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综合性医学教学的探索应用研究论文(共3篇)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从而也促进了综合医学模式的不断优化以及更替,医学教育模式也随着发展趋势进行着改革和推进。那么综合医学的论文怎么写?下面就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实验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陈纯海,李敏,马秦龙,张蕾,张彦文,余争平(陆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军队劳动卫生学教研室,重庆400038)

摘要: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预防医学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对近2000人的教学实践发现,预防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开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实验的主要特点是打破学科界限进行内容整合,强调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来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应当注重跨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尽量利用社会资源和真实场景开展现场实验教学,并通过评估模式的优化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通过交互式教学模式建立教与学的良性反馈,并以此进行教学活动的质量把控,将其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预防医学;综合实验;创新能力

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包括的学科种类较多,如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卫生毒理学、劳动卫生学、环境卫生学、营养卫生学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是各门学科分开学习,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容易陷入片面地采用单一学科知识背景来思考问题,难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近年来,我们在预防医学本科教学中开展了基于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实验教学改革,在综合实验教学过程中,打破学科界限进行知识体系整合,通过以预防医学所面临的典型实际问题为切入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真实场景开展教学活动,采取学生主导、教师辅助和引导的交互式教学模式。近年来,通过对近2000名医学本科生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发现预防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开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模式的转型,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运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

1预防医学综合实验开展的必要性

1.1符合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理念

预防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预防医学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预防医学本科教学过程中,各门学科实验课的设置比例均较高,一般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比例在1∶2~1∶1之间[1]。实验课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目标而开展的实践性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在以单一学科知识为背景而开展的实验教学模式下,虽然教师也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以特定学科的具体知识点的应用为背景去分析问题,这样在无形中且在很大程度上把思维局限在所设定的学科知识范围内。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掌握具体知识点的帮助较大,但却不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因此,需要改进或者增加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来弥补这一短板。预防医学综合实验正是应对这一需求而开展的教学改革,是将流行病学、劳动卫生学、环境卫生学、营养卫生学、卫生统计学和卫生毒理学等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及合理衔接所构筑的多学科综合培养模式,其突出特点是在内容的设计上打破了单一学科的知识壁垒,进行多学科内容整合,强调根据具体待解决的问题综合运用所有的学科知识,突出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模式。因此,在综合实验实施的过程中,受课程设计模式的影响,学生会自然地被引导为以问题为核心去思考解决办法,而不是以单一的知识点的运用为核心去分析问题,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这与我们设置实验课的理念是极为吻合的。

1.2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模式升级

预防医学综合实验课程在培养学生建立多维度、开放式和批判式思维模式上有很好的作用,而这种思维模式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4]。如上所述,以单一学科知识点为背景开展实验课时,学生往往会将思维局限在具体的知识点或单一学科知识背景上,这是一种单一维度的思考方式,而真实世界中存在的问题是复杂的、多维度的,因此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我们需要的是多维度的思维模式,需要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全方位解决办法[5]。综合实验课程在设计上就“暗示”学生要解决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点,因此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最大限度地调用及整合所学过的所有知识,进行多维度思维模式的训练。其次,综合实验由于打破了学科界限的限制,解决问题所运用的知识体系是开放的,因此有利于促进学生开放式思维模式的建立。虽然这种多维度、开放式思维模式在其它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也被重视,但是在综合实验这种有具体应用场景的情况下,能够把抽象的思维模式训练具体化,从实践内容当中找到落脚点,效果往往更好[6]。最后,在综合实验课的实施过程中,正是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反而促使他们在整个过程中不停地用批判式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实验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数据分析以及实验总结报告,主动地对自己的方案提出置疑,并与同学和教师讨论修改,使得整个实验课的学习过程也是批判式思维模式的训练过程。总之,综合实验正是由于给学生所学的知识找到了具体的应用场景,因此对学生思维模式的训练具备非常好的效果。

2综合实验实施过程中应该注重的问题

2.1注重整合教学内容

综合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首先应该考虑实验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打破学科的界限,以具体问题或场景为出发点,将各专业学科内容进行有机整合,避免对以前单学科实验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叠加。教学内容的整合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的整合,应当尽量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或真实场景,能够尽可能多地涉及各学科知识,如涉及卫生学方面的可尽量包括营养卫生、环境卫生和劳动卫生等多方面的知识背景,还可嵌入流行病学及卫生统计学等方面的方法技能。每一场景或问题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要具备代表性,不同场景或问题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尽量减少重复性,同时整个课程的设计要具备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7]。二是师资队伍的整合,因为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内容整合,这样增加了备课的难度,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匹配上也应该由多学科教师共同组合而成,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之间要进行充分交流,集体备课。备课是整个师资队伍整合最为重要的阶段,因为在内容的设置、场景的选择、或是问题的提出阶段,需要由多学科教师队伍共同讨论备课,才能够使整个课程体系具备科学性和系统性,让学生有更好的发挥空间。同时,课程的时间安排也影响教学内容的整合,综合实验在课程设置上最好排在各门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完成以后,此时学生已经基本构建好了一定的预防医学知识体系,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实验技能,这样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可以尽量跨学科进行整合,教学效果会更好。此外,基于我们既往实施情况来看,综合实验可以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开设,这样不仅是对这一门课程的重视,而且有助于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资源整合,方便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和师资队伍的打磨。

2.2注重利用社会资源和各学科专业科研平台

综合实验最为重要的一环是选择实验的场景及提出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环节上,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活动,任何虚拟的场景都比不上真实的场景在教学过程中所带给学生的启发大,在真实场景下,问题是开放的,并且没有标准答案,因此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创新性[8]。并且,根据在教学活动中所进行的比较来看,相对于在教室进行推演及讨论,学生也更喜欢真实场景下的现场实践教学。我们在前期教学过程中,以一些典型的家具制造工厂、小型化工厂、配电站及雷达站等作为教学场地开展了较为丰富的综合实验教学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均较高,实际的教学效果也较好。此外,在教学条件的匹配上,除了提供必要的教学器材支持外,还可以尽量鼓励学生利用各个学科的专业科研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一般来讲,各学科专业的科研平台较教学平台而言仪器会更加先进,能够开展的实验研究项目也较多,有了较好的研究条件支撑,可以激发部分较为活跃的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分析,同时还可以培养本科生的科研思维和研究能力,这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均会有较大的帮助,这一点从各高校建立开放实验平台所取得的效果中可以得到较好的印证[9]。

2.3注重评价模式的优化

评价模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因此评价模式的优化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更好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对学习效果进行有效反馈,促进教与学之间形成优质高效的闭环反馈系统而互惠双方,最终提高教学质量[10]。相对于理论课,实践课的评价模式改革更加具备迫切性,因为传统的通过以试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模式在实践课的考核中明显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有改革的动力。评价模式的优化也是整个教学改革中的难点,一旦评价模式改革不利往往会影响教学全局。综合实验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实践课程,较为有效的评价体系应该是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在整个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分阶段进行评估[11]。具体做法包括:一是在实验准备阶段注重学生在实验设计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创新性与科学性,对学科知识应用的灵活性以及收集资料的能力,这一部分可以占到整个评估总分的30%;二是在实验实施阶段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动手能力、参与课堂讨论的活跃程度、对实验条件的整合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在现场实验中所表现出的应变能力等,这一部分也占30%;三是在课后总结阶段重视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最终解决方案的提出,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好的实验报告不仅能反应出学生整个实验实施过程的情况,而且能反应出学生对待数据的严谨程度、统计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一般这一部分可占40%;最后,可以通过每个实验单独记分,按照每一个实验给与一定的计权系数得到整门课程的总分,这样可以排除一些偶然因素对学生的干扰。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综合考量,能够较为全面的反应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起到比较好的反馈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2.4注重实施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质量把控

综合实验因为涉及的学科内容较多,需要整合的资源也较多,因此所涉及的环节也较多,学生从最开始的选题、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讨论修改、实验器材、试剂等的准备、实验操作实施、到最后的实验报告总结撰写的整个过程中,每一环节都会对下一环节产生影响。因此,综合实验课程应该更加注重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只有把教学中每一环节做好了,才能连点成线,使学生产生最优的体验,最终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控制的核心不是限制学生开放思维,只允许学生做指定的“正确”的事情,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保持良好的互动,形成教与学的交互式教学模式,避免将教学过程推向“教”或者“学”某一个方面[12]。具体做法包括:在选题与实验方案设计完成后,要组织讨论修改,形成相对完整的方案,对方案的可行性要进行评估;在实验器材、试剂的准备阶段,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准备工作,包括试验试剂的配置、测量仪器的校准、操作规范的熟悉等,这样才能形成一次完整的体验;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尤其是涉及到现场操作时,更加应当注重质量控制,鼓励学生根据真实情况的需求来进行操作,避免为了完成任务式的应付式操作,碰到突发情况或想定之外的情况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代替学生来做出决定或操作;在实验报告完成后,教师也应该尽快对实验报告进行评估,及时给学生反馈意见,使学生明白在本次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从而提高下次实验课的质量。总之,每一环节的质量控制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将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方式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每一个点的质量提高了,才能保证整个教学实践的最优化。

3结论

综上所述,预防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开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多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并应用于实践,促进学生建立多维度、开放式及批判式思维模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加强。在综合实验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当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以及多学科整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因地制宜地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现场实验,鼓励学生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各学科专业科研平台深入研究,同时还应做好评估模式的转型优化,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最后还要做好教学活动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把控,把交互式教学模式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2篇:宏观引导及综合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杨帆1,温晓玲2

1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四川泸州646000;2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放射科,成都610041

【摘要】:目的探讨宏观引导及综合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实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2017年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实习的80名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带教,实验组实施宏观引导及综合教育带教,比较两组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理论、实践以及科研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学生在沟通能力、抗压能力、学习积极性以及取得患者信任度方面,亦高于对照组学生(P<0.05)。结论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将宏观引导及综合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实习期有机结合,能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宏观引导;综合教学;应用效果

影像诊断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在医疗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1]。如何通过影像科的实习带教工作,让影像实习生进一步巩固、掌握及运用好影像学知识并服务于临床是我们不断探讨的课题。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但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教学,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近年来,宏观引导及综合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实习期中逐渐得到应用,为了探讨宏观引导及综合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实习中的应用效果,该研究选取2014—2017年80名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2017年在该院实习的医学影像专业学生80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实验组40人,男22人,女18人,平均年龄(22.4±2.0)岁,对照组40人,男19人,女21人,平均年龄(22.1±1.9)岁,学生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具有知情同意权,学生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放射科的实习时间均为10个月,其中3个月实习影像技术,7个月实习影像诊断,由于文章篇幅有限,故只对比分析影像诊断实习部分的资料和数据。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选取典型患者影像资料进行讲授并适当组织学生讨论,带教教师再总结并回答学生提问;每月由带教教师以小讲座的形式对学习内容进行阶段性复习、总结,并就所学内容组织考核;学生参与值班,出科考核。

实验组实施宏观引导及综合教学模式的带教方法:①宏观引导:强化专业素质修养,固化学生专业归属感;初步了解医疗核心制度、科室合作、相互沟通的重要性;强化影像知识重点、制订实习指导手册。②综合教学模式及方法:实行一对一带教,并分阶段定期轮换带教教师;实习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从旁指导,联合影像诊断教学的多种方法,比如循证医学影像学、比较影像学诊断法、网络与多媒体结合的教学法、综合影像诊断法等,并充分利用教材、临床影像资料、各种网络教学平台等资源,从而对实习生实施综合教学。③阶段性考核、参与值班、出科考核。

1.3评价方法

实习结束时,进行理论、实践、科研学习能力测评,满分为10分;理论考核为专业知识考试;实践考核主要以读片、分析病例为主;科研学习考核则是评估学生驾驭医学文献的能力,予以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在出科时,应该通过指定的教师指导其完成毕业科研论文一篇。另外,每位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通过随机抽取10位患者填写调查表的形式对其沟通能力、取得患者信任度进行评价,每份调查表满分10分,取10份调查表的平均分,分为良好、合格、差三个等级,良好≥8分,8分<合格≥6分,差<6分;出科时,每位实习生由4位带教教师通过填写调查表的形式对其学习积极性进行评价,每份调查表满分10分,取4份调查表的平均分,分为良好、合格、差三个等级,良好≥8分,8分<合格≥6分,差<6分;出科时,通过每位实习生填写的心理抗压能力量表了解其抗压能力,量表满分100分,分为良好、合格、差三个等级,良好≥80分,80分<合格≥60分,差<60分。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width=35,height=15,dpi=110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理论、实践及科研能力考核成绩比较

该次研究中,实验组的理论评分、实践评分、科研评分分别为(8.262±0.665、8.429±0.668、8.262±0.665),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2.2两组实习生沟通能力、抗压能力、学习积极性、患者信任度指标评价的比较

该次研究中,实验组学生沟通能力良好者36人(90.0%)、学生的抗压能力良好者35(87.5%)、学习积极性良好者38(95.0%),取得患者信任度良好者37(92.5%),均高于对照组学生,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2所示。

3讨论

3.1医学影像专业实习学生的思想宏观引导

3.1.1强化专业素质修养,固化学生专业归属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实习前,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信心,消除实习生担心、消极、焦虑、抑郁的心态,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加强学校、家庭的合作,正确引导其价值观念,进入到临床工作中。在该研究中采用调查工具SCL-90症状量表,对4例阳性实习生在实习前期采用心理卫生教育、心理疏导等心理行为帮助,使学生能够以较好的状态进入到临床实习中。同时,注重对实习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巩固其专业归属感,并树立以人为本的宗旨,真正做到尊重患者、体谅患者,在工作中体现自我价值。笔者认为树立信心和正确的职业生涯的价值观念,是引导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迎接临床实习、专业实践的关键。

3.1.2学习医疗核心制度、科室合作、相互沟通的重要性加强组织纪律教育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必要条件,要求实习生自进入科室起就要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强化其组织纪律性[2]。医疗制度是医院正常运转的法规,是避免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保障,尽快了解和熟悉医院重要科室的医疗制度及其职能,对指导实习生临床工作非常必要,也对其参加正式工作大有裨益。比如让学生知道医务科、总务科以及总值班室等相关职能,如何加强各科室的合作,促进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运用实际案例分享,让他们意识到医师与医师、医师和患者良好的合作、沟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强实习生的科室合作、协调意识,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该研究通过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宏观引导,学生的沟通能力、抗压能力、学习积极性以及取得患者的信任度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且均高于对照组(P<0.05);国内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注重学生思想的引导,尤其是在专业素质方面,认为都是工作之后的事情,殊不知实习期正是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阶段学生的思想引导,将受益终身。

3.1.3强化影像知识重点、制订实习指导手册对于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实习教学重点应放在影像解剖和常见疾病的影像征象上。但由于医学影像知识涉及的内容及范围多而广,实习生大多不知道从何抓起,没有目标。因此,笔者建议在影像实习前拟好培训大纲,拟好实习重点,人手一册,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报告书写的规范化也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影像诊断思维的重要方法。相关文献建议,学生在进入实习的第一周即进行《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的专题学习,使学生明白书写报告不仅要注重全面性,还要注意有序性[3]。岗前有针对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对临床实习更有信心,更快地适应并融入到临床工作中。此外,制定实习指导手册,按实习科目安排实习大纲、实习考核办法等,使手册不仅仅对学生在实习期间进行指导,同时,又是实习记录本与考核书,能进一步强化实习教学的质量。

3.2实习阶段的综合教学模式及方法

3.2.1分配指导教师、综合教学模式每名学生须指定带教教师,负责其学习指导等各方面的工作。在一些非医疗工作高峰时间,尽可能让学生操作,教师在旁实施指导,做到“放手不放眼”,把自己的实际经验、教训传给实习生,让其少走弯路,掌握技能的要点[4]。注意分阶段定期轮换教师,因为每个教师各有所长,有利于知识与经验的交流。同时,在放射诊断实习期间,应注重多种教学法的联合运用,摈弃传统单一影像教学方式,主张影像、临床、病理“三结合”,注意采取综合教学法教学,如循证医学影像学、比较影像学诊断法、网络与多媒体结合的教学法、综合影像诊断法等,已有文献表明[5],该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实习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其综合分析能力。该研究中,我们运用上述综合教学模式,多种教学法联合运用,结果表明学生理论评分、实践评分等综合能力都得以提高,学习积极性也较对照组高。

3.2.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时间和病例积少成多现在大型医院一般都有PACS系统及网络教学平台(如医学影像学课件、数据库、试题库、论坛等),学习资源丰富。带教教师引导学生利用PACS系统进行典型教学病例学习,并在自学过程中了解患者的主诉、体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使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6]。同时,实习小组按照分配任务,利用业余时间,搜寻当天的典型病例及阳性特殊影像,每周汇总并独自安排小组学习1次,同时,将收集到的典型、精彩病例影像图片,制成课件分发实习小组成员。借鉴PBL教学法[7]实行教学,实践中,学生一旦发现问题,鼓励其收集病史、查阅资料,进行小组讨论、读片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教学反馈等。安排学生轮流进行每周的疑难病例随访、病理回访,全科每周汇报1次。定期安排科内小讲座,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取幻灯片方式由学生提前预习,同时,把有结果的病例作为教学资料提供给学生,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病例,让其在临床实践中引用和借鉴[8]。通过上述教学法,学生自学、讨论所提问题,学习相关的知识,能够促进学生思考,开拓学习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3.3阶段性师生考核、参与值班、出科考核

设定阶段师生考核制度。学生方面:内容涉及工作纪律、基础理论、工作实践等,前者成绩在日常实习中由带教教师评定,基础理论考试为影像专业的知识考核。教学小组统一组织临床实践考核,即以多媒体的方式选取典型病例,以问答形式考核实习小组每个成员。教师方面:同步让学生对教学进行反馈、监督和考评。此外,学生阶段考核成绩与带教教师挂钩,以增强带教教师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制定带教教师的奖惩规则,以激励其努力工作[9]。在实习的中晚期,学生应参与科室值班工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其主人翁意识,同时,值班教师可及时指正其不足,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经验、增强工作的信心。实习结束后,进行出科考核,分为理论、实践、科研学习能力等测评。理论知识考核为专业基础知识的考试,实践方面主要以读片、分析病例为主,科研学习考核则是评估学生驾驭医学文献的能力,予以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出科时,在指定的教师指导下完成毕业科研论文一篇,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影像实习教学改革让学生步入实习初期即开始宏观引导,使其以良好的身心状态进入到临床实习,能较好地让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实习时间和教学资源,提高医学影像学实习效果和学生综合能力。在临床工作中,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的责任很重大,有待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和尝试,以便更好地培养医学影像人才。

第3篇: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临床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建立的探索

吴丹云1,蔡桂英1,张妍1,张晓宇1,李珍妮1,王慧萍1,邵海亚2(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2.南京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培养的重要阶段,建立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真实反馈医学生临床能力,提高医学生培养水平,为医学教育发展提供借鉴依据。该研究在对国内外临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习教学管理经验,确定临床综合能力的内涵及评价条目。采用德尔菲法及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条目进行筛选,进一步确立条目内涵、分级及权重。并对指标体系的信度及效度进行分析,最终确定指标体系。

[关键词]临床能力;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

临床综合能力是通过临床实践而形成的解决病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合格医务人员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环节之一[1]。近年来相继出台的国际和国家标准对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赋予更高要求和更多内涵,但如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仍是目前医学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为进一步完善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我院探索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以期为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测评提供一种可应用或借鉴的评价方法。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回顾。

以“医学教育”“临床能力”“评估”为关键字,通过万方、知网等数据库查阅2000-2014年文献38篇,了解国内外关于医学生应具备的临床能力及评估指标最新研究动态,确定本研究理论基础。

(二)德尔菲法筛选指标。

对国内外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对比研究,结合我院教学实践经验,确定临床综合能力的内涵,并初拟指标条目,采用德尔菲法对条目进一步筛选。

(三)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通过层次分析法确立各指标权重,确定临床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四)数理统计法论证指标信度及效度。

通过数理统计法对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进行论证。

二、研究步骤

(一)指标初拟。

在对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制定的《在校医学教育的七大目标》以及美、英、加等国医学教育组织制定的相关评价指标[2-4]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我院临床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确定初始指标条目如下。

(二)指标体系确定。

通过头脑风暴、脑力激荡,请本院临床带教老师及实习生代表对评价指标条目内容进行开放式讨论,形成层次相对清晰的指标内容。

遵循德尔菲法程序组建咨询专家组。我院是外资三级医院,汇集了来自两岸的资深医学专家。故本研究在确定咨询专家团队时从专业背景、教育背景及年龄职称结构多方面考虑,最终遴选了由6名台籍医师、11名大陆医师、3名管理人员组成的20人团队。

编制调查问卷并采用直接送达的方式给专家,被咨询专家间无相互交流,不受他人或权威影响,避免了屈从、盲从缺陷,保证指标体系科学性。问卷回收率100%。

经过三轮咨询意见趋于统一,将“现代信息获取与计算机应用能力”调整为“信息获取与信息处理”,“技能操作”除考核操作的规范性及无菌意识外还应注意病患安全和舒适感。

(三)指标权重确定。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是把复杂问题中的各因素划分成相关联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的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方法,是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有效方法[5]。本研究在第三轮确定二、三级指标权重过程中采用AHP法。下面简要说明指标权重确定过程。(1)一级指标权重比例分配。一级指标“职业素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权重比例分配由专家直接给出,经计算权重比例分配分别为29.20%、29.45%和41.35%。(2)二、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AHP法最关键的是以一定的标度把人的主观感觉数量化。本研究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含义清楚的表格,请专家对三级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五分制评分。下面以“实践能力”指标为例说明权重计算过程。第一步:以“实践能力”为决策目标,二级指标为7个中间层要素,三级指标为备选方案在yaahp软件中建立实践能力的三层次结构模型。第二步:根据专家咨询结果将各项指标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并按重要程度评定等级并赋值,Aij为要素i与要素j重要性比较结果。根据结果构建判断矩阵。第三步:利用软件计算各项指标权重,判断矩阵的计算方法为幂法,计算权重结果。第四步:将计算出的权重值与权重比例41.35%相乘得出对应指标在评价初始指标体系中实际权重。

(四)研究结果。

本研究最终形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五)指标体系的信度及效度论证。

本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由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程度、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及矩阵一致性等指标来综合衡量[4]。问卷回收率100%,三轮调研中专家修改率分别为40%、25%、20%,可见专家对本研究较积极。根据专家的学历、职称、对指标熟悉程度计算出专家权威系数为0.72>0.7,在可以接受范围内。三轮专家的协同系数均在0.7-0.8之间,意见较统一。

对本研究过程中所运用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CR值分别为:0.0455,0.00,0.0139,均<0.1,检验通过。

三、讨论

本研究形成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知识、能力、素养”一体化的临床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符合当代医学生教学和评价的理念。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5+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是:加强医教协同,适应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临床思维、临床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临床科学研究和临床教学能力,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多发病的预防和诊治工作的高水平高素质临床医师。本研究确定的临床综合能力内涵及指标体系与教育部文件精神吻合。

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如何应用评价体系指导临床教学工作以及各项指标具体通过何种评价考核方法进行评估更合适,以期进一步提高考核评估的客观性及全面性。

本研究通过函询方式征求专家意见带有主观性,且专家仅为本院,故存在局限性。未来将在实践中进一步征询国内外专家意见,以期更好地修正指标体系。

本项目咨询涵盖两岸专家,从调查过程中发现台湾专家在病患安全、医学伦理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重视度高于大陆专家。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和人文属性提示医学人才培养要进一步借鉴国际理念,提高对医学生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