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医学护理 » 兽医学 » 正文

蛋鸭常见病毒性传染病及防治

武玉艳/ 山东省沂水县姚店子镇兽医站

一、鸭瘟

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或大头瘟,是由鸭疱疹病毒工型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因发病鸭常见头颈部肿大,故俗称“大头瘟”。任何品种、年龄的鸭都能感染。自然发病多见于育成鸭和成鸭,但近来10~ 15 日龄的雏鸭亦时有发生,流行期比较长,可达15 ~ 30 d,死亡率在90% 以上。

在自然情况下,只有鸭能够感染鸭瘟。鹅在同病鸭接触的情况下,有时也可能感染发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通常在春夏之交和秋季流行最为严重。鸭群感染鸭瘟后蔓延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往往造成大量死亡。

1. 临诊症状。病鸭表现为高热、头部肿胀、缩颈、流泪、眼睑水肿(图1-A)、两翅下垂、脚麻痹,严重的病鸭伏地不起,排绿色或灰绿色稀粪,病程2 ~ 3 d ;产蛋鸭还可表现为产蛋量下降。

2. 病理变化。

(1) 典型病例的皮下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炎性水肿,剖检头颈部肿胀处,切开时流出淡黄色的透明液体或呈胶冻样。

(2) 咽喉部、食道黏膜表面覆盖着灰黄色或草黄色的坏死物形成的假膜结痂,或在食道黏膜、肠黏膜出现纵向排列的出血带(图1-B、D)。

在食道和腺胃交界处有出血点或出血环。

(3) 泄殖腔黏膜表面覆盖着一层绿褐色或棕褐色的坏死结痂,不易剥落,黏膜有出血斑。

(4) 肝脏表面和切面上可见到针头至米粒大小的不规则灰白色坏死斑点和出血斑,有些病例在坏死灶中间有小出血点,其上还常见灰白色小坏死点(图1-C)。心外膜和心内膜有出血斑点。

(5) 产蛋母鸭发病时,卵巢、卵泡发生充血或出血、变形和变色。

有部分卵泡破裂而引起卵黄性腹膜炎。

3. 防治措施。

(1) 预防。①平时严格执行对鸭舍、运动场、用具、贩运鸭子车辆和笼子的卫生消毒,药剂有10% ~20% 石灰乳或5% 漂白粉、百毒消等。②不从疫区购进鸭子,如必须引进时,一定要经过严格健康检查,隔离饲养,定时检查证明健康后才能并群饲养。不要在可能感染疫病的地方放牧,如了解到上游有病鸭,就不能在下游放养。③定期注射疫苗预防,目前广泛使用鸭瘟弱毒冻干苗,安全有效。疫苗注射前用灭菌生理盐水或蒸馏水做100 倍稀释,10 ~ 20 日龄鸭肌内注射0.5 ml,7天内产生免疫力,隔21 ~ 30 d 可再加强免疫1 次,有效期6 个月,种鸭和产蛋鸭在蛋鸭在产蛋前可再接种疫苗1 次。

(2) 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

用免疫鸭血清和高免血清治疗,每只鸭肌注0.5 ~ 1 ml,按2 ~ 4 ml/kg 体重注射更佳。克感清(双黄连口服液)灌服或饮水;黄芪多糖等配合治疗,可降低死亡率。

二、雏鸭病毒性肝炎

本病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引起的一种高致死率的急性、烈性传染病。各品种的雏鸭均易感,尤以快大型肉鸭发病最多,危害最大,发病日龄主要为l ~ 3 周龄,尤以1 ~2 周龄最为严重,个别发病日龄达到4 ~ 5 周龄。发病率为30% ~ 90%不等,致死率常在90% 以上。

1. 临诊症状。本病发病急,死亡快。病雏鸭表现精神沉郁,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或背部着地,转圈,两脚发生痉挛性踢动,死前头向后仰且呈角弓反张姿势(图2-A、B)。

通常在出现神经症状后几分钟或几小时内死亡。患病鸭群死亡高峰在2~ 3 d 内,死亡率在50% 以上。

2. 病理变化。主要病变在肝脏。

肝肿大,质地松软,呈淡红色、土黄色或红黄色,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图2-C、D);胆囊肿大;肾脏肿大出血,脾脏轻度肿大,呈斑驳状,胰脏肿大充血,其他器官无明显病变。

3. 防治措施。

(1) 预防。防治雏鸭病毒性肝炎最重要的是保护3 周龄内的雏鸭,让其具有足够的免疫抗体,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①接种免疫母鸭。通过免疫产蛋种鸭来保护雏鸭。种蛋鸭于开产前2 ~ 4 周接种2 次鸭肝炎弱毒疫苗,间隔15 d 左右;在产蛋高峰期再免疫一次,可保证孵出的雏鸭具有较高母源抗体,进而获得良好保护。

②接种免疫雏鸭。疫苗直接接种雏鸭群,即在雏鸭出壳后1 ~ 3日龄内颈背皮下注射0.2 ml 鸭肝炎弱毒苗。由于传染性肝炎发病日龄多数偏早,因而多数鸭孵化场和养鸭户均在雏鸭出壳后1 ~ 2 日龄内注射0.5 ~ 1 ml 抗雏鸭肝炎高免卵黄液,预防保护率可达90% 以上。

(2) 治疗。①立即注射抗雏鸭肝炎高免卵黄液或高免血清。每羽注射1ml,严重病例可再注射1 次。

②将肝肿康加入饲料( 每1 g 拌料25 kg) 或饮水( 每1 g 加水20 ~40 kg) 中喂服,连用3 ~ 4 d。

三、番鸭花肝病

本病是1998 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发生的一种新的鸭病毒性传染病,以软脚、摇头和肝脏、脾脏及胰脏大量白色坏死点为主要特征,故暂称之为“花肝病”,其病原的归属问题仍在研究中。该病主要侵害1 月龄内雏番鸭,7 ~ 8 日龄即可发病,最多见于10 ~ 25 日龄的雏番鸭,潜伏期为2 ~ 4 d,发病率可高达100%, 死亡率通常为20% ~ 30%,严重的可高达95% 以上,给番鸭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本病发病急、传播快,几天内即可涉及全群,在出现死亡鸭后,病势发展较快,1~ 2 d 内即达死亡高峰。

1. 临诊症状。病雏鸭表现精神沉郁,毛松震颤,两脚软弱无力,头颈下垂,有的可见喘气和下痢;腹泻,排白色或绿色稀粪。重病鸭呼吸急促,患鸭机体脱水,迅速消瘦,最后因衰竭而死亡。有的表现健康,一旦出现症状则往往已是疾病的后期。

2. 病理变化。病死雏番鸭最具有特征性的剖检病变部位为肝脏和脾脏。表面密布大量针尖大的白色坏死点,使肝脏呈“白点”肝或“花斑”肝(图3-A、B),脾脏呈“花斑”脾(图3-C、D)。此外胰脏、肾脏及肠壁充血出血,有弥漫性或局部性灰白色坏死点。病程稍长的病例常见有心包炎、肝周炎及肠壁粘连。

3. 防治措施。

(1) 预防。雏番鸭“花肝病”是最近几年新发现的雏番鸭病毒性传染病,有关本病的防治方法正在进一步研究中。因此,除加强饲养管理和常规消毒外,疫苗免疫接种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但免疫接种应在3日龄内进行。由于本病发病日龄与雏番鸭“三周病”相似,故目前推荐采用雏番鸭“花肝病”和“三周病”二联弱毒疫苗(“花周”二联疫苗)1次注射,每羽0.2 ml,预防效果较好。

(2) 治疗。对本病的控制,目前尚未有理想的特效药,发生本病时,应尽快注射“花肝病”高免卵黄抗体可减少发病死亡。

四、雏番鸭细小病毒病

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又称雏番鸭“三周病”或喘泻症,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雏番鸭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有雏番鸭会发病,主要传染途径是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主要侵害1 ~ 3 周龄的雏番鸭,特别多见于10 ~ 18 日龄者,而鹅和其他种类的鸭不发病,临床以腹泻、呼吸困难和脚软为主要症状。经接触传染,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以冬、春季节居多,其潜伏期为7 d左右,病程6 ~ 7 d,出现3 ~ 4 d后为死亡高峰,发病率27% ~ 62%,死亡率22% ~ 43%,病愈番鸭大部分生长发育受阻,成为僵鸭,给番鸭养殖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是番鸭饲养中的主要疾病之一。

1. 临诊症状。患病雏番鸭精神沉郁、厌食、怕冷、拉稀,粪便呈绿色或灰白色,常黏附于肛周羽毛。

病雏番鸭常脚软喜蹲,呼吸困难,多数病鸭流鼻水、甩头或张口呼吸(图4-A、B)。病后期喙发绀,喘气频繁,显著消瘦,最后衰竭死亡。

病程一般为2 ~ 5 d,少数耐过的雏鸭成为生长不良的僵鸭。

2. 病理变化。剖检病变主要在胰腺和肠道。胰腺苍白或充血,局灶性或整个表面出血,表面有数量不等的针尖大灰白色坏死点( 图4-C)。心脏色泽苍白,心肌弛软,胆囊肿大(图4-D)。肠道均有明显的病变。肠黏膜充血或出血,呈卡他性炎症,尤其在空肠和回肠病变处具有特征性,有的肠段外观变得极度膨大,呈香肠状,手触很坚实。

从膨大部分与不肿胀的肠段连接处可看到肠道阻塞现象,膨大部的肠腔内充塞着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栓状物。

3. 防治措施。目前对本病的防治措施是做好生物安全性措施,加强雏番鸭的饲养管理,给初生雏番鸭接种弱毒疫苗,在疫区预防本病发生,注射抗本病的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有一定效果,但对发病晚期的疗效不明显。

五、雏番鸭小鹅瘟

本病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也是一种高发性和高死亡率的疾病。本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是经消化道感染,或因患病雏番鸭分泌物与排泄物污染了饲料、饮水、垫草等而感染。本病主要感染雏鹅,但近年来雏番鸭也有此病流行。2 ~ 5 周龄的番鸭多发。

1. 临诊症状。病鸭精神沉郁、不食;腹泻,排灰白色或黄绿色稀粪,并有泡沫,流眼泪,鼻汁,呼吸困难,很快消瘦,最后抽搐死亡。

2. 病理变化。肠道病变较明显,尤其十二指肠黏膜出血。肠道外观肿胀,特别是小肠中后段黏膜脱落坏死,形成特征性腊肠样栓子;肠道出血,肠壁变薄。肌胃和腺胃黏膜出血,交界处黏膜溃疡糜烂。

3. 防治措施。

(1) 预防。雏番鸭于2 日龄内注射小鹅瘟弱毒苗或雏番鸭细小病毒与小鹅瘟病毒二联疫苗,每羽注射0.2 ~ 0.3 ml。

该病的流行与发生主要是通过孵化场传播和早期感染,应加强对孵化场的消毒和出壳后的饲养管理等工作。

(2) 治疗。一旦诊断为本病,应尽快将发病雏番鸭与健康雏番鸭分开,并及时注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1 ~ 2 ml,同时口服庆大霉素等抗菌药以防继发细菌感染。

六、鸭禽流感

禽流行性感冒简称禽流感,是由A 型流感病毒中的某些致病性血清亚型毒株所引起的全身性传染性综合征。目前已发现,一种H5 和H7 血清型流感病毒对各种日龄和各品种的鸭群均具有高致病性。雏鸭的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可达60% ~ 95%,甚至更高;其他日龄鸭群发病率一般为80% ~ l00%,死亡率为30% ~ 80%。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为主要流行季节。发生禽流感的鸭群易并发或继发鸭大肠杆菌病、鸭疫里默杆菌病、鸭霍乱及沙门菌病等,此时鸭群死亡率增高。

1. 临诊症状。

(1) 最急性型。患鸭突然发病,不食不喝,精神严重沉郁,闭眼蹲伏,头顶触地,很快倒地仰翻,两脚作游泳状摆动,不久即死亡。

(2) 急性型。此病型症状最为典型,患鸭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不食,腿软无力,伏地缩颈,眼潮润,流泪红眼,有的病例肿头。病鸭死前喙和足蹼呈紫色,仰翻扭颈,倒地挣扎之后,出现呼吸困难,最后窒息而死。发病鸭群在2 ~ 3 d 内大批死亡。在产蛋母鸭感染禽流感之后,产蛋下降,产小型蛋、畸形蛋,甚至出现产蛋停止现象。

(3) 慢性型。属非典型流感,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病鸭出现呼吸急促、喘气或张口呼吸、咳嗽、流眼水、食欲减少、生长发育迟缓、消瘦等现象、此时病程较长、死亡率较低。

2. 病理变化。剖检可见喉头气管黏膜有不同程度出血或出血点,腔内有黏性分泌物或干酪样物,肺出血或淤血。

胰腺出血或有出血斑,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或坏死点,或呈透明样。心冠脂肪和心肌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心肌有灰白色坏死斑或呈白色条纹坏死,心内膜有出血斑。严重病例可见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点或出血带。肠黏膜充血、出血,十二指肠尤为明显,有局灶性出血性溃疡病灶,还可见出血环。

产蛋母鸭卵巢中的卵泡严重充血、出血、变形和皱缩。输卵管黏膜充血、出血,有的病例卵泡破裂于腹腔中。

3. 防治措施。

(1) 预防。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的发生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增强鸭的抗病力及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①切实做好消毒工作。对未发生或已发生禽流感的鸭场,对其养鸭设备、用具及场所、车辆和笼子等都要及时和定期清洗,然后选择有效消毒剂进行消毒。当前对禽流感较有效的消毒剂有0.1% ~ 0.2%过氧乙酸、百毒消和速净( 双链季铵盐消毒剂) 等。

②疫苗免疫接种。接种疫苗是防治禽流感的最有效手段,目前在疫区普遍使用禽流感油乳剂灭活苗,每羽注射0.2 ~ 0.5 ml,也可用组织灭活苗。由于禽流感亚型多,易变异,且亚型之间又无交叉免疫,因此,往往一种疫苗在一个地区有效,而在另一个地区无效,甚至场与场之间免疫效果都有差异。最可靠的办法是事前弄清本地区流行哪种亚型(H5、H 7 或H9),然后使用适合该地区的单价或多价油乳剂灭活苗,能使鸭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力。

(3) 免疫程序。可根据疫病的流行情况,雏鸭在7 ~ 10 日龄或15 ~20 日龄进行首免,间隔15 ~ 20 d再免疫一次,应在颈部背侧的正中处皮下注射。对于要留种的鸭群和蛋用鸭群,在首次免疫后的2 月龄再进行二免,在产蛋前15 ~ 20 d 进行三免。以后每半年再免疫1 次。

(2) 治疗。如果鸭群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时,由于发病突然,传播迅速,患鸭在短时间内大量死亡,对这种禽流感目前治疗难度比较大。故一旦发生后,应立即将病鸭扑杀、烧毁或深埋,彻底消毒场所和用具,以免扩大疫情。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