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美国丽人》电影文学价值

电影《美国丽人》是由著名导演山姆·曼德斯执导,凯文·史派西、安妮特·贝宁等主演,有梦工厂出品的著名影片,在美国第72届奥斯卡的颁奖中,以最终获得五项大奖的傲人成绩而成为了最大赢家。该片展示隐藏在美国中产阶级社会内部的种种引人深思的问题和最后的悲剧命运,电影中深刻地刻画了以莱斯特和菲茨两家为代表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内部成员间的破碎、虚伪、欲望、贪婪等种种“癌症”,对当代美国的中产阶级来说具有启示录的意义,尽显着浓重的黑色幽默。

一、后现代主义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能将其和纯粹的电影艺术混为一谈,它是以电影文本的形式通过文学语言将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传递给读者的文学形式。电影文学和电影艺术的关系是护卫前提而存在的形式,电影艺术包括很多部分,如导演的能力、演员的表演、摄影的手法、美工、配乐、编辑等都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但是这所有的因素的基础就是电影文学的存在,如果没有电影文学的存在作为电影艺术基础,那么就像无土之木、无源之水,根本不可能发展出电影文学来;反之如果只是有电影文学的存在而没有电影艺术的发展,那么观众和读者也就没有机会在荧幕面前看到电影文学的传达了。笔者就在此对电影艺术的基础,即电影文学做一番探讨。

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电影文学,就是指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电影文学的结合,这种结合创作出来的电影文学是一种影响广泛的电影风格,与平常所说的电影类型和电影流派是不同的概念范畴。这种电影风格的形成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时受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并且这种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国际社会对后现代主义一直是没有清晰统一的定义,所以这也就影响了我们对后现代主义电影文学的具体定义。综合各方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文化倾向,人们对其研究的开始比较晚,而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如建筑、文学、音乐、电影、社会政治学、哲学、甚至时尚等各个方面,这也是对其界定难以把握的主要原因。它是预期相对应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种产物,在现代主义的母体内得以孕育,二战之后从母体脱离后产生广泛的影响。我们只能在欣赏后现代主义电影文学的时候只能透过一些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来判断其对电影文学的影响,这也是在生活中其他方面感受后现代主义文化影响时的着重点。

二、《美国丽人》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电影文学价值

《美国丽人》这部电影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电影文学作品,其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电影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的融入和对美国当代生活启示的方面。所以,在欣赏的过程中,就要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差异性、多元论、非原则化、非同一性等特征和其启示意义方面入手来进行分析。

(一)《美国丽人》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电影文学特征分析

1.不确定性的特征。在《美国丽人》这部影片中,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特征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很多情节的设置和发展都是围绕不确定性展开的,莱斯特和里奇两个家庭的生活轨迹是影片的两条主线。在这种看似完美的生活背后充满了危机与矛盾,电影一开始就呈现了莱斯特一家的民主美好生活,在这个家庭中,莱斯特和妻子卡洛琳都有稳定的工作,简是她们唯一的女儿,他们住着带有花园的别墅,是美国典型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但是在这个表面看似温馨和民主的家庭内部危机四伏,丈夫爱上了女儿的同学,妻子和一个富有的房地产上私通,女儿则与邻居家的男孩相爱,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下,妻子和丈夫相互憎恨,女儿也憎恨自己的父母,家庭成员内部的分裂和冲突使这个原本看似完美的家庭充满了仇恨和冲突,每个人都在压抑自己的欲望和本能,但这也正是火山爆发前的征兆,随着每个人都开始为欲望的满足而寻找解药,道德沦丧危机的出现就在所难免。每个人在生活中似乎都已经找到了慰藉,观众可能会以为生活会沿着这条路线走下去,可是影片中的故事叙述又一次打乱了我们的预想,最后在莱斯特幡然悔悟想为家庭的真正改变而做出努力时,却被女儿男友的父亲杀害,卡洛琳被不确定的人物富商抛弃,而女儿和男友则被认为是杀害其父亲的凶手。和莱斯特家庭相比,另一个里奇的家庭有着这种相似的特点,表面看似完整家长式专制统治的家庭,实际上却蕴藏着阴郁和罪恶的种子,手枪、纳粹、毒品等这些暴力和恐怖的符号是这个家庭无法摆脱的阴影。一切想象的完美都只是假象,每个人都在被自己肆无忌惮的欲望牵着走,而将道德抛诸脑后,在生活中迷失着自己,却做不出任何的有效的改变。影片在结束时给观众讲出这样一个道理:生命的真谛往往是掌握在那些我们最蔑视的人的手中。虽然莱斯特最后从迷失中醒来,但是随着生命的终结一切都戛然而止,人们搞不懂到底是生活轨迹在何时何地出现了偏离才导致后来发生的不幸,而这需要人们在经历生活之后才能体会得到。

2.后现代主义的差异性特征。在《美国丽人》中,强者和弱者之间的变化交替是无常的,而且观众对于这种变化的好坏判断也多不一致,而且编剧在阐述影片中畸形生活的方式时也多是怀着宽容的态度,这一点我们从编剧对于影片中每个角色的处理中也可以发现。编剧把中产阶级道德沦丧的生活描写地很深刻,但是他还是留给观众了一丝希望,就是在年轻一代中,依然还是可以看到真情的存在。

3.非原则化的表达。后现代主义文化中合法化对权威和信仰的蔑视也是其重要的特征,在影片中莱斯特原为一家杂志的编辑,在其被突然解雇而又遭受生活的折磨时竟然向自己的上司敲诈了一年的薪水,随着此后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莱斯特对于女儿同学安吉拉的热恋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伴随其而来的就是对社会道德的摒弃和对真理的怀疑,这时的莱斯特在欲望的支配下已经背弃了理性的判断,他将自己的感觉经验作为行为的至上主宰,而这正是后现代主义典型的特征。

4.生命无意义的观念。这种观念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所推崇的特征之一,影片中看似完美的生活却没有意义的灵魂,一切都如死水一般没有任何激情的涟漪。在影片开始莱斯特的一段内心独白中就可以看出其对生活意义感的漠不关心和麻木,而接下来其在浴室自慰的镜头更讽刺性地表现出其生活的枯燥和无意义感,或许这点生理上的快感就是他一天生活中的高潮吧。对于生活中的伙伴他漠不关心,妻子、孩子她们也都在忙着寻找满足自己欲望的慰藉,直到遇见女儿的同学安吉拉,他才误以为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开始一厢情愿地学着他以为的年轻人的风格,锻炼肌肉、吸大麻,希望能和安吉拉能发生一段拯救自己生命意义的爱情,但是他这种和未成年女生恋爱的幻梦早就违背了美国社会的道德准则,并没有意识到这种他所谓的生命意义的追求实际上已经走向了意义的背叛,是不可能实现的。在生活的麻木中莱斯特失去了对生命意义的觉知,直至其明白这所有都是一场可怕的梦时,一切都还来不及挽救,生命就戛然而止了,这种对生命无意义感的怀疑正是对后现代主义所推崇的生命无意义观念的契合。

5.非人性化的刻画。《美国丽人》影片在对美国当代社会非人性化偏离和扭曲的捕捉方面做的非常到位,莱斯特一家的状态就是一种典型的例子,虽然卡洛琳作为家庭主妇将家庭的生活照顾的井井有条,事业也让人羡慕,但是其内心却是充满了对丈夫无能的厌恶和对权钱的渴望,甚至她并不关心自己的女儿,仅仅是将其作为生活中争吵的道具,当女儿不遵从自己的意愿或者站在自己的对立面时,她就凶相毕露,没有那么多对待孩子的耐心,更别说母爱的温情了。生活对于她的意义就是对钱的追求,只有钱才能满足她贪婪的欲望,对于她来说生命的主体就是欲望。而女儿除了对父母的厌恶、憎恨和冷漠之外再也没有了其他的情感,她不关心父母之间的让人崩溃的争吵,厌恶父亲畸形的恋爱,憎恨母亲专断的贪婪。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没有人性存在的家庭,所谓的家庭、幸福、爱情、亲情、关心、理解都和莱斯特一家人离得很远,或许只有女儿简和邻居男孩之间的爱情还能从中看到一点希望。

6.悲剧性的主题。《美国丽人》对后现代主义中悲剧性的渲染也颇费笔墨,影片中的主人公都以失败者的形象展现出来,每个人都有一个很难解决的困惑,生活沉闷无聊、事业发展受阻、子女和父母之间缺乏沟通、美貌和美德不能兼得、偷窥癖和暴政专断等等,这些问题都在电影镜头下得到了充分的渲染和刻画。交流和理解成为了他们共同的障碍,可是每个人又都在解决问题时不得其法,甚至是无心去在意。这就注定了悲剧性的结局,莱斯特被杀、卡洛琳被抛弃、简和男友被控告等等,影片利用莱斯特的悔悟在那一瞬间给了观众美好结局的希望,却又命菲茨将这个故事改写,结束了所有美好的幻想。

(二)《美国丽人》电影文学对当代美国生活的启示意义

《美国丽人》是一部描写美国中产阶级现实生活的非常复杂的一部电影,可被认为是美国当代的生活启示录,它运用象征、独白、反讽等后现代主义典型的手法来展现电影的所传达的价值理念。独白,莱斯特的内心独白一直贯穿着整部影片的进程,低沉、热切、平静,在语调的转换中他实现了对人生的顿悟。象征,这部电影的名称AmericanBeauty本就是指的一种鲜红的玫瑰花,在影片中其作为一种对人生的象征而出现,片头无意的出现、到后来将其作为安吉拉的象征每次都出现在莱斯特的意淫中,直到最后将其作为诱惑、暴力而又血腥的人生的象征。反讽,在影片中美好的家庭外表与肮脏的内容、不幸者的幸福与美好外衣下的痛苦都在对比中实现了对虚伪和罪恶的反讽。

绝望迷茫的情绪和压抑而复杂的欲望一直弥散在整部影片,家庭的分裂,夫妻间的相互憎恨、父辈与子女的矛盾、暴力和吸毒的深渊等等,这些都是隐藏在所谓美好生活背后的真实写照。尽管电影文学作品中的故事融入了作者个人的主观感情,运用了较多的文学手法加以修饰,但是这些虚构的故事正是对美国社会中相关原型的真实写照,其灵感和素材的选择都是来自于真实的美国生活,这也正是其启发意义之所在。

作者:胡佳洁等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