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提高公民海洋意识 建设海洋强国

胡阳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山东青岛 266100

[摘要]但长久以来,中国始终存在着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滞后的情况,制约了我国海洋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地理、历史等恒定因素和中国薄弱的海洋教育是导致海洋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为配合海洋强国的发展,提高公民的海洋意识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应在吸取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之上,探索提高公民海洋意识的道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海洋意识;海洋强国;海洋教育;海洋经济

公民的海洋意识对于一个国家的海洋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当一个国家足够关注海洋,海洋的发展通常比较迅速,例如历史上的英国、日本。反之,将阻碍国家海权的发展。古代中国拥有光辉的海洋发展历史,先人对于海洋十分重视,对海洋的利用也极其频繁。早在周朝时期,就有了“于越献舟”的记载,[2]在秦汉时代,中国人开始了向海洋进军,拓展海上贸易往来。汉代,中国开辟了通向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的水上交通线用于贸易往来。除此之外,600多年前的郑和下西洋无论在时间和船只的数量和吨位上都要优于欧洲的航海大发现,但是,这次更优于西方航海历史的壮举却成为了近代中国海上探索的终结之旅。晚清时期的闭关锁国和对海洋的刻意忽视使得中国与海洋强国失之交臂,这一时期带来的恶果持续至今天。现代,我们始终存在着海洋意识薄弱的问题,这也成为中国发展海权、建设海洋强国的巨大阻碍。

一、影响中国海洋意识发展的因素

(一)地缘因素的影响

地理位置是一个国家与生俱来的特质,是影响公民海洋意识的自然因素。有的国家深居内陆,而重视陆地,有的国家屹立海面,而发展海权。相较于其他国家,海陆复合型的中国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情况。海陆复合型既可以成就一个国家发展海权和陆权的双重需求,又存在着海洋与陆地相互拉扯,分散资源的可能性。因此这类国家一般都会陷入重海轻陆还是重陆轻海的抉择中,很少有国家能够权衡二者。中国虽为海陆复合型国家,但近代中国,却是刻意选择了回避海洋。中国地大物博,富饶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土地面积使中国人很容易通过农耕就得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极易发展农业陆地文明。并且中国幅员辽阔,陆上邻国有十四个,因此国家的主要威胁还是来源于陆地,中国的陆上邻国众多,我们也习惯于将国防力量集中投资在陆地上。这也是中国作为一个临海国却长期以大陆国家自居的主要原因。

其次,天然的地理障碍对于中国人海洋意识的形成造成困难。中国与美国、澳大利亚等海洋大国相比,地缘上不占优势。从世界地图上可以清晰的看见,美国两侧直面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广阔。而中国却是被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所包围。美国面对的是“洋”、中国面对的是“海”,比起中国,美国占有更广阔的海洋,更通畅的水道。并且中国濒临的边缘海域都被邻国的岛链所包围,中国北方地区至太平洋的出海口被日本、朝鲜和韩国所环绕。而南部的南海至东南沿海的广阔海域又被东南亚等国家环绕,地理形势复杂的中国是典型的海洋地理不利国家。在陆地资源能够满足需求时,人们自然会回避海洋这一难题,从而阻碍了中国人海洋意识的形成。

(二)历史形成的伤疤

近代史上,中国在海上吃过很多的亏。自明代起,中国曾经遭受到十余次西方列强的海上侵略。明朝中期日本揭开了海上侵华的序幕,当时日本的武士、商船、海盗经常的侵犯我国的沿海地区,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带头剿灭倭寇,才使沿海地区基本维持了平静。葡萄牙、荷兰殖民者也先后来到我国沿海地区企图以海洋为突破口,占领我国澳门和台湾。明朝初年和中后期,明太祖下“禁海令”希望禁海政策对海防能起到作用,实则“禁海”体现了当时中国人对于海洋的恐惧心理,并且“禁海”还对中国未来海权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19世纪以来,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华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与法、美两国签订的《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以及英国的“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的不平等条款,都加剧了中国人对于海洋和列强的恐惧,海洋也似乎成为了中国人无法触碰的梦魇。而中国人在海上受到的最大打击当属甲午中日战争,19世纪日本蓄谋已久向中国扩张,发动了至今让中国人深恶痛疾的甲午战争。李鸿章率领的清军溃不成军,甲午海战以中国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宣告结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仍然延续以往的海洋观念,对海洋仍没有投入太多关注。也因此中国的海洋产业、军备力量都落后于其他国家,中国公民的海洋意识也越来越淡薄。

(三)缺少海洋意识的培养

追究中国公民海洋意识薄弱的主观原因,要反思的就是我们对于海洋意识的培养,海洋文化的宣传以及海洋立法的缺失。目前,中国沿海面积占陆地只有14%,但东部沿海地区却承载着中国近64%的经济总量。但是除这些沿海地区外,非沿海地区的人民对海洋的接触和了解少之又少。大部分公民甚至大学生海洋知识和意识的缺失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造成这一现状的首要原因是中国的教育体系的漏洞,中国长期以来推行应试教育,以数学、语文、外语为主干课程。而与海洋相关的知识主要贯穿于地理学科中,但在中国的高考体系中,地理只进入文科生的考试范畴,长期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忽视。而进入大学生阶段,本着“术业有专攻”的研究学习态度,除了学习海洋相关专业的学生,其他大学生对海洋几乎一无所知。[3]并且,中国的海洋类院校很少,以中国海洋大学为首,地区性的包括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和浙江海洋学院等等,并且这些院校也是集中分布在沿海东部地区,除了增加地区优势外,对其他内陆地区影响不大。

中国的海洋立法也很不完善,没有法律的有效约束,人们对于海洋为所欲为,毫不重视,也是中国海洋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中国的海洋邻国,都在完善本国的海洋立法,例如2012年6月21日,越南国会通过了《越南海洋法》,声张海洋主权并维护其海域安全。澳大利亚作为海洋大国更是对海洋的方方面面都有完整而又详细的海洋立法,例如,《澳大利亚海洋法》、《海岸带管理法》、《海洋保护法》、《海洋和水下土地法》等等不计其数的法律几乎囊括了方方面面,但是中国却没有一套可以称之为完整的海洋法。沿海地区的海洋环境污染严重,垃圾倾倒、船只漏油的污染情况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和对责任人的追究,海洋资源的过渡开采,海洋和岛屿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中国公民一直没有把海洋当做我们生存的家园,自然无法树立“爱家”的意识。

二、提高公民海洋意识的途径

(一)重视海洋教育,渗透海洋文化

教育是培养公民海洋意识的最根本手段,是改变人们对于海洋认识的最彻底的方法。目前,中国越来越重视公民海洋意识的培养,相关国家的海洋教育方式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并且,结合我国海洋发展形势,中国仍需要开发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教育方案。

首先,中国各级政府应加强对于学生海洋教育的政策导向。要着重在中小学教育中逐渐渗透海洋文化的相关知识,并在中小学生必读读物中增加海洋类科普书籍。高等教育中,要逐渐提升海洋类大学的地位,细化涉海学科分类,加大投入海洋科学的研究力度。在其他的综合院校中也要适当加设涉海课程,培养更多的海洋人才。

其次,要扩大社会媒体对于海洋文化的宣传。例如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可以增开海洋频道,为公众知晓中国海洋建设的壮举提供途径。在网络上开通海洋知识主页,以便及时向公众发布海洋信息,介绍我国海洋概况,普及海洋知识。此外,政府也应为公民及时掌握中国的海洋发展现状提供便利,官方媒体、网络、报刊、杂志都应该加设海洋专栏以加强海洋文化的宣传。

最后,以海洋立法为依托,合理运用惩罚教育。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各种法律的产生使相应的管理范畴受到关注,使人们在发生行为之前对“是否合法”有所顾忌。并且法律孕育的奖惩措施也有助于约束行为,提高守法意识,故而海洋立法和司法的强制性对增强公民的海洋意识将产生重要作用。

(二)发展海洋经济,拓展海外贸易

提高海洋意识的方式更主要在于人民对于海洋的实际利用以及海洋带来利益的强大吸引力。这就要求中国更多的投入海洋贸易,成为海洋经济强国,使海洋带来的经济利益惠及人民,这将是提高公民海洋意识的最有效途径。海洋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将是提高人民对于海洋关注度的最快捷手段。中国虽然是沿海国家,但是海洋经济基础薄弱,海洋利用率低下。至今仍保持以渔业为主的粗放型用海模式,这种模式带来的利益小,又会对海洋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根据国家海洋局2014年3月统计的《2013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54313亿元,比上年增长7.6%,但是海洋生产总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2013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仅3513万人。[4]要实现建设海洋强国,提高公民的海洋意识的目标,中国海洋经济贸易现状亟待改善。

首先,改变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加快海洋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改善粗放型用海模式。根据三次产业的定义,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水产业、渔业;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工业、海洋盐业、滨海砂矿业等;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娱乐业。[5]中国目前的用海现状中传统渔业的比重偏大,渔民劳动力投入较大,而收益微薄,并伴有对海洋生态的严重破坏。对此中国应积极的向美国学习,加快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中油气资源产业应扩大其在陆地的应用范围,使海洋能源资源更多运用于内陆地区,而不仅仅局限于沿海地区。沿海省份和地区应加快发展海洋第三产业,吸引更多内陆游客和外国游客。据统计,在美国旅游业是全美最大的就业部门,而滨海是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占到美国旅游业的85%。[6]中国可借鉴美国的产业模式,使沿海地区成为主要的经济和旅游目的地,又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海洋自然会受到重视。并且中国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调节传统渔业低效、不可持续的弊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其次,大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拓展海外贸易。海洋交通运输与其他的运输方式相比具有运输量大,成本低的优越性,从经济角度来看,海运是最具经济效益的运输方式,从战略角度讲,海运也是一个国家建设海权的重要环节。据中国海洋信息网发布的《2013年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分析》显示海洋经济由高速增长期进入结构调整期。2013年,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海运市场总体需求放缓。[7]21世纪,中国的国际航运业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承担者,中国的海运力量具有一定的基础和发展潜力。发展海洋运输业对造船业和港口有更高的要求,国家在船舶工业上和新型港口建设上应投入更大的人力和物力,来满足我国海外贸易的需要。海运的发展还对我国海上军事能力产生要求,中国位于亚欧大陆远东地区,距离世界其他大陆都必经较远的海上距离,因此为保障我国在海外贸易中的利益不受侵犯,我们必须有军事自卫能力,若没有海上军事投送能力,海外贸易的保护就只是一纸空文。海洋带来的经济利益会对人民的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人民一旦在海洋中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对于海洋的重视度也会越来越强,这将成为提高公民海洋意识最有效手段。

三、结束语

自17世纪开始,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为海洋霸主的地位而展开激烈的争夺。而仅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受马汉“海权论”的影响把目光投向了海洋。几百年来,西方世界对“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但千年文明古国的中国却一直没有作为。陆地是由海洋连接的,而海洋却是片片相通,在陆上资源逐渐匮乏的今天,人类的未来必定在海洋。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需要都在提醒中国人必须要重视海洋,海洋意识的提高对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大战略具有直接影响。新兴崛起的中国决不可能脱离海洋而强盛,提高公民的海洋意识将是中国发展的必修课。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天涯论坛.船是什么时候发明的?[EB/OL]. (2008-10-04)[2015-09-03]. http://wenda.tianya.cn/question/1a25ab0202675e8e?sort=t.

[2]应届毕业网. 大学生海洋意识薄弱的原因[EB/OL]. (2014-04-26) [2015-08-15].

http://biyelunwen.yjbys.com/fanwen/shuoshi/417605.html.

[3]国家海洋局. 2013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EB/OL].( 2013-03-20) [2015-09-19].

http://www.cme.gov.cn/hyjj/gb/2013/1.htm.

[4]楼东,谷树忠,钟赛香.中国海洋资源现状及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资源科学,2005(5): 20.

[5]宋炳林.美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2(1): 27.

[6]中国海洋信息网.2013年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分析[EB/OL]. (2014-06-06)[2015-09-19]. http://www.cme.gov.cn/lt/20140723/8.html.

[7]张文木.论中国海权[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88.

作者简介

胡阳(1990-),女,汉族,吉林省永吉县人,硕士研究生,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研究方向:世界海洋政治。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