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奋
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 广东潮州 521041
[摘要]本文以翁辉东先生著《潮汕方言》的词语变化为考察对象,试解释词语变化中潮汕地区的民俗文化,发现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对词语变化带来积极的影响。本文以民俗文化为主,简要例举和分析了较有特色的类型变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潮汕方言》;词语变化;民俗文化
引入
刊行于1943年的《潮汕方言》,是最早研究潮汕方言词的著作。作者翁辉东先生有感于“语言变迁,罔可穷诘。虽假壤遐陬,田夫野老,宥于乡音而语不失方,转与雅、记”。翁氏经廿载系统探索研究撰著此书,这是研究潮汕方言词汇的第一部著作,《潮汕方言》出版后,上海商务书局设专柜发行这部潮州文化书籍,在语言文学界产生重要影响。《潮汕方言》共十六卷,共收集方言词约1124条。通过对《潮汕方言》中的词语变化调查,初步统计数据显示现存至少有词条数约649,占《潮汕方言》词条总数57.7%,当中出现了许多民俗文化的变迁。
潮汕地区一直以来有着许多民间习俗,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节奏加快,有些民俗文化活动渐渐被简化,有的已经消失。通过对词语变化的调查,得出当今潮汕地区的民俗文化现状。
一、保有活力的潮汕民俗
以下选择的几个词语反映了潮汕地区一年四季的民俗活动。潮汕地区一直以来有着许多民间习俗,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节奏加快,有的民俗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如:
1.赛会(卷三p.98)俗以牲礼,彩以绒帛,聚集比赛,谓之赛会,亦谓摆“神前”。每乡年必一次,或若干年轮值一次。
游神赛会这一潮汕民俗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改变本已逐渐式微,但是许许多多的海外潮人思念家乡,每逢节日必会举行游神赛会,这一思乡情怀也得到了国内潮人的热烈响应,使游神赛会愈演愈烈,迸发出新的活力。
2.筅炱(卷八p.191)腊月择日,洒扫屋宇,曰筅豚。豚当作炱。
潮汕地区以前是以农耕为主,因地处亚热带一年两种或三种,全年无休,但是潮人对过年的观念根深蒂固,希望一年的农忙歇下来后有个舒服的新年休假,因此在过年前一个月都会进行大扫除。
3.七样羹(卷九p.206)俗每逢人日,人家就当时所出之蔬类,凑备七种合煮之,全家会食,名曰“食七样羹”。案五代·梁·宗??《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以七种菜为羹。”此风遗传,至今不替。
潮汕地区仍保留着这一习俗,因现代社会提倡健康膳食,七样羹由七样蔬菜烹煮而成,因此更加受到民众喜欢。
4.挂纸(卷三p.99)祭墓,俗呼过纸,应作挂纸。案寒食禁烟,垂为令典,潮人历遵之,纸钱不焚而挂,具见古风之遗。……潮俗祭墓,多在清明举行。爱盛挂纸之风,沿习久之,虽冬天亦然。
潮汕地区清明时节扫墓叫做“挂纸”,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潮汕地区可以是清明节“挂春纸”,也可以是冬至时节“挂冬纸”。潮汕作为侨乡,每逢清明节或冬至还会有海外的侨胞回乡扫墓。既保持了传统,又联系了海内外的乡情。
5.扒龙船(卷十一p.237)乡人制长数丈之条状船,而为全龙之彩饰。于端阳前后,落水竟赛。呼曰“扒龙船”。
潮汕地区每年的端午节“赛龙舟”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更是为了祈求潮汕平原风调雨顺、物产丰收。“赛龙舟”还逐渐成为一项民间体育赛事。
二、潮汕民俗中对人一生的重视
(一)出生
科学技术和医学的发展,使得潮汕人民对于以前人生礼仪逐渐有了科学正确的认识,但是不得不提的就是,下列两个有关对刚出生婴儿所进行的仪式词语虽然逐渐消失,但潮汕人民在过去对于生命和子孙后代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6.开噡(卷六p.142),故事。婴孩产后十日举行开荤。开荤先期必须开噡。法取历书上八卦图一页。生葱二枞。吉贝二条。龙眼干十二枚。乌糖咸菜各少许。盛于柳盘。延高寿妇人以中指裹菜叶搵糖纳小儿口拭之说吉祥语名曰开噡。
现在潮汕地区大多地区还保留着这一习俗
7.憩臘(卷十二p.244),婴儿始生,七日之内,戒勿震动,俗谓憩臘。憩读如腔下去声。过期而获安全。谓之过臘。案田艺衡《春雨逸响》云。“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臘。死以七日为忌。一臘而一魄成。一忌而一魄散。”又婴儿于臘内死亡者。谓之着鎻。
上述措施和礼俗,既有符合科学、卫生的因素,也有迷信落后的成分。如今产妇临产多到妇产医院,以新法接生,旧俗所含的迷信成分已逐渐被时代潮流所淘汰。
(二)离世
8.生居(卷十三p.257)生前筑坟,名曰生居,但讹为“生基”。案《汉书?蔡邕传》:“百岁之久,归乎其居。”毛苌注:“居,坟墓也。”9.灰金缶(卷十三p.260)俗呼贮骨殖之器为灰金?。……《潮州府志?丧葬篇》:“葬时用灰掩坎,陋俗相沿。或十余年,则易其棺,而贮骨于瓷罂,名曰金罐。”
从生时墓地的选择,到过世后十年对其先人骨殖的保存,这两个词共同表达了潮汕地区对长辈先人的崇敬之情。
三、式微的民俗文化
(一)民俗活动现状
有些习俗和宗教迷信活动渐渐被简化,有的已经消失。下面所列出的这些词所反映的活动是当今所比较少见甚至消失的一些民间习俗。4.解纸(卷三p.98),又呼还愿为解纸。民俗于二月朔日,用金纸一束,中夹愿语,扎于神座,求平安。至冬则以牲礼报之,如阖族举办者,则大演戏剧,谓之谢平安,将所扎之纸解除,是为解纸。此春祈秋报之意。
现在此仪式渐渐简化。
5.听暗卦(卷四p.110-111),俗于除夕,潜步出门,窃听人语以辨吉凶,曰听暗卦。案《潮州府志?岁时篇》:“饶平辞岁,更阑人静。抱镜出门。潜听市人语。以卜来年休咎,谓之响卜。”潮安曰听暗卦。
现在此习俗已消失。
6.靖油火(卷四p.111)进宅之前晚,必请师公,以锅盛油,煮沸喷洒,遍及各室,迨及最后,鸣锣执磬,并擎余油,狂趭歧路,倾盆泼去,名靖油火,亦曰出火。
现在举行“靖油火”活动的越来越少了,一般人家只祭拜“地主爷”及燃放鞭炮。
7.功德冥斋(卷四p.120)俗遇丧事,延僧诵经,一日以上,谓之“做功德”,潦草成事,半日而毕,谓之“做冥斋”。案佛典术语……凡诵经礼佛,皆曰功德,……。
这种仪式,旧时潮汕各地甚为流行。在今天乡村,做冥斋之遗风仍广泛存在。
8.祭路头(卷四p.110)俗尚迷信,农家有病不求医,或至?语,人曰“犯着路头煞”,乃以酒饭、冥衣、草鞋、雨伞,向三岔路禳祭,曰祭路头,又曰祭送。
现在此仪式渐渐简化。
(二)民俗活动从业者的词语
潮汕地区的宗教活动,当中夹杂着一些迷信成分。潮汕人民的宗教活动只是对道教和佛教中的“神佛”以及土著巫术的崇拜,重在祭拜以求赐福,不在严格的宗教信仰。因此,潮汕地区的“神”更多被称为“老爷”。于是造就了潮汕方言中众多关于这一系列宗教仪式的词语,有关迷信职业者的。如:
13.四众人(卷七p.184)俗以群众为“四众人”。案佛典以比丘、比丘尼为出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姨为在家二众,合为四众。
14.师公(卷七p.177)道士与巫,本非同道,今所称师公,动作似巫,而衣冠则道士也。
15.同身(卷七p.177)俗呼巫曰同身,谓其同神之身也。又呼同乩,谓其同乩语之可卜休咎也。
16.乩童(卷七p.178)俗呼扶乩之人为乩童……祀神者置沙盘,为丁字架,用两童子,扶架盘上,云有神降,则乩能动作写字。
上述的四个词语在潮汕地区的市区已不常见,但在城乡结合部或乡村任有所保留。
上述两个小部分词语的逐渐消失是现代文明影响的结果,对于此现象我们应以客观的态度来对待,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对这些活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的职业者进行各种手段的记录和保存。
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还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法国社会心理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梅耶认为,语言学是一种社会科学,要想了解语言的变化,就必须了解社会的变化。反之亦然。了解语言的变化也可以从中得出一些社会的变化。《潮汕方言》中消失的方言词我们应将其当时所表达的意思和反映的社会现实进行真实记录、整理和保存,这将是研究潮汕民俗文化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料。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翁辉东.潮汕方言[M].上海:涵晖楼,1943.
[2]林伦伦,王伟深.翁著《潮汕方言》的文化内涵[J].韩山师专学报,1990(2):55-59.
[3]胡华.翁著《潮汕方言》指瑕录[J].韩山师专学报,1988(2):98-106.
[4]李新魁.潮州方言词考源[J].学术研究,1964(3):91-102.
[5]杜奋,林伦伦.从翁辉东《潮汕方言》看70年来潮州话词语的变化[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05: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