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莉
摘要:《吕氏春秋》是先秦末期一部综合百家的思想巨著,生态智慧是其重要的思想特色。《吕氏春秋》的生态智慧包括天人一体的生态系统观、人法天地的生态协同观。《吕氏春秋》的生态智慧是体现古代中华生态文明追求的重要标志。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吕氏春秋》;生态;天;人
《吕氏春秋》是先秦末期一部综合百家、包罗万象的思想巨著。生态智慧是其重要的思想特色,《吕氏春秋》的生态智慧包括天人一体的生态系统观、人法天地的生态协同观。《吕氏春秋》的生态智慧是体现古代中华生态文明追求的重要标志。
一、天人一体的生态系统观
《吕氏春秋》的生态系统观念集中体现在《十二纪》所构筑的天人一体的生态图式中。如果把这一图式的分类加以抽象,可以看到它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天”,一类是“人”。如果把天作为天文、地理、气候、动物、植物等意义来使用,则天是相对于人生存的自然环境总体。这样,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如果把天作为统一体来看待,则天包括了人,这样,天人一体的宇宙图式,就是一副有机的生态的世界图式,世界是由天人所构成的超级生态系统。
《十二纪》中,天人一体的生态系统观念首先表现为由阴阳五行所构架的时空范围。其中时间构架是由一年四时十二月所组成,这是由阴阳消长的秩序和过程所决定的。其空间构架是由东方木、南方火、中央土、西方金、北方水所组成,其根据是五行运转的程序与过程。时间与空间结合,四时与五行相配合,构成一个天人一体的生态系统。在这一生态系统中,依据阴阳五行、时空运行的规律安排了天道、地道、人事的活动。其核心内容包括:按照天地人的顺序,逐月描述了天道、地道的生态变化与特征,然后与之配合安排相宜的人事活动,并配以生态律令,对违反生态律令的行为提出警告。
这里以《十二纪·孟春》为例。文中说:“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燕北。”
从“日在……”,到“其日……”是人们观察到的孟春的天象、星宿运行情况。而“东风解冻……候燕北”则点出了孟春时节的地象、气候的特点和动物的生态,再把天象特征与物候特征相结合,确定当月所处的节气,孟春之月“立春”,按照五行顺序,立春表明“盛德在木”。
根据天道与地道的生态特征,安排孟春时节的人事活动,文中讲到:是月也,以立春。……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
是月也,天气下降, 地气上腾, 天地和同, 草木繁动。王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 审端径术, 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 五谷所殖, 以教道民, 必躬亲之。田事既饬, 先定准直, 农乃不惑。
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
人事活动的内容包括立春之时的祭祀、天子政令、农业生产、音乐艺术等等,其中的主线是农业生产,这是古代国家的经济基础与命脉。同时,根据孟春时节的生态状况,规定了禁忌之事。文中讲到:“ 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并对违背时令的行为提出了警告:
孟春行夏令, 则风雨不时, 草木早槁,国乃有恐。行秋令, 则民大疫, 疾风暴雨数至, 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 则水潦为败, 霜雪大挚, 首种不入。
整个《十二纪》都贯穿着与《孟春》类似的模式。都是先讲天道、再讲地道,并将二者结合起来,确定时间节气。然后再讲人道作为——根据时节的特点,规定了宜行与禁忌之事,并以天子政令的形式做了类似生态律令、生态法规的硬性要求,还对违背生态律令的行为提出了警告。
警告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违背生态规律的行为而发出的,文中认为,除了自然灾害外,违背生态律令,还会导致人的疾病以及国家混乱等人事灾祸。
因此,《吕氏春秋》反复强调:“ 无变天之道, 无绝地之理”(《十二纪·孟春》);一再重申:“凡举事无逆天数, 必顺其时,乃因其类。”(《十二纪·仲秋》)主张无论君主还是百姓都要顺守自然生态律令,才能享有五谷丰登、天下太平。
二、人法天地的生态协同观
1.人法天地,尊重生态规律
从《吕氏春秋》的《十二纪》纪首来看,宇宙万物的运行都与有固定节律的时间相顺应,由月份的变化引导出一系列与之同步的天地动植人的活动。对于人事活动如政令、宗教、生活起居、刑罚、礼乐、农业、军事、贸易等,都是按照时间的流动变化,按照季节节律而进行的。这实际上是将人看做自然生态链条上的一环,认识到人类应自觉地遵守宇宙大系统的统一节律,使人类行为与整个系统保持和谐、良性循环互动的关系。
例如,春天大地复苏,万物萌生之时,人类就应因遵循这个大趋势,举办与生命萌动相一致的事功。孟春纪纪首从天子起居、农业生产到资源管理、社会事务的安排,都是根据春天的自然特点而进行的。
同样,根据春夏秋冬——生长衰藏的自然节律特点,人事活动也与之相协同。在春天万物萌发之时,安排礼乐活动;夏天是万物成长之时,安排学习、教育;秋天是万物凋零之时,安排军事、刑狱;冬天是万物收藏之时,安排丧葬等活动。这样的安排都是依据当时人们所观察到的自然节律的变化特点而进行的,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自然节律的尊重与顺应,具有粗朴的生态协同意识。尤其是每纪纪首对天子活动的安排,非常显明地具有法天地、因时而为的特点。
再以“孟春”为例,《十二纪·孟春》讲到:“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燕北。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骆,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从“日在……”到“候燕北”,点出了当时的天象特征与物候特征。紧接着,就是对天子的活动,包括衣、食、住、行、用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其用意是要天子配合孟春时节的特点从事活动。其实质是将天子作为人类的代表置于自然生态网络中,要求其行动要与时间、空间所范围的自然节律、生物气象、地理环境相适应。这样的主张,在《六论·开春》中也有强调,文中说:“开春始雷,则蛰虫动矣;时雨降,则草木育矣;饮食居处适,则九窍百节千脉皆通利矣。”都是要求人要与时偕行,行动要符合生态规律。
2.因时因地,保护自然资源
《吕氏春秋》十分重视对动物、植物、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在《十二纪》以及《六论》中都谈到了因时因地保护自然资源的举措,主张将循环利用和永续发展相结合,在今天来看,蕴含着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思想。
(1)保护森林资源。在《十二纪》每纪纪首的《孟春》《孟夏》《仲秋》《仲冬》等都谈到了关于对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问题。认为,按照季节节律,春夏是树木生长、森林成材的关键时节。因此,要禁止采伐树木;到了秋冬时节,林木进入了生长停滞期,可以采伐。用途是为人提供燃料,以满足取暖烧饭等生活以及祭祀之需。文中主张要将人类的需要与植物的生长周期相结合,不是单纯强调对资源的保护,而是主张以用养结合的方式对植物资源进行合理开发。
(2)保护动物资源。在《十二纪》每纪纪首的《孟春》《孟夏》《季秋》《孟冬》等都谈到了对动物资源的保护问题。认为春夏之季,动物处于繁衍、孕育生长期,所以对动物主要在“养”,不能覆巢毁卵,损伤幼小动物;秋冬之季,动物基本已长成,因此,可以“用”:一是用于生活所需,二是用于祭祀。这一用途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中,是很重要的方面——以牺牲祭祀,祈求上天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但即便如此,在仲春时节,祭祀也不用牺牲,而是用玉圭、玉璧或皮毛束帛代替。
(3)保护土地资源。在《十二纪》每纪纪首《孟春》《季春》《孟夏》《仲夏》《孟秋》《孟冬》等篇章中都谈到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问题。文中认为春夏之时,是农作物的生长时期,所以应根据土地的情况安排作物种植。同时,不要起土功,以免破坏作物生长的环境;冬季是土地整墒之际,不起土功,为土地保养肥力、休眠提供条件。在《六论》的《任地》《辩土》篇中还对如何根据时节,利用土地资源搞好农作物生产做了详尽的规定。《任地》中讲到耕作的大原则:“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这是要人根据土壤情况,选择适宜的耕作技术。应用阴阳互济的原则,对休闲的土地要频种,让频种的土地休闲,将用与养结合起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