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亮
(吉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摘 要:“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控制了整个东北,扶持成立了伪满洲国。基于伪满洲国与日本这种特殊关系,试图从伪满洲国角度分析,其在侵华战争中以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日本帝国主义支持的战略地位非同一般。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伪满洲国是日本的物资供应基地;二是伪满洲国本身的战略地位。从而揭露伪满洲国实质是日本控制下的殖民政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伪满洲国;日本;战略地位
中图分类号:K313;K26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037-03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期,伪满洲国战略地位突出,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物资供应基地,还以本身所处的战略位置,成为日本北进苏联的前哨基地和南进东南亚的后方基地。伪满洲国的大量战争资源的供应,为日本帝国主义维持和扩大对外侵略战争起到重要作用。
一、伪满洲国是日本对外侵略的物资供应基地
1937年7月7日,日本关东军进攻北平,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接着,1941年爆发了太平洋战争。随着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日本战线拉长,兵力捉襟见肘,尤其是军事物资严重缺乏。而日本本土自然资源缺乏,国力军力有限,只能很大程度依靠伪满洲国的军事补给,伪满洲国就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中最重要的物资供应基地。
(一)伪满是日本帝国主义最重要的矿产资源供应基地
伪满统治的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是当时我国主要工业基地。伪满洲国建立后,大量攫取东北地区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以供应日本本土和前线。在1931年至1937年日本军事备战时期,伪满向日本提供了煤炭2178万吨,生铁221万吨,而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伪满每年需向日本供应煤炭290万吨,钢铁150万吨。随着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伪满向日本最大限度提供了各种矿产资源。据统计,从1941年到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从伪满政府获得煤炭9800万吨,铣铁560万吨,铅2900吨,铝2800吨,铜5264吨。这些矿产资源的供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日军的军事补给,使得日军能够肆意践踏中国,把战火扩大到整个东亚。
不仅如此,伪满政府还对东北实行经济统制政策。统制的具体方式是由伪满政府与日本财阀成立合营公司或直接委托给日本公司经营,而这一类公司以“满铁”和“满业”两大公司最为著名。伪满初期,“满铁”基本垄断了东北铁路、港湾等交通运输行业和煤炭、钢铁等重工业。而“满业”在1941年就垄断伪满洲国“采煤业的80%以上,钢铁冶炼的80%、稀有金属与轻金属生产的80%、飞机和汽车制造的100%、机器制造的90%”[1]。从中可以看出,“满铁”和“满业”两大公司基本垄断了东北的重工业与主要基础工业。因此,日本实际上控制了伪满洲国的经济命脉,可以直接从伪满洲国获得各种矿产资源,补给前线日军。
(二)伪满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主要农产品供应基地
伪满统治的东北地区盛产大豆、苞米和高粱等农作物,是当时中国重要谷仓之一,至今仍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日本地处岛国,多山少地,耕地面积严重不足,只能依靠进口。随着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为满足日本军需粮的巨大需求,伪满政府不断加强对统治内农产品掠夺。初步统计,1942年至1945年日本历年需要伪满的粮食分别为220万吨、250万吨、270万吨、300万吨。而实际上伪满运到日本的粮食往往超过这个数字,1942年至1944年运送到日本的粮食分别为260万吨、320万吨、390万吨。不仅如此,1942年至1944年期间还“运往朝鲜100万吨,运往华北伪政权110万吨”[2]。运往以上地区是为换取日本急需的棉花、棉布等物资以补充关东军补给。可见日本对伪满粮食的依赖程度之高。
伪满为保证对日本的粮食供给,制定了“粮食出荷”政策。所谓“粮食出荷”就是政府在农村强制征购农民粮食。从1940年起,伪满每年都规定了农民粮谷出荷的数量,据统计,1940年至1945年“出荷的数量依次为620万吨、670万吨、720万吨、780万吨、850万吨、920万吨”[3]。为保证完成以上出荷数量,伪满还在各级伪政府成立搜荷督励本部。由于采取各种搜荷措施,伪满对农产品的征购量逐年增加,1941年至1944年分别达到552.5万吨、598万吨、766.4万吨、893.3万吨。伪满搜刮的粮食首先须满足日本军需,以关东军为例,每年都从“出荷”粮谷中拿走军粮和劳需粮高达220万吨以上,剩下的粮食才分配给伪满自用。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在战时严重依赖于伪满粮食补给。
正是由于伪满采取了以上剥削政策,掠夺了东北地区大量的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日军军需,使其能继续扩大侵略战争。但造成了东北普通民众严重缺乏粮食,使东北人民生活在贫困饥俄之中。
(三)伪满的财政金融体系为日本侵略战争提供了大量金钱物资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等国都中断了与日本的经济贸易,日本财力不足,伪满只能不断增税以支持日本侵略战争。1941年12月,伪满政府制定实施《战时经济紧急法案》,不仅大幅提高了烟卷税等,还新增通行税、油脂税等多个税种。并在1942年和1943年连续两年增税,使伪满财政收入大增,1937年伪满总税额为2.46亿元,到1943年总税额则高达7.57亿元。总之,伪满建立了庞大的税收体系来增加财政收入,而其财政支出绝大部分用来生产日军战时急需的军事物资。例如,国防及治安费,占伪满财政支出比重最大,1932年仅占财政支出的5.3%,而到1937年则达到32.3%,此后历年基本都维持在总财政支出的1|3以上。可见伪满财政为日本侵略战争服务。
在金融方面,伪满建立了殖民金融体系。1932年6月组建伪满洲国中央银行,兼并了统治区域内所有金融机构,采取一系列手段,为日本帝国主义筹集军费。随着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日本军费捉襟见肘,伪满中央银行计划增加储蓄,目标为“1939年为5亿元,1942年增至15亿元,1945年猛增至60亿元”[4]。仅1944年关东军从该行就得到34亿元军费。
从中不难看出,伪满洲国最大限度为日本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和钱粮,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维持和扩大侵略战争的物资供应基地。
二、伪满洲国的战略地位
伪满洲国所统治的东北地区,战略位置突出,是日本帝国主义称霸亚洲的重要战略基地。日军扶持建立了伪满洲国后,借此向北可以进攻苏联远东地区,进而与法西斯德国形成两面夹击苏联之势,从而能够染指欧洲;向南可以进攻平津,直下中国腹地和东南亚,称霸亚洲。可以说,伪满洲国既是日本帝国主义北攻苏联的前哨基地,又是其南进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后方基地。
(一)从1931年之前历史看伪满洲国的战略地位
伪满统治的东北地区早在清王朝统治时期就成为日俄争夺的主战场。为此俄国制定了远东政策。就沙皇俄国而论,其原本为欧洲国家,十七、十八世纪不断向西伯利亚扩张,形成了地跨欧亚的帝国。不过此时正处清康乾盛世,受到清朝顽强抵制,雅克萨之战后,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两国的边界。俄国企图占领黑龙江口,夺取出海口的计划失败,不过俄国至始至终都没有放弃这一地区。随着1940年中英之间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清政府已日薄西山,俄国乘机蚕食这一地区。曾任东西伯利亚总督的穆拉维约夫就明确指出这一地区的重要性,“谁要能占领阿穆尔河(黑龙江)口,谁就能控制西伯利亚”[5]。俄国相继与清朝签订了《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侵占了东北北部大片土地,并于1898年租借了大连港和旅顺口。为进一步控制这一战略地区,并耗费巨资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和中东铁路,企图称霸远东。
而日本早在明治天皇时期就制订了大陆政策,“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这是明治大帝的遗策”[6]。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实现这一政策的关键在于控制满蒙即东北地区。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经过黄海海战、平壤战役、威海卫战役取胜,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企图割占辽东半岛,由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而失败。20世纪初,日本发动日俄战争,通过与沙俄签订的《朴茨茅斯和约》,获得了南满地区控制权。从而能与沙俄在东北两分天下,也为日本占领整个东北奠定了基础。
(二)伪满洲国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入侵苏联的前哨基地和缓冲带
日本建立伪满洲国目的是“以消除北部边界的忧患”[7],使其成为日苏之间的缓冲带。为向北进攻苏联,1934年日军借口防备苏联进攻,在伪满洲国北部边防地区修建大量军事工程,并驻屯大量军队。1939年为进一步强化边界地区军事,伪满洲国实行所谓的北边振兴计划,企图把北边地区建设成进攻苏联的大规模军事基地。然而1938年日军开始试探性进攻苏联,张鼓峰事件充分表明日本帝国主义北进战略失败。1941年夏,德军移师向东进攻苏联,进而导致欧洲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帝国主义认为此时北进战略时机完全成熟,又组织大规模军事演习,企图趁机进攻苏联。然而,德军受到苏军的顽强抵抗,进攻失利,加上远东地区有强大的苏联军队,日本只能放弃北进战略,才转而实行南进南洋战略。
(三)伪满洲国是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和南进南洋的后方基地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建立伪满洲国,以此为基地不断南侵,1933年关东军占领热河省,进而南侵至长城一带,威胁平津。此后又企图分裂华北,策划了华北五省自治。失败后,日本关东军于1937年7月7日南下进攻平津,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下的关东军与进攻上海的日军南北两面夹击中国军队,中国上海、太原、南京、武汉等地相继失守,日本取得初期胜利。1941年,日本放弃北进战略,以伪满洲国为屏障防备苏联,转而南进南洋,奇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一时日军在太平洋地区所向披靡。
三、伪满洲国政府实质是日本扶持下的殖民政权
伪满洲国从表面上看有自己的国家元首、都城、领土、人口等,是独立国家,但其实质是日本帝国主义扶持下的殖民政权。日本扶持建立伪满洲国的目的为“消除北方苏国之威胁同时防备英美,实现日、满、支三国的紧密提携,谋图我经济的发展”[8]。因此,伪满洲国实际上是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下的傀儡政权,为日本对外侵略战争服务。
综上所述,伪满洲国作为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殖民地,以其丰富资源和独特的战略地位支持了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战争。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以及太平洋战争中,伪满洲国向日本提供了大量的矿产资源、农产品和金钱,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物资供应基地。伪满洲国以自身所处的重要战略位置,有利于日军北进苏联远东地区,成为日本北进苏联的前哨基地与缓冲带;以及南下中国及东南亚,成为日本扩大或维持侵略战争的后方基地。总而言之,伪满洲国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巨大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灭亡,使被侵略国家及人民饱受战火之苦。也充分暴露了其实质是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下的殖民政权,使世人明白日本帝国主义并非是解放亚洲,帮助亚洲人民,其目的是称霸亚洲,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注 释:
(1)(前苏联)马·伊·卢基杨诺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本垄断资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254~255.
(2)中央档案馆,等.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选编(第14卷).东北经济掠夺[M].北京:中华书局,1991.549.
(3)文裴.我所知道的伪满政权[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86.
(4)张庆文,张崇贤,刘万山.伪满中央银行简介[J].社会科学战线,1980(3):97.
(5)(俄)巴尔苏科夫.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伯爵(第2卷)(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45.
(6)王芸生.日本明治维新以来一条错误的外交路线[J].历史研究,1965(2):13~14.
(7)(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史(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1984.155.
(8)外务省.日本外交年表及主要文书(下).原书房,1965.334.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