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研究型教学应兼顾研究能力与研究视野——自中国大豆加工业危机的研究案例切入

刘超 朱满德

摘要:研究型教学要求教师将研究与教学融合,发挥学生学习与研究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自我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综合能力。本文以中国大豆加工业危机这一研究型教学案例为切入点,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和剖析,展现提升学生问题意识、对分析方法的掌握,研究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案例还同时展现了研究型教学应具有的动态、发展、前瞻性、全局性的研究视野,尽可能避免地方性院校聚焦地区性问题,带来研究视野的局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研究型教学;案例分析;研究能力;研究视野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院校生源遍布全国,但地方性院校生源主要来自相对狭隘的地区范围。囿于与外界接触的广度与深度,对宏观视角、国内国际实际情况可能并不能深入了解。在经济管理类课程理论教学中,经常遇到教师讲授的理论或案例难以被及时理解或消化,或缺乏理解的深度。以农业经济为例,长期地处西南山区的学生更多见到的是山区和山地,很难想象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大型农业机械化的工作情形;生源地东北或华北地区的学生接触更多的是大片平原,对西南山地农民及农业经营特点可能会感到困惑不解。其根源或在于,学生缺乏对基本国情和各地实际的了解,对经济社会活动的接触和感悟。学生一定程度上缺乏查找资料、询问、思考或实地调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让学生更多了解和接触宽泛的社会现实问题?特别是在时间有限、财力有限、资源条件有限等诸多约束下,学生几乎不可能独自或在老师带领下广泛深入接触社会、认知社会。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研究型教学或是一种可选方式。

研究型教学核心在于让学生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寻找并发现现实中的真问题,通过对问题分析、研究和探索,掌握相关分析方法、把握问题本质、学习其中知识、提高分析和研究能力。是一种在学习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1,2]研究型教学倡导,将教师科学研究项目实施过程、方法、思想、成果带入课堂。要以教师的教学与研究为支撑,首先教师要以研究项目为载体,强化对研究方法的掌握和研究能力的提升,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即,研究型教学的实施,以教师的研究方法、研究能力和研究视野为基础,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研究互动。现实中地方性院校具有丰富研究经验和能力的教师总体上缺乏,且研究的问题多以地方性问题和应用性问题为主导,在战略视野、全球视野等方面有所欠缺,这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研究视野。

二、研究型教学的个案实践:对中国大豆加工业危机的剖析

1.案例的引出

最近几年,部分媒体和学者刊文指出,中国大豆加工业陷入“全面危机”,受到国外大豆大量进口严重冲击,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生存举步维艰、全面亏损。[3]并提出跨国企业“设局”中国大豆产业,控制中国大豆加工行业等观点。[4]中国大豆产业的“沦陷”,仿佛已成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扩大农业开放的负面典型。如何看待这一颇具争议的问题?我们以此为研究案例,引导和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分别围绕中国大豆加工产业布局情况、大豆加工业危机涉及区域、为什么会出现危机、问题的可能根源等收集资料和数据。再结合教师所提供的研究资料和数据,进一步研究分析案例,辨识一部分存有争议的观点和问题。

2.案例的剖析

对中国大豆加工产业布局及其危机这一研究型案例的剖析如下:

一是对大豆产业布局及其变迁的分析。20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起始的几年,中国大豆加工业主要布局在大豆主产区,相对集中在黑龙江省。究其原因,黑龙江省是中国大豆主产区和核心优势产区。长期以来,黑龙江大豆播种面积占全国大豆播种面积的30%以上,产量占全国的1/3,2005年二者的比重分别达44%和46%。显然,黑龙江这种加工布局是按中国大豆资源禀赋特征的一种选择——至少从某一阶段看。大豆加工业布局的“原料地指向”基本符合产业布局理论。截止2009年,黑龙江日加工200吨以上的油脂加工企业有88家,日压榨产能达到5.4万吨,按每年300天计算年压榨产能达1600万吨,显示出极强的基于资源禀赋特征的产业布局。

但2008 年以来,中国大豆加工业布局开始向沿海港口地区转移,新增大豆压榨产能主要集中在山东、广东、江苏等沿海地区。2009-2014年,山东新增压榨产能上千万吨,占新增产能的25%;华南地区(广东和广西)新增产能1500万吨,占新增产能的35%。这些地区并非是传统大豆主产区,为什么新增产能布局在此?分析显示,中国2013年榨油消费6700万吨大豆,其中6400万吨来自国外进口大豆;2014年榨油消费预计达7100万吨,其中进口大豆为6800万吨。即当前约95%压榨原料基本来自国外进口大豆,即中国大豆加工业已以全球大豆资源为支撑,而全球大豆生产集中在美国、阿根廷、巴西为代表的美洲。如果用进口大豆作加工原料,布局在沿海港口则是成本最低点的优化选择。因此,大豆加工产业布局向沿海港口地区转移,产业布局指向随之演变为明显的“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二是对大豆产业危机及其源起的分析。从目前大豆加工企业的开工率和经营效益看,江苏、广东较好,山东、辽宁次之,黑龙江最差。2013年的大豆分省压榨数据显示,山东大豆压榨量1050万吨,江苏、广东压榨量分别为850 万吨、820 万吨,接下来依次是广西(600 万吨)、辽宁(530万吨)、天津(500万吨),而黑龙江大豆压榨量只有150万吨,比浙江、福建、河北、河南压榨量都低。所以,目前媒体关于大豆加工业危机的报道,基本以黑龙江地区加工企业为例。据黑龙江省大豆协会监测,2014年黑龙江大豆加工企业大面积停工,产能利用率只有10%左右,第二季度开工率仅8.5%。

由此延伸出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黑龙江大豆加工企业会出现问题?首先,黑龙江国产大豆生产能否支撑黑龙江大豆加工业原料供给?数据显示,2013年黑龙江大豆产量仅387万吨,只有其压榨产能的1/4。扩展到全国,大豆产量也不过1200万吨,且近年已逐步转向食品加工用途,显然无法支撑黑龙江大豆加工企业多达1500万吨产能的压榨需求,只有采用进口大豆弥补原料不足。截止目前,中央政府没有任何条款规定,不允许东北产区的加工企业采购进口大豆作为原料。黑龙江大豆加工企业完全可以使用进口大豆作加工原料。其次,如果使用国产大豆压榨,黑龙江加工企业能否具有竞争优势?2008-2013年,国家对东北国产大豆实施临时收储措施,抬高了黑龙江大豆加工企业获取国产大豆的成本。以2013年为例,中国进口国外大豆到港完税价格平均仅3714元/吨,而东北国产大豆临时收储价格达4800元/吨。黑龙江加工企业使用国产大豆压榨成本较高,港口地区加工企业使用进口大豆压榨具有明显成本优势,这是黑龙江大豆加工企业不愿使用国产大豆压榨的重要原因之一。

黑龙江地区大豆加工企业为什么宁愿停产也不使用进口大豆呢?部分观点认为“黑龙江大豆加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保护4000万豆农利益和中国大豆产业,使用国产大豆作加工原料”。分析对黑龙江周边地区加工企业报道发现,拥有大连港的辽宁省,大豆加工企业基本以进口大豆为加工原料,吉林省则根据进口大豆和国产大豆比价关系,灵活确定使用国产大豆,还是使用进口大豆。黑龙江是否具备使用进口大豆的经济条件?数据显示,辽宁大连港至黑龙江哈尔滨的纯运费为每吨100元左右,外加其他费用,每吨大豆进厂成本至少增加150~200 元。进口大豆出油率只有22%左右,压榨产生大量副产品豆粕。豆粕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蛋白饲料,可用于家禽、牲畜和水产饲料。但黑龙江本地养殖产业发展总体表现一般,猪牛羊肉产量仅占全国的2.8%,水产养殖受气候影响发展受限,本地区不能消化如此规模的豆粕。如果需要将副产品豆粕外运销售到养殖业大省,使用采购进口大豆压榨更没有竞争优势。这点可能是黑龙江大豆加工企业不使用进口大豆、开工率较低乃至停产的根本原因。

3.案例的总结

对中国大豆加工产业危机案例分析显示,危机主要集中表现在大豆主产区黑龙江加工企业身上,表明这可能是一个区域性、特定群体的问题。问题根源在于:大豆加工企业选址所形成的产业布局不够合理,东北产区乃至全国的大豆产量都无法满足黑龙江大豆加工产能的压榨需求——这也就是区域经济学产业布局理论所说的地域合理规模,一个地区各类资源有一个限度,如果该地区聚集企业对大豆需求和消耗超过这个限度,便引起资源要素供给不足、经济效益下降等问题。[5]同时,黑龙江大豆加工企业由于远离沿海港口,运输成本高,使用进口大豆压榨不经济,仍不具有竞争优势。这是致使黑龙江大豆加工企业无豆可压榨、宁愿停工而不使用进口大豆压榨的可能原因。

进一步从企业区位选择视角看,影响企业选址因素日趋多样化并日渐复杂化,如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如原料、燃料)、经济社会(如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科技等。但这些影响因素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随着近年中国大豆加工产能持续快速扩张,加工原料的自给已严重不足,需要依赖大量进口大豆,此种情况再以中国资源禀赋特征进行产业布局的局限性开始凸显出来,而应该是以全球资源禀赋条件进行产业的布局和优化。即,黑龙江大豆加工企业问题的本质源于企业在区位选择时因目光短视、思维狭隘等所引起的战略决策“失误”,缺乏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前瞻性的、全球视野的战略眼光。

三、研究型教学在案例中的展现及其启示

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国大豆加工业危机案例研究分析,一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源动力。问题广泛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积极发现“真问题”?本案例通过身边鲜活实例抛砖引玉,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主动提出新问题,进一步辨识当前所遇到的诸多问题的真伪性、可靠性,及其假问题背后的逻辑。

二是锻炼学生的研究方法。目前学生最常提及的研究方法是: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但此类方法并不够具体、明确,如何才能操作?本案例分析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使用最基本的文献查阅和数据分析方法,特别是用大量数据对有关观点论证和佐证;其次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如大豆加工企业开工率和经营效益的区域比较、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的成本比较等;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中展示出的计量研究方法、统计研究方法等。

三是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研究能力不仅体现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等方面,也体现在具体分析过程、团队协作上。培养学生正确实施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至关重要,是决定日后研究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基础。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研究作风,以及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四是拓展研究范畴,拓宽研究视野。如前文提及的,地方性院校研究的问题相对聚焦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大多为区域性问题,以此为基础的研究型教学对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显著作用。但在研究范畴和视野上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本案例分析结果:中国大豆产业布局所考虑的资源禀赋因素,是动态、发展变化的——随着国产大豆种植萎缩、逐步向食品加工用途转变,最终大豆压榨原料必须依靠大量进口国外大豆。将加工业布局在中国大豆主产区显然是失误的。黑龙江地区大豆加工企业或政府,如果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将大豆产业布局考虑的资源禀赋条件拓展到全球范围,可能会避免当前原料匮乏困境。研究过程、研究型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更开放和更高层次的研究视野,积极倡导以动态、发展、前瞻性、全局性的研究思维指导研究实践,尽可能避免为狭隘的区域视角所局限。这也是本文所希望阐述的核心理念。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胡旭东,曹义,易俊礼,等. 研究型教学的模式与实践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29-130.

[2]刘那日苏.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区域经济学教学改革[J].甘肃科技纵横,2014(11):87-88+12.

[3]徐宏源,刘武兵.中国大豆产业发展危机及警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10):37-39.

[4]孙红,郝治军.大豆危机:国际粮商设局中国大豆产业[J].新财富,2009(9):85.

[5]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型出版社,2011:9-14.

[基金项目:贵州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2013125)]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