片上测量相应颈椎的运动范围(range ofmotion,ROM)。结果 16例患者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8.7个月,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为(72.21±3.21)%,其中优13例,良3例,有效率为100%。动力位X线片显示术前C2~7的ROM为(48.12±7.23)°,术后为(29.32±1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入节段术前的ROM为(9.21±5.13)°,术后ROM为(7.21±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入节段邻近节段术前的ROM为(8.23±3.20)°,术后为(9.11±4.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DCI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维持颈椎稳定性的同时保留手术节段的运动功能,早期临床效果满意。河南省人民医院骨科高坤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治疗;颈椎动态稳定器;早期;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8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a)-0088-02
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DCI)是一种近些年出现的一种植入颈椎的颈前路非融合钛合金稳定装置,其设计理念为在非融合状态下为颈椎保留部分活动度的动态稳定器[1]。为探讨应用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DCI)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临床疗效,2012年5月—2013 年7月,该院对1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前路减压DCI内固定术,取得满意的早期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组病例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3~52岁,平均年龄42.3岁,其中单节段11例,双节段5例,C5~6间盘突出者9例,C4~5间盘突出者4例,C6~7间盘突出者5例,C3~4间盘突出者3例。临床症状表现为脊髓型颈椎病着9例,主要表现为颈部僵硬不适,伴肩臂部疼痛,持物不稳,肌力下降,双下肢行走不稳,伴有踏棉感,甚至伴有尿潴留等症状。患者入院后常规行颈椎正侧位、双斜位片及动力侧位X线六位片检查、颈椎CT及三维重建和颈椎MRI检查。其中9例患者颈椎正侧位X线片显示病变节段椎间高度不同程度的降低,并有不同程度颈椎生理弧度变直甚至有2例患者出现反张等生理曲度的改变。颈椎动力侧位X线片未显示病变节段的明显不稳或滑脱的表现。所有患者MRI检查均提示病变节段椎间盘明显突出,伴有脊髓受压的表现,CT和三维重建均未发现有明显的骨性椎管狭窄。
1.2手术方法
该组病例均采用全麻麻醉方式,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手术,手术熟练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麻成功后,患者取仰卧位,肩部垫薄枕抬高,头枕部垫头圈固定头部,颈椎呈中立位并保持适当过伸位,颈下以圆枕支撑以便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单,取颈前部横形手术切口,长约4~6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沿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肌间隙进入,钝性推移食管,连同气管一起拉向左侧,显露椎前筋膜,电刀切开椎前筋膜,筋膜下剥离椎前筋膜及前纵韧带,显露目标椎间盘,定位针头插入目标椎间盘,C臂机透视定位手术椎体及椎间隙。撑开器适当撑开目标椎间隙,尖刀矩形切除椎间盘的纤维环前部,髓核钳摘除椎间盘、刮匙刮除椎间隙相邻椎体的软骨终板,完整保留软骨终板下皮质骨。必要时纵行切开后纵韧带,神经剥离子探查椎体后方及相应的椎间孔,取出部分隐藏在椎体后缘的病变椎间盘。充分止血和冲洗后,植入DCI试模,试模大小以插入后手松开试模不倒为准,其深度以距椎体前后缘各2~3 mm为佳,且宽度尽量覆盖终板。C臂透视试模位置良好后,植入相应尺寸的DCI。C臂透视正侧位确认DCI位置良好后,冲洗伤口,彻底止血并置引流管一枚,清点器械、辅料无误后,逐层缝合切口至皮肤,术毕。
1.3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1~2 d预防感染,术后24~48 h拔出引流管,7 d拆线,拔出引流管后即可离床活动,并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颈椎活动及颈部肌肉功能锻炼。
1.4临床疗效评定
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标准评价患者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状况。根据术前、术后的JOA评分来评价治疗后颈部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以及改善率,改善率=(术后JOA评分总分-术前JOA评分总分) /(17~术前JOA评分总分) ×100%。评分等级:优为改善率>75%,良为50%~74. 9%,中为25%~49. 9%,差为<25%[2]。
1.5影像学资料评定
分别测量该组患者术前、术后颈椎2-7椎体、手术节段及手术邻近节段椎体的动力侧位X线片的Cobb角,两种位置Cobb角之和即为该节段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3]。
1.6统计方法
所得计量数据均以(x±s)表示,使用spss 17. 0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
2结果
该组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8.7个月。患者术后JOA评分为11.6~16.2分,较术前平均提高(6.34±0.23)分,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患者神经功能均得到了改善明显。改术后JOA评分善率为(72.21±3.21)%,其中优13例,良3例,有效率为100%。
术后患者颈椎正、侧位片均显示DCI位置适当、颈椎运动功能良好,未出现DCI松动、断裂、移位等,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颈椎活动度均得到明显的改善,2例颈椎反弓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大致恢复正常生理曲度。动力侧位X线片显示术前C2~7的ROM值为(48.12±7.23)°,术后ROM值为(29.32±12.1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置入节段术前X线片的ROM值为(9.21±5.13)°,术后X线片ROM值为(7.21±3.1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置入节段邻近节段术前X线片的ROM值为(8.23±3.20)°,术后X线片ROM值为(9.11±4.0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疾病,其手术治疗方法有很多,自1955年和1959年,Robinson等和Cloward等相继采用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体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以来,ACDF逐渐被认为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最安全、最有效的术式,该术式既可以为颈椎提供良好的稳定性,又可以较好的改善术后颈椎神经功能[4]。但大量的长期临床研究表明,ACDF虽然近期治疗效果确切,但有一部分病人经多年随访后发现出现颈椎活动度大量丧失,并且融合节段的相邻节段椎体发生继发性退变等并发症,导致术后症状复发,部分患者甚至需要二次手术治疗。曾岩等[5]对66例ACDF手术的术后患者施行随访发现术后颈椎整体ROM值平均减少24.6°。Hilibrand等[6]对23例施行ACDF的患者进行了2~13年的术后随访,发现手术融合节段ROM值的下降导致手术相邻节段的ROM值大幅的增加,所受应力显著增大,从而加速了邻近节段的退变的发生;该研究还发现手术相邻节的退变加速引起术后10年中术后症状的复发,每年的发生率平均为3.1%,其中大于60%的患者有新的临床症状出现,甚至需要再次手术。究其原因主要是颈椎间盘融合术后,虽然颈椎的稳定性增加了,但颈部活动度同时也丧失了很多,颈椎承受的应力集中到手术的临近节段,继发加速了相邻节段的椎间盘退变以致于相邻节段出现颈椎间盘的突出,症状复发。
非融合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治疗颈椎病的一种崭新的方法,它在维持手术节段颈椎稳定性的同时,又保留了该节段一定范围内的活动度,从而预防了临近节段颈椎退变的加速[5]。该组病人中,术后JOA评分平均提高(6.34±0.23)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有效率达到100%,这表明DCI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确切、可靠。患者术后颈椎正、侧位片显示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颈椎活动度得到很大的改善,其中2例颈椎反弓的患者术后颈椎弧度恢复到正常生理曲度。动力位X线片显示术前、术后颈椎2~7的ROM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置入节段术前、术后的ROM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置入节段邻近节段术前、术后的ROM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DCI在保持了颈椎的稳定性的同时保留了颈椎部分活动度,同时还具有保护邻近节段,防止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的作用,同时具有在一定程度上纠正颈椎后凸畸形的作用。
颈椎前路减压DCI置入非融合内固定术作为一种非融合技术手术具有操作简易,手术创伤小,同时患者住院时间短,可以有效的较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等优点,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但这种部分保留颈椎活动度的半限制性设计对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的作用还有待于临床进一步观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Thom?C, Leheta O, Krauss JK, et al.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rectangular titanium cage fusion and iliac crest autograft fus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J]. J Neurosurg Spine, 2010, 4(1): 1-9.
[2]Dugga lN. 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 a practical overview [ J].Cur Orthop Pract, 2009, 20(3): 216-221.
[3]Huang RC, Girardi FP, Lim MR, et al.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nonfusion technology in spine surgery[ J]. Orthop Clin North Am, 2010, 36(3): 263-269.
[4]Faldini C,Leonetti D,Nanni M,et al. Cervical disc herniation and cervical spondylosis surgically treated by cloward procedure: a 10-year-minimum follow-up study[J]. J Orthop Traumatol,2010,11( 2) : 99-103.
[5]曾岩,党耕町,马庆军.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颈部运动功能的评价[J].中华外科杂志, 2004, 42(24): 1481-1484.
[6]Hilibrand AS, Carlson GD, PalumboMA, et a.l Radiculopathy and myelopathy at segments adjacent to the site of a previous anterior cervical arthrodesis[J]. J Bone Joint Surg Am, 1999,81(4): 519-528.
[7]Eck J C,Humphreys S C,Lim T H,et al. Biomechanic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cervical spine fusion on adjacent-level intradiscal pressure and segmental motion[J]. Spine,2012,27( 22) : 2431-2434.
(收稿日期:201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