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美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对于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经验借鉴

马兰

摘要: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和实施者,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力量,致力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工作,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所凸显出来的问题逐渐受到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不少高校对于辅导员工作也随之进行改革。基于英美学生事务管理视角下研究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深入研究,对于强化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力量及加强辅导员队伍整体效能建设具体重要推动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学生事务管理;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美国学生管理的特点分析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最早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的“替代父母制”管理模式,即“学校行使父母的权利,规范学生在校期间表现,从而督促他们健康成长”。之后在经历“学生人事”到“学生发展”多种模式后,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逐步规范并日益专业化。1966 年,美国进一步细分学生事务管理范围,包括学生社团、学生活动、体育、宗教。经过多年发展,如今的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结构与运行机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规范、制度完善

为了更好地规范学生事务管理,对管理思想与原则做出宏观指导,美国教育组织在此领域制定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1937 年《学生人事宣言》颁布,对高校学生事务的工作原则作了详细规定,1949年该条例进一步得到完善。之后还陆续出台了《学生事务观》《美国高等学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行为规范》,这些指导文件促使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不断走向专业化。

2.垂直管理、机构灵活

美国学生事务管理机构的设置多采取一级管理体制、条状管理模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依据学生事务内容差异性分别成立学校一级的办公室或中心,并直接面向学生服务。此外,学校还专门在高层领导机构中设立了分管学生事务的管理者,直接面对学生的具体事务。

3.机构健全、分工细致

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的多元化,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几乎涵盖了所有非学术性事务。实际工作中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特点,因此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具有专门化水平高、分工细致的特点, 组织机构数目众多。而且随着校园生活的渐趋多样,部分高校会照顾学生的特殊要求,设置并实施新的工作内容。

4.管理人员学历较高,管理更为专业化

在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领域,管理者学历分布状况以博士为主。美国学生事务管理的概念十分宽泛,招生、就业、教学管理、住宿管理等与学生相关的工作都属于学生事务的范畴,通常由学生个人导师按照一定条款制度规范学生在校期间表现,从而督促他们健康成长。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存问题分析

1.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存在偏差

近几年来,各高校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认识上有所提高,但仍然没有将其放到重要的位置。原因主要在于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存在偏差。首先,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高校自然将教学和科研工作定为重中之重,相形之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退居次要位置。其次,对辅导员工作角色定位不准。对辅导员在高校思政体系中的地位认识比较模糊。很多高校依旧把辅导员放在不受重视的地位,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角色定位只是单纯的学生事务,对辅导员岗位职责及工作定位存在误解。

2.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培养模式不够专业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培养方式不够专业,表现为学历层次偏低,专业背景过于繁杂。目前虽然我国辅导员队伍的学历水平已经基本达到本科以上、硕士为主,但在国外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领域,学历分布状况以博士数量最多,其次才是硕士学位,而且多为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通过对比可见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受教育背景与现代大学学生事务工作的要求不匹配。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执行者,作为一个独立的育人平台,承担着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教育者角色,致力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因此高校辅导员自身素养和能力必须不断加以提高。

3.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培养力度不足

长期以来,辅导员的选拔和任用带有一定程度上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经常出现的情况是辅导员岗位人手不够临时招人,不少辅导员本人也视自己的工作为“过渡性质”,相当一部分辅导员,对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坚实的思想基础,缺乏相应的系统理论与认识。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不足,往往只是单一的岗前培训,缺乏系统的培训制度。在学科建设层面,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使“学生事务管理”成为一专业,并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和从业人员晋职晋级规范。实际上专门化培养,是世界各国(地区)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普遍原则。为此学校在人事制度改革中,要在满足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对辅导员队伍实行专业化培养。

三、完善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分析

1.完善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制度

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从事学生工作,辅导员必须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和素养,因此完善辅导员专业化培训体系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一环。近年来关于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受到了国家和高校的重视。2006 年9 月开始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应当建立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承担所在区域内高等学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在这种形势下,就如何充分发挥辅导员培训工作的作用,不少高校已开始了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些好的思路和做法。

2.试行辅导员资格认证制度

高校辅导员作为一个独立的育人平台,实行资格认证是未来的必然趋势,是确保建立高素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需要,有利于促进辅导员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得到普遍的认可。应考虑将辅导员资格考试作为其准入制度的一项门槛,并纳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职业认证分类体系。目前高校里的辅导员一般所持资格证书是教师资格证书,但这份证书不能有效地证明其能否有效进行学生工作特别是思政工作。可以参考教师资格证由教育部组织,面向全社会,每年考试一至两次。

3.注重拓展辅导员积累经验的多种途径

(1)注重搭建辅导员工作的创新研究平台。设立“高校学生事务研讨中心”和“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中心”,启动“辅导员沙龙研讨计划”,事先确定一些具有实践性的问题,采取交流讨论、素质拓展培训、团队合作等学习方式,定期出版辅导员交流简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些高校还鼓励辅导员走上讲台从事第二课堂教学工作。

(2)建立辅导员挂职锻炼制度。择优选派工作业绩较为突出的辅导员到上级领导部门或地方科研院校进行挂职锻炼;建立完善的辅导员交流制度,通过这个平台使辅导员能够熟悉和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动向,为辅导员的专业化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3)鼓励辅导员参与校内科研实践。打造辅导员教学研究平台。学校可以成立德育研究中心,校党委书记任中心主任,学生工作部部长任秘书长,中心下设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职业发展、心理健康、音乐艺术教育等教研室,辅导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选择研究方向;开展专家培训、选送培训和集体备课,提升辅导员教学水平;推行“大组备课、专题教学”等模式,促进教学方法创新;实行申报—开课—备课—回访的督导机制,不断改进教学质量。

(4)立足实践,走向国际。辅导员队伍要发展,仅仅依靠现有资源是不够的,要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特别是随着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中国留学生比例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形下,按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管理学生显然是行不通的。今后在招聘过程中,将考虑一些具有留学背景和国际视野的辅导员,为我国学生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的多样化发展。

4.提高准入门槛,加强学科建设

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所需知识的综合性很强,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文字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还需要学生的心理、职业规划、人生发展等方面的教育能力,因此要严把入口关,建立严格规范的选拔制度,不断优化辅导员队伍素质结构。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 选拔优秀人才加入辅导员队伍,从源头上保证辅导员队伍的质量。高校在招聘时也应重点考虑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担任辅导员。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辅导员专业,但是已有部分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除此之外研究生专业中也有一些与高校辅导员职业相关的学科。随着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凸现,可以先在部分学校试点,采取学分制进行选修,既可以选修思政专业的课程,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选修管理学、教育学等基础专业科目。还可设置实验课程,比如心理辅导、公文写作等理论知识,并通过一系列素质拓展运动来培养学员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操作技能,包括组织管理、活动策划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技能素质。辅导员或者学生事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出路除了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从事社会一般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且可通过职业咨询、心理咨询等证书的考取,而与社会接轨。在辅导员专业或其他专业本科或研究生学业阶段,可在参加工作后,通过目标管理、业务培训、项目招标、团体活动等措施来进一步提高辅导员的能力素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田甜.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8.

[2]朱炜.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151-152.

[3]徐文娜.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学术权力结构研究[D].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姜玉峰.德奥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及启示[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1-74.

[5]毛金波.关于高校后勤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领导科学论坛,2011(4).

(作者单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