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芸
(大连海洋学校基础部,辽宁大连116023)
摘要:追求教学有效性是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衡量有效教学的三个指标分别是效率、效益、效果。本文探讨了微课程观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即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微型教学视频的开发者、学科教研联合体的建构者、教学反思的践行者,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更好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微课程观;有效教学;教师角色;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9—0095—02
追求教学有效性是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衡量有效教学的三个指标分别是效率、效益、效果。真正的有效教学要做到效率高,效益大,效果佳。而微课程与传统的教学不同,这种“快餐化”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有效教学的三个衡量指标。
一、微课程观下有效教学的体现
(一)个性化学习突显效果
微课程搭建了个性化学习的平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需要,自主选择相应的教学资源,从而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这种具有明确的学习指向的学习行为能更加有效地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而学习效果会更加有效。
(二)微型化利用显效率
微课程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采取微片段的形式将系统的知识分解化,每个片段集中说明一个核心内容,从而产生了“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的微课程,可以让学习者见缝插针地进行微型化学习,知识点的相对独立又可以与学生的知识欠缺实现对接,学习效率将会得到提高。
(三)移动式学习显效益
微课程是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能及时有效地为学习者提供帮助,从而实现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开放式的交互教学过程。这种与移动互联时代接轨的新型学习方式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习效益将会增强。
二、微课程观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随着微课和幕课时代的来临,教师的角色也将发生变化:微课之于教师,类似于基本预制构件对于建筑商的巨大意义,教师有了高质量的预制构件——微课作为基本单元,就能根据教学诸因素,来精密地设计教学蓝图。因此,微课将更好地解放教师的生产力。
(一)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微课程教学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或者难点而设计的,教师就是将教学中这种“破茧重生”的教学过程经过设计录制并上传到网络,借助移动互联时代信息传播迅速的特点,让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来学习。学生根据个人的知识结构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在自我学习中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教师不再是站在讲台进行表演的“演员”,而是幕后的“编剧”。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国内微课创始人胡铁生认为“微课制作,设计先行”,因此,教师的备课中心将由传统意义上的“准备”转变到微课时代的“设计”。目前,通用的微课设计模型为“ADDIE”模式。这种设计是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从而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二)课程资源的建设者
微课的基本资源是以微课程教学视频为中心的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的“4+1”课程资源。微课时代,教师就是最重要的最有生产力的课程资源。首先,教师是制作微课知识点的“选用者”和“驾驭者”,决定着与课程有关内容素材的识别、积累、选择和利用,能够将自己接触到的各种思想、观念等各种信息整合到自己的课程内容中来;其次,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将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从而形成一个资源系统。微课时代基于信息资源的教学导向,教师和学生将从教科书的教与学转向课程资源的教与学,实现移动互联时代的学习方式的变化。微课程资源的动态性,恰恰顺应了信息时代学习的需要,教师就是课程资源的完善者和建设者。
(三)微型教学视频的开发者
微课将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因此,微课时代,教师是微型教学视频的主要开发者。
在开发微型教学视频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具有课程建设的意识,精选教学中的知识点,通过团队合作和设计,制作成微课程视频,使课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突破知识学习的瓶颈;辅以微练习,并根据交互平台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而给予解答,把这些常见问题的解析也制作成微课教学视频,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开发微课视频时就要随时根据学习对象的变化对课程进行建构与解构,不断更新微课视频资源。其次,教师要提高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优化教学视频的呈现方式,尤其是交互式的微课视频的开发。为学生提供一个最为灵活、最为开放、交互性好的学习平台和教学视频将是微时代教师的重要备课内容之一。
(四)学科教研联合体的建构者
“学习共同体”强调“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学科教研联合体就是学习共同体的一种组织形式。微课平台的互动性、参与性以及信息传播速度快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学科教研联合体的建立。
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教研模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使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战性。微课程是在教师个体自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与同伴、教师与专家之间的对话与合作,通过合作研究引发的教学行动的改变,从而引起教学实践的改进,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合作体共同再创造的过程,也是以学科为联盟共同教研的过程。微课程具有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多渠道的信息加工、多种对话方式、强大的通讯技术等,正好可以满足学科联合体建设的需要,而教师就是这个学科教研联合体的建构者,促进这个教研联合体的建立和发展,微课将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五)集体教学反思的践行者
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分为课前设计、课中答疑、课后反馈等环节,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教学反思是修正、完善教学设计的前提,是提高后续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必要环节。教学设计只有适合的,才是有效的。
教学反思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反思,也依赖于群体的支持。微课资源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为教师的集体反思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它改变了传统授课方式中教师“闭门思过”的难以自我超越的反思方式。微课是目前为止教学效果反馈比较及时的一种课程模式,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指标——即教学是否有效。同时借助于微课可以反复观看的特点,为教师的教学实践不断朝着合理化的设计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更好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微课交互性强的特点又可以为教师的集体反思提供交流的平台,在对话中实现教学集体反思。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陈国安.微课程研究策略的思考[N].中国教师报,2012,11,07.
[2]解学仁.后现代课程观与教师角色转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
[3]任红艳,靳莹.有效教学新视角:微课程观下的教学专家系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
[4]李世春.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5).
[5]周进.由“权威”到“平等者中的首席”——多尔的后现代教师观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