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AT事件与脑动脉硬化

主讲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副主任医师 钟利群

文字整理/贾雪莹

摄影/红梅

动脉硬化是一组血管病,这类疾病的特点是动脉发生了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而生活中我们常常听说的动脉粥样硬化,是这类疾病中最重要的一种,它是从动脉的内膜开始,先后出现多种病变合并存在,这些病变包括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发展,病变会累及弹性及大中等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由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出现缺血或坏死。动脉粥样硬化常发生在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外周动脉等部位,相应地就会发生心、脑、肾等各重要器官受累的病症。 .

当病情逐渐发展,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在此基础上形成富含血小板的血栓,导致血管事件的过程,叫作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我们把它简称为AT事件,它可能会致残、致死,影响涉及患者、家庭及整个社会。据统计,由AT事件导致的死亡人数占人群总死亡人数的52%。

危险的AT事件什么是AT事件

所谓AT事件,就是突发的、不可预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损,导致的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AT事件是引起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及血管性死亡的病理基础,是全球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所以AT事件可能发生在全身不同的部位。当AT发生在脑动脉时,就会造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缺血性脑卒中;当AT发生在冠状动脉时,就会造成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当AT事件发生在外周动脉时,就会造成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坏疽和坏死。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直至血栓形成,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发生AT事件的最基础原因是导致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虽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还未完全确定,但是研究显示,它与年龄(50岁以上)、性别(男性)、血脂、血压、吸烟、糖尿病等因素密切相关,此外还与肥胖、体力活动减少、高热量饮食、遗传等因素有关。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为粥样斑块形成、增长,直到出现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造成AT事件。

AT事件的特点

AT事件的发病率高,危害大,可以说是一类非常可怕的疾病。AT事件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全身性、致死性和进行性。

AT事件的发生率高,在脑血管病患者中,每7人会有1人发生AT事件,心血管病患者每6人会有1人发生AT事件,而外周血管病患者中每5人就有1人发生AT事件。

在同一患者身上,通常有一处以上的动脉血管床存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据统计,这一比例在所有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达到26%。AT事件的结局很不乐观,死亡率接近29%,会显著缩短患者的预期寿命。而且AT事件还具很高的再发率。AT事件的防治

针对动脉粥样硬化和AT事件从上游到下游的发展过程,我们应该层层设防,构筑血管疾病的全面坊线,延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预防致残、致死的AT事件,目标是活得健康,延年益寿。第一条防线是防止危险因素的出现,主要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实现,甚至要从青少年抓起。第二条防线是防止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防止病变进展。第三条防线是防止斑块破裂和发生AT事件。第四条防线是减轻血管事件带来的后果。最后一道防线是防止AT事件的再发。在预防再发这道防线上,要注意AT事件的多发性,如发生过脑梗死的患者,不但要防止脑梗死的再发,还要注意预防发生心肌梗死。调整生活方式、发现和控制危险因素应该贯穿AT事件防治的始终。

心、脑血管的急性事件是最危险的AT事件。如发生在心血管,造成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发生在脑血管,造成TIA和缺血性脑卒中。需要提醒的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和TIA都极易发展到更为严重的心肌梗死和脑卒中,所以一旦发生,应该积极治疗,以阻止发生更危险的血管事件。

脑动脉硬化的特点和防治脑动脉的构成和生理学特点

脑动脉系统包括颈内动脉系统和椎一基底动脉系统,它们是脑的重要供血动脉。颈内动脉系统又称前循环,供应眼部和大脑半球前五分之三部分的血液椎-基底动脉系统又称后循环,供应大脑半球后五分之二部分、丘脑、脑干和小脑的血液。脑动脉壁较薄,相同粗细的动脉比较,脑动脉的中膜和外膜均比颅外动脉要薄。两个动脉系统间有非常丰富的侧支循环相吻合,具有脑血流供应的代偿作用,但脑深部的动脉吻合支比较少,血流的调节和代偿作用就较差。

大脑的重量占人体体重的2%~3%,但脑组织的耗氧量却占全身的20%~30%,流经脑组织的血液占全身血液供应的20%左右。而脑组织几乎没有能量储备,因此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性损害十分敏感,即使短时间的缺血、缺氧,都会给脑功能带来严重的损害。

脑动脉硬化的表现

当发生脑动脉硬化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患者都没有症状,因此也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动脉硬化的逐渐进展,脑组织会因缺血而软化、坏死,脑细胞变性死亡,最后产生脑萎缩和脑动脉硬化性痴呆。而严重的患者就可能发生脑AT事件,危及生命,存活下来的患者也会遗留严重的后遗症。

脑动脉硬化患者常见的症状有头晕、头痛,烦躁、心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也可能出现皮肤划红症、手脚发冷、全身及局部出汗、头发早白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当出现肢体麻木的症状时,特别是持续时间长、固定出现于某侧肢体,并伴有肢体乏力、抽筋、跳痛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脑动脉硬化的防治

防治脑动脉硬化应首先从其发病因素入手。如同全身动脉粥样硬化一样,脑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也包括脂代谢异常、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及性别、年龄等。

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首先,应注意加强体力和体育锻炼。身体运动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脂类物质消耗,减少脂类物质在血管内沉积,增加纤维蛋白溶酶活性及减轻体重,因此应坚持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体育锻炼。对有智力障碍、精神障碍和肢体活动不便者,要加强护理,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其次,注意控制饮食。主要是应限制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的摄入量,以减少脂类物质在血管内沉积。如限制肥肉、猪油、蛋黄、鱼子及动物内脏等食物摄入,同时还要注意避免高糖饮食,因高糖饮食同样会引起脂肪代谢紊乱。应多吃豆制品、蔬菜、水果及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食用油以植物油为主。饮食宜清淡,不可吃得太饱,最好戒烟忌酒。

第三,药物治疗。除了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的药物治疗.高危患者还应进行抗栓治疗,如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这对预防脑AT事件尤为重要。

此外,还可利用中医中药来防治脑动脉硬化。活血化瘀药:用来扩张血管、解除血管运动障碍,还有抗血小板、抗血栓和抗凝作用,如三七等。降血脂药,单味药如决明子,成药如血脂康等,均有调节血脂作用。补肝肾药,有滋补肝肾作用的中药,一般可以供给多种微量元素,有利于神经递质的补充和调节,如枸杞子等。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