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的,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生产力和自然科学并人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1988年9月,邓小平根据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或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主要阐述了两个基本内容,这一论断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1.1封闭和自我孤立造成落后

邓小平指出,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改变。近些年来我国的落后是由于我们把自己封闭起来,没有随着世界的变化和历史的前进而改变。我们封闭了二十年,也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了二十年。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我们不能再把自己封闭孤立,而是要与时代接轨,勇于参与国际竞争,抓住机会提升自己。他进而指出,从长远看,要注重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马克思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抓住了我国经济发展奋起直追的重点环节,看到了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是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1.2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马克思说过:“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但是这仅仅是针对生产力的简单要素而言的,而更复杂、更高级一些的要素又是什么呢?马克思还说过:

“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这里科学技术显然被当做生产力的要素了。况且马克思直接说过:“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科学的时代,科学促进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也促使他敏锐地发现“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传统的生产力三要素整体构架理论,将科学技术排除在生产力之外,并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因此关于生产力的构成,我们应当从广义上来把握。事实上生产力三要素只是构成生产力的主体部分,漫长的生产实践发展的过程表明,除了上述三大要素之外,还应当看到科学技术在生产力整体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把物质形态的生产力称为“直接生产力”,它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而把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称为“一般的生产力”,

“一般生产力”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如果以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的质变作为划分标准,目前生产力己经更新到了第四代。第一代是原始生产力;第二代是手工劳动生产力;第三代是机器生产力;第四代是科技生产力。物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正是科学技术逐步扩张的过程。科学技术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一步步占据了第一的位置。由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科学技术为主的科技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全世界,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面临着严峻考验。邓小平正是站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富有远见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反映客观物质生产发展规律的论断。如果说马克思把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制度变迁有机结合,形成他的科技思想的话,那么,邓小平则是把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今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邓小平的科技思想。邓小平认为,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穷尽的,科学是解决中国乃至世界任何问题的最终力量。“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邓小平进而指出: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奋起直追。中国是一个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发展中大国,因此必须把发展高科技作为一个永久性战略任务,

“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而高科技的发展要为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

2关于教育和科技人才的思想

2.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样就根本上明确了知识的重要和人才的宝贵,因此,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然而要充分发挥现有知识分子的才能和作用,对知识分子的正确评价问题就成为关键问题。早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邓小平为纠正“左”倾错误在知识分子问题上造成的危害,就鲜明地指出:

“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在1977年,邓小平发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指出: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并强调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着手。”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他更明确宣布:

“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进一步指出:

“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科技人才的地位得以摆正之后,就初步具备了科技人才发挥才能和作用的基础。然而,这还不够。要使科技人才的才能和作用得到真正有效的发挥,就必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要调动科技人才的科研积极性,一是加大投入,发展科技事业。应扩大科技工作的对外开放,大胆学习和引进世界先进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因此,要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新技术、新设备,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和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把引进学习与自主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是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解决好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只有尊重他们,使其得到合理的待遇,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免除后顾之忧。首先,无论怎么困难,也要提高教师的待遇。教育是科技的基础,对教育的投入不够,教师待遇上不去,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进而不利于科技事业的后续人才的供给,继而阻碍科技事业发展。其次,要提高科技人才的待遇,确立合理的工资标准,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调动他们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再次,要为留学生归国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根据广大留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设一个综合的科研中心,设立若干专业,或者在现有的一些科研机构和大学里增设一些专业,使他们的才能得以顺利发挥,得到他们应当拥有的待遇。

三是调动广大科技人才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中。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

才干,发挥才能,使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只有这样,科技人才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知识分子的作用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四是造就科技人员能够脱颖而出的机制。人才只有大胆使用,才能培养出来。要放手提拔有本事的人,创造出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邓小平这一看法,为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指出了方向。根据这一指示精神,我国近几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发现并提拔了众多杰出的科技人才,

“也只有有了成批的杰出人才,才能带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2.2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从科学和教育着手。”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谈话中,他进一步强调:“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1978年,他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邓小平的这些讲话,深刻地阐明了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密切关系,把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国民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现代科技和教育的进步。邓小平深刻地看到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现实生产力的桥梁。科研靠教育输送人才,通过抓教育来培养人才可促进科技发展,于是,他指出:教育和科技可形成一种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关系。

邓小平说过:“生产劳动、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在学校教育中怎样组织得更有计划,使之更符合于经济计划和教育计划方面,应该加以深入研究。”科技和教育都要避免与经济脱节的现象。由于经济活动是教育和科技的中介,它使教育的内容或科学知识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邓小平这一思想,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教育与科技协调发展的条件,并且处理好教育、科技、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

“要千方百计,在别的地方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因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大批人才的培养。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教育的竞争。我们只有把教育搞上去了,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的综台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导战略的主动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是邓小平在认识正确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客观地分析我国落后的原因之后提出的重要论断,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战略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指导作用。我们应该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内涵,并在实践中重视科学技术,尊重人才,共同建设一个科技发达、和谐进步、充满活力社会。

作者:王维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