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人体生理学课堂教学解析

【摘要】人体生理学是临床医学、护理及药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医学基础课。研究人体生理学的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更好地为医学生诠释人体生理学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生理学;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职业素养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19.032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如何使医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一认知过程,这既是需要每一位从事生理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反复斟酌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每位生理教师的教学差异或教学风格及教学水平之所在。

1研究人体生理学的教学内容

1.1人体生理学的教学观点确立人体生理学的教学观点,并且将这些观点自然的渗透到每一次教学活动之中,也就是为整个人体生理学的教学定个“基调”。这些观点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局部与整体的统一、人体与环境的统一。

1.1.1结构与功能统一结构与功能是正常人体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组织结构是人体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人体功能活动则是组织结构的运动形式[1]。如果组织结构异常,则可导致人体功能活动异常;相反,如果长期的功能改变,又可引起组织结构发生改变。

1.1.2局部与整体统一人体生理学的内容,绝大多数是从器官系统水平及细胞分子水平的实验研究中获得的。教学中,在讲每一系统的功能时,一定要注意强调其与人体其他各部分的联系,否则就会导致“盲人摸象”的结果[2]。

1.1.3人体与环境统一人体生活在外环境之中,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每个人,需要人及人体必须或不得不做出适应性的反应。然而人体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环境因素发生过度的、人体无法适应的变化,将会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甚至是死亡,恐龙的灭绝就是一个佐证[3]。

1.2人体生理学的中心思想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那么对于人体而言“什么是正常的”?这是需要人体生理学阐述的关键问题。“稳态”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及拓展,将人体生理学的中心思想“一言以蔽之”。美国科学家安德鲁-韦尔对此有精辟的论断:“稳态的保持是健康,稳态的偏离是疾病,稳态的打破是死亡”。因此,也让我们从人体生理学中的“稳态”开始理解了健康与疾病:健康就是人体的功能处于稳态水平,疾病就是人体功能较大幅度的偏离了稳态水平,而临床治疗及护理的目的就是让人体功能重新恢复或接近稳态水平,即正常生理的全面考虑可以立即为做出优先治疗提出一个“线路图”[2,4-5]。

1.3人体生理学的主要因果人体生理学中的主要因果就是刺激和反应。人体的生存离不开环境,而人体所处的内、外环境,每时每该都在发生着变化,需要人体做出相的、准确的、一系列的反应。这些反应是在人体内的调节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控制下完成的,并且在人体内反馈系统的调控下,使反应的程度不至于过强或是过弱,而是“恰到好处”。

2设计人体生理学的教学方式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应当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多种教学方式去完成教学任务。PBL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归纳式教学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而PBL式是最核心的教学方式,其他的教学方式都是辅助PBL式教学,更好的解决教学及临床护理工作中一个又一个的“问题”[6]。

PBL式教学需要教师围绕每堂课的教学重点内容设计若干个“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可前可后,设置的“问题”可易可难、可小可大。

2.1“问题”可先可后设置“问题”的时间可在课前布置给学生用于课堂教学的导入,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着提出用于突出教学重点,还可以作为课后对重点知识的复习、巩固及应用。

2.2“问题”可易可难“问题”难易的关键是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或是引领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解“红细胞数量及正常值”时,提出的一个简单的问题是“为什么男性的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水平要高于女性?”数据是最直观的,一目了然,但正是教师提出的不太难的问题引导学生“往下学”,最后终于在讲到“红细胞生成的调节”时,答案呼之欲出――雄激素是调节红细胞数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男性体内的雄激素水平高于女性,因此“男性体内的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女性”。设疑激思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去“品尝”知识、去体会“猜”到“谜底”的乐趣,否则学习有时就会“味同嚼蜡”。

2.3“问题”可小可大“小问题”只是针对本堂课教学内容的某个重点或是难点,例如在讲到心肌生物电及产生机制这部分内容时,先讲解心肌生物电的分期,再讲解心肌各期产生的离子基础,当讲到“2期平台期”的产生是由于钙离子内流与钾离子外流形成,我们针对心肌动作电位2期平台期这一内容设置的“小问题”是“为什么心肌动作电位要有2期平台期?为什么2期平台期要选择钙离子内流,而不是其他的正离子内流?”,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紧紧跟随着老师的教学进程寻找“答案”。随后在讲解心肌收缩特性,分析“心肌收缩对细胞外液中的钙离子依赖性大”这一特点时,便会及时引导学生回想前面提到的“问题”,一方面加强对心肌动作电位2期平台期产生机制及意义的理解,另一方面将心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及心肌的生理特性有机的联系起来,使知识与知识之间“环环相扣、遥相呼应”[7-8]。

“大问题”可以涵盖整堂课甚至是整节整章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肺通气这一节教学内容时,我们设置的“大问题”是“气体和液体在物理学方面有许多相似的特性,在自然现象中‘水往低处流’,呼吸气体是如何流入或流出肺泡的,这一过程的动力是什么,而这一过程又会遇到哪些阻力,如何对肺通气功能的正常与否进行评价?”这一“大问题”只用三言两语即将有关肺通气整节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着学生“按图索骥”。3展示教师智慧和职业素养

鉴于教学活动越来越显现出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资源、及环境因素构成的生态性特征,教师智慧就愈发成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3,9]。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学习和丰富教学知识,即教给学生的知识(或“所教的知识”)和教知识的知识(或“怎样教的知识”)[4,10]。

3.1展示人体生理学知识的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到“摆明事实”,更要做到“讲清道理”。摆明事实中的事实就是指用敏锐的目光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包括实验中观察到的或是教材中提供的一些生理现象以及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些与之有关的生命现象。例如在学习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主部分内容时,我们既可以通过生理实验直接观察,又可以通过张力-速度曲线任意取点分析,还可以找出生活中人人眼中皆有、更容易接受和认同的现象或事实,比如举重比赛,大家都知道在举重比赛中,杠铃的重量就是肌肉收缩的后负荷,所以杠铃越重,运动员就越不容易举起,因此有句成语叫“轻而易举”……。又如在讲解细胞生物电现象这部分内容时,我们除了注重讲清楚生物电的产生机制外,还将有关生物电方面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及身体健康联系起来,“人们离不开空气离子,它们通过人体的吸入影响着人体各个器官的活动。空气离子的试验研究发现,当空气中的正离子增多时,人会产生烦闷、燥热、疲乏等不安情绪;而当空气中的负离子增多时,对人体则有镇痛、兴奋、杀菌等作用。为什么人们常常喜欢“回归自然”,如去森林、草地、海边或水边漫步游玩?就是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含大量有利于人体健康的负离子,同样这也是为什么雷雨过后的空气会令人身心倍感舒适的原因所在。因此可利用空气中的负离子改善人的情绪或是治疗某些疾病,同时也有利于人体的康复”,从而使学生对生涩、抽象的知识产生了亲密、具体的感觉,尽量克服“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理性知识的传授遮避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对真实生活的体验”[11-12]。

3.2展示教师的职业素养思维是认知心理活动的核心,观察如果离开了思维活动,观察就可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在摆明事实后更重要的是要讲清道理,即每一个生命现象的发生机制,如何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渐“吃透”教材,即教师要与教材融为一体并且能够熟练的驾驶教材,教师不只是教材的“活”的载体,教师还要把自己的知识、修养和智慧融入教材之中,使它在面对学生时变得更加“美味可口”,最终实现“教师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把自己的思维方式渐变为学生的思维方式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服从于自己对教材的彻悟和再创造”[13-15]。

生理学的教学过程是每位教师的思维过程,是教师引领学生思维的过程,而最终应成为学生主动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临床医学、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实践及研究工作。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