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新背景下中职教育怎么办——基于浙江中职课改的思考

关晶

日前,浙江省出台了新一轮的中职课改方案,引起广泛关注。浙江为何提出这样的方案?方案的指导思想提到是为了“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教育多样化的需要”。它是基于这样的新背景: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经济结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表现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狭隘的、“就业导向”的、培养一线工人的中职教育所能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前景与许多学生及家长的期望不吻合,甚至产生了中职招生危机。新背景下中职教育怎么办?这是浙江课改引出的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议题。我非常认同方案增强学生选择性、职业生涯发展可持续性的改革取向,但在实现路径上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一、改革课程还是改革体系

首先让我们回到问题之初,新背景的核心问题是发达地区中职办学市场供需不匹配。以浙江为例,地方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裕,家族创业活跃,培养一线技能劳动的中职教育对当地学生和家庭吸引力不足,一部份中职生想升学、留学或创业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再进一步分析,原因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1)“普职大体相当”的统一规定。这一规定在全国层面上,有其合理性,然而具体到地方,恐怕未必。(2)行政主导下的职业院校统一化办学。在行政主导下,中职校办学思路千篇一律,只提供一种类型的中职教育——技能训练。在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下,部分学生被迫接受职业教育,而且是单一化的职业教育。

那么如何解决呢?有两条思路。一是改革课程,一是改革体系。浙江选择的第一条思路,在职业学校内部“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但在我看来,它是一种职业学校内部的妥协方案:职业教育还是要读的,学校也是不能换的,但你可以选课程,在学校内部学你自己想学的,去组合你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而正因为它是一种妥协方案,总有点扭捏之感。另外,在实际的可操作性上,这种方案也未必能有效落实。我将在第三点中谈论。

相较之下,我更倾向于第二种思路,直接改革教育体系和办学体系。如果说学生有权选择课程、选择专业、选择学制的话,他们为什么不能选择教育类型、选择不同风格的学校?如果说学生有选择权的话,学校为什么不能自主选择自己的学校风格和特色?如果地方能打破或者调整普职比例,并且鼓励学校多样化办学,不是能更直接有效地解决问题吗?

总之,解决中职办学市场的供需矛盾,与其说需要改课程,不如说更需要改体系。

二、就业与升学是矛盾的吗

在“广大人民群众教育多样化的需要”中,最为核心的恐怕就是就业还是升学了。在这种普遍理解中,有一个潜在假设:就业与升学有矛盾,“能就业”的课程与“能升学”的课程不一样。但这个假设对吗?不应该对。之所以在主观感受上似乎对,板子应该打在两个地方。

1.当前许多“能就业”的课程仅关注于当下、狭隘的上岗操作技能,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一些职业学校在开展项目课程、任务引领课程、学习领域课程时存在误区,认为这些课程范式只教“应会”,不教“应知”,却不知这些课程范式恰恰非常关注“应知”的学习效果,将它们融入项目、融入情境中学习,让理论鲜活起来。因此,不是项目课程的思路错了,相反,是改得还不够,改得还不到位。同时,普通文化知识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也不应该被忽视。

2.招生考试制度。现在的中职校需要分别为就业和升学的学生准备不同的课程,除了上述“就业”课程本身的问题外,招生和考试制度充分没有倚重职业能力,也是问题所在。面向中职生的招生考试应该怎么招,怎么考,为什么而招,为什么而考?如果招考方式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不能与中职人才培养接轨,那么中职教育领域中的“应试”教育就不可避免。

总之,就业与升学不应该矛盾,与其“分别开发开设满足直接就业需要的课程系统和满足继续升学需要的课程系统”,不如深化关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教学改革以及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三、“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可行吗

浙江课改在职业学校“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的策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美国的综合中学。美国的综合中学有两种办学模式。一是基于“校中校”的“职业生涯学园”模式。但这种模式很少提供针对某一具体职业岗位的完整技能训练,许多课程只是行业领域、职业生涯的尝试性学习或职业基础教育。另一种是“依托区域职教中心”的模式。它的职业教育特征更明显,开展得也更为普遍。这是因为在学校师资硬件等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课程多样性与课程专业性是必然矛盾的。这种模式借助于校际和区域的合作,通过学分转移制度,让学生获得专门化的职业教育。因此,不能把美国的综合中学简单地理解为校内分轨模式,它更是基于学分互认的区域合作模式。

同理,如果我们要在每所中职校内,都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受限于师资硬件等资源,效果很可能勉强。中职教育已经过了“规模发展”的时期,在“内涵发展”时期,更应该注重特色建设。中职学校与其提供数量众多的各类平庸课程,不如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在特定专业领域的培养特长。比如在浙江,可以有以培养各种专业技能为特色的学校,可以有以培养小企业二代企业主或创业教育为特色的学校,甚至可以有以境外职业教育留学为特色的学校。学生确有需要更改专业或选修其它课程的,通过校际合作、学分转移、转校等制度安排,为他们提供通道。

总之,与其在校内“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不如扎扎实实做好每所学校的特色化办学。

综上所述,要更好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教育多样化的需要”,浙江中职课改方案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但我们可以走得再远一些:着眼于教育体系的整体改革,特别是着眼于特色化办学、关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教学改革以及升学制度改革。在新背景下,通过改革让中职教育转危为机。

作者简介:关晶,女,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政策,比较职业技术教育。

[责任编辑曹稳]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