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出国游学,你了解多少?

文/付秀宏

付秀宏: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美文作家,作文辅导特级教师。作品主题深远,语言凝炼,韵味悠长,《读者》签约作家。曾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等报刊发表文章三百多万字,部分文章被《读者》、《意林》等知名刊物转载。指导学生在《中学生》等多种报刊上发表文章六百多篇。

当旅游遇到教育,学习藏于游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名言便成了新新时尚。真的,在每一处旅游地,都隐藏着教室、书房里得不到的人生感觉,都需要用真诚之心去领悟、参与和融入。因为这个世界真正的驾驭者,是那些真诚地研究、认识它的人。游学是一种游历精神和体验漂泊。为事不以诚,则功败垂成;修学不以诚,则芜杂无序。

游学的目的,理由比较简单,一是见证文化、梳理感觉,尽可能入乡随俗、身临其境;二是吃苦尝酸、体察真知,以求得外部空间的精神振奋。虽游学在短促的”行动”中,很多时候只可捕捉那些新鲜活泼的东西,但因从学业方面已获得对旅游文化层面上的认知,如果两方面得到很好地融合贯通,游学文化就可能带来一种大精神和大胸怀,进而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出国游学,李亮还有令家长更欣慰和感动的地方:带去500元澳币,他自己只用了10元,却花200多元给妈妈爸爸买礼物,剩下的全部还给妈妈。

游学,“悟”大于”游”

14岁的李亮,在学校的成绩十分优秀,尤其在理科方面显示出了很好的天赋。他曾获得过华罗庚数学比赛的铜牌,也获得过世界小学数学邀请赛的一等奖。他的目标是上清华。去年寒假,他去澳大利亚进行了两周的修学游活动。这个暑假,他将启程到英国剑桥进行两周的游学活动。为什么时隔5个月之后,再次将孩子送出去修学呢?妈妈李女士说:”我们认为,与其给孩子存钱,不如提前培养他一种能力。以后就是要让他去留学,给他准备好第一批的钱就行了,其它的让他自己打工挣。”

澳大利亚的游学经历,让李女士夫妇俩看到了儿子身上可喜的变化。以前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几乎什么事儿都不做。儿子游学回来之后知道自己叠被子,收拾房间,主动将脏衣服放进洗衣桶。孩子在出国前不敢开口说英语,回来后却敢于踊跃说英语。以前他害怕自己说错了遭到同学的嘲笑,现在他说:”如果不讲出来,我怎么会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呢?”过去英语上遇到不懂的单词,李亮总是习惯性地去问妈妈,现在他靠自己查词典解决。

澳大利亚回来后,孩子变得更加成熟,在很多问题上有了自己的想法。出国游学,李亮还有令家长更欣慰和感动的地方:带去500元澳币,他自己只用了10元,却花200多元给妈妈爸爸买礼物,剩下的全部还给妈妈。

面对一个无法考核、量化和计算分数的短短旅途,到底能给学生的人生观、生活态度以及个人的成长带来多大的转变,是许多家长和老师更为关心的问题。

在教训中成长,在游学中见识

新东方俞敏洪说:“游学对于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青少年来说,可看作是对‘远方的呼唤’的回应。远方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但也是时间的,而且更是心灵和精神的……换句话说,远方既是外面世界,也是未来世界,更是我们心中的世界。”

送一个身为中学生的孩子去国外游学,虽然十几天的花费不菲,已然是很多家长的选择。但面对一个无法考核、量化和计算分数的短短旅途,到底能给学生的人生观、生活态度以及个人的成长带来多大的转变,是许多家长和老师更为关心的问题。

一位中学生如果没有家长陪同,和陌生的同伴去国外游学,什么事情都得靠自己,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中国学生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有一次,有一家游学机构带一个中学生游学团去韩国。第一天出发,就有两个学生迟到。带队老师马上给大家上了第一课:“假如你们一个人迟到10分钟,就会浪费其他46位成员共460分钟,谁能赔得起?”

后来,在12天的游学旅途考察中,大家辗转到了多个地方。每次离开酒店,都有学生落下东西。有个小女生把相机和手机落韩国的酒店里,虽然找到了,但自己已飞到了首尔,唯有付高额的快递费,把物品送回广州;有个小男生把手机忘在飞机上,父母总是联系不到他,心急如焚。

学生丢东西,更是游学旅行中经常发生的,学生们都在经验教训中成长,再没有一个人犯同样的错误了。如果不是十几天的独立旅游,这些年仅十几岁的学生很难走出父母亲的照顾。

参加游学的学生来自不同学校,大都是独生子女,刚开始团队互助精神并不强。每下榻一个酒店,到了目的地卸下行李时,很多学生都看着司机和老师帮自己拿行李,自己就站在一边,似乎那些是大人们的事情,从不参与。高二年级学生孙子聪说,旅途让他明白,大家的事情,也是我自己的事情,没有一个人能超然物外。这种互助互爱与互相关怀,只有共同生活、共同劳作过,才会感悟很深。

在国外的旅游景点,游客们大多礼貌守序,面对环保和原生态保护,许多西方人在这方面更容易达成共识。比如:在菲利普岛等待小企鹅回家的时候,所有的游客都按照规定把相机、手机等收起来,没人会冲出警戒线去冒犯小企鹅。此时,参加游学的中国学生受环境影响变得自控和自律。有学生想偷偷拿出相机拍照,但看到周围没人这么做,大家都不做了。

在国外的旅游大巴上,严格规定不能吃零食,中学生们也都乖乖遵守。有个学生买了一盘新鲜的三文鱼,由于不能带上车,她只好狼吞虎咽地吃掉。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见人要主动微笑、学会致谢,中国中学生们也在旅途中慢慢形成了这种礼节。

外国学校重视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课堂以学生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实践能力,重视自由度,游学地点的外国学生经常展示自行设计的3D打印、开源硬件、四轴飞行器等设备,中国的游学学生看到这些科技成果,内心的震动很大。

面对旅行社推出的游学包团,尽管有很多家长和学生怀着美好的愿望参加其中,但部分家长、学生和专家学者,却开始怀疑其实际价值。

防止把国外游学办成玩乐游的翻版

为在各种旅游项目中占尽风头,有不少游学团体组织的游学团只是一个噱头。面对旅行社推出的游学包团,尽管有很多家长和学生怀着美好的愿望参加其中,但部分家长、学生和专家学者,却开始怀疑其实际价值。

“修学游”游与学各占几成?一位洪姓家长认为:“一些以游学命名的线路,其实就是在一家名校校园、博物馆和科技馆走一圈而已。就算真正安排学习内容,十几天时间里能学到多少东西?”与常规的旅行团相比,游学的价格高,这也遭到了不少家长的诟病,一些家长认为这是旅行社借学生消费市场炒概念。

虽然如此,每年暑期的境外游学还是十分火爆。不少家长想借此机会,让孩子去国外开开眼界、试试水有多深。 “境外游学”本是件好事,但现在的豪华游学已变味了,“修学”内涵越来越少。在海外游学时,不少中国中学生走进课本上曾经出现过的那些外国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纪念场馆时,他们的神情多是索然寡味。而他们跟导游提的更多问题是:今晚住在哪里,三星还是四星?有没有空调?吃中餐还是西餐?

他们似乎对无休无止的嬉闹更感兴趣。一群孩子在一起,竟然连续几个晚上打牌打到凌晨两三点钟,全然不顾他人休息。

游学活动不是比花钱,不是比阔气,不是享乐游,不是全放松。说到底,修学游要与人生教育、理财教育、生存教育、行为教育、感恩教育相联系,这样修学旅行不仅成为孩子们一生难忘的记忆,还可以让他们受益终身。

难怪有家长说,眼下一些“出国游学“更像一场“拼爹”花钱游戏。事实上,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不一定非得让他们“出国游学”。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孩子郊游,体验田园风光;或组织孩子参加义务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和交往能力,叉不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之间没有贫富之分,没有攀比欲念,会更加健康成长。

游学的落脚点是“学”,不能沦为充斥着商业气息的游戏圈套。中学生出国游学,很多时候是跟风,有时已严重脱离了修学目的。

游学拒绝”人在囧途”

游学的落脚点是“学”,不能沦为充斥着商业气息的游戏圈套。今年7月6日,韩亚航空公司一架客机在美国旧金山失事,两名参加赴美夏令营游学活动的中国女生不幸蒙难。据报道,失事客机上共有70名中国师生,都是赴美游学夏令营成员。

近年来,游学市场呈井喷式增长。浙江杭州一位旅行社的从业人士透露,”今年,光是学校游学业务就比去年增长了40%到50%”,学校对游学的“钟爱”,成为各旅行社和培训机构紧盯的一块“肥肉”。 “表面繁荣”的游学市场背后,也呈现出野蛮生长的一面:层层转包,学校游走在盈利与非盈利之间,到名校游学成了“到此一游”……

从19世纪的留美学童容闳,到改革开放之初走出国门的学子,那几代人的留学潮,往往胸怀放眼世界的梦想,凝含着强烈的家国情怀。而现在不在少数的家长花了大把的钱,本希望孩子能见世面、开眼界,学到真东西,没承想孩子却遭遇”人在囿途”一一这不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而是缺乏安全保障的冒险之旅。这样的游学含“金”量很高,含金量却近乎为零。

任何一个有理性的家长都明白,成才未必经“游学”,云游四海修身养性也不是一定非要到国外。中学生出国游学,很多时候是跟风,有时已严重脱离了修学目的。连修学历史悠久的日本,中学生的游学活动也是在本地区进行的,中国的中学生更应量力而行,家长对于孩子不要一味迁就,旅游公司应在周边景点修学接待水平上下功夫。游学应是以一个以学业主题为目标的旅游行为,突出一个“学”字,参加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要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