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斗 吴芳 尹德志
摘要: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的不断推进,更多的公民要求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大学生是文化程度较高,思想比较活跃的公民主体,他们的政治关切与政治参与对于国家政治生活有重大影响。本文以四川省部分高校为例,通过抽样调查,考察了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并提出通过推进政治生活日常化,加强政治理论知识教育,健全政治参与制度,疏通参与渠道的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水平和能力的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政治参与;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报告同时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祖国的未来,肩负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任,参与政治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正确引导大学生政治参与理性、有序、健康的发展以及加强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对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政治参与的内涵及形式
作为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政治参与”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美国,相较而言,政治参与这一概念和领域的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国内关于政治参与的研究,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包心鉴的《论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1989)。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命题。新世纪,随着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关于政治参与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成果越来越丰硕。一大批关于政治参与研究的著作相继问世,如《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王维国,2007)、《当代中国政治参与》(邱永生,2009)、《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模式及其发展趋势研究》(陈士玉,2010)、《中国公民参与制度化研究》(王立京,2011)、《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研究》(王明生,2012)、《政治参与蓝皮书:中国政治参与报告(2013版)》(史卫明等,2013)。
关于政治参与这一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从国外的情况来看,亨廷顿认为:“政治参与是指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行动。”《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认为“政治参与是指社会成员在选择统治者,直接或间接地在形成公共政策过程中所分享的那些自愿活动。”从国内情况来看,认为“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同时也有学者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国内外学者对政治参与有诸多定义,本文限于篇幅仅列举此这几种观点。本文认为,政治参与是相关主体通过合法形式和手段对国家政治活动、社会管理活动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的过程。本文认为关注政治是能够正确理性的进行政治参与活动的前提,同时,对政治的关注度实际上是会对国家政治活动、社会管理活动产生间接影响的。基于上述原因,本文认为关注政治也应当是政治参与的内容。
政治参与应当具有以下几点内容:一是,政治参与应当包括参与主体,参与客体,参与载体,参与环境四个方面的内容。二是,政治参与应当以法律为准绳,主体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进行参与,任何非法的影响国家政治活动的行为都不应该包含在政治参与的概念之中。三是,政治参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管是直接的或者间接影响国家政治活动的行为都应该属于政治参与的范畴。四是,政治参与的结果会对政治活动有一定影响。
一般而言,政治参与的形式主要有四种,分别是:政治选举,政治投票,合作活动和个别接触。其中,个别接触是指公民个人为了一小部分或者个人的利益而局部的,小范围的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接触,通常表现为信访等形式。
2.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内涵及其特点
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中的特定群体,其政治参与活动有其特殊的含义,突出的表现为参与的主体是特指大学生群体。同时,由于参与主体的特殊性和具体性,参与客体、载体、环境都会有相应的特殊性和具体性。
根据前述定义,我们可以认为大学生政治参与就是指大学生群体通过合法途径对国家政治活动、社会管理活动进行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过程。大学生政治参与应当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参与主体的特殊性。言之曰大学生政治参与,顾名思义,其参与主体必然就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二是,参与客体的特殊性。由于参与主体的特殊性,大学生关注的政治问题并不同于其他群体的人员,他们更多的关注国际国内的重大问题等宏观方面的问题。三是,参与载体的特殊性。参与载体是指大学生通过什么媒介来参与政治。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血液,他们意识观念都较为前卫,因此也更易于接受新鲜的媒介,大多数大学生通过网络关注政治,参与政治活动。调查显示,在被问及“您关注政治的方式为什么?”时,有62.5%的同学选择“上网浏览新闻”。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
为了解当前高校学生政治参与的相关现状,笔者采用随机抽样的形式对川内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计300份,收回295份,有效问卷292份。问卷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为了解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主要了解被调查者的政治关注度,第三部分主要了解被调查者的政治参与度。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关注现状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发现,当前大学生对政治的关注度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从政治关注度来看,政治冷漠主要表现为“对政治冷淡,漠视,不感兴趣,以及厌恶的心态。”[8]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政治关注度不够。从调查结果来看,当被问道“您平时关注政治吗?”只有14.4%的同学表示“挺关注的”;当被问道“您对国家未来政治发展的思考程度”时,仅有23.3%的同学“思考过并得出自己的见解”。根据这些数据,不难发现,当前大学生的关注度是不够的。
其次,对政治的关注仅仅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并未完成内化过程。例如,在被问到了解相关权利和义务时,仅有11.3%的同学知道大学生的相关权利和义务,3%的同学熟悉人大代表选举流程,高达53.1%的同学完全不了解人大代表的选举流程。
同时,他们的政治关注呈现出多方面综合关注的趋势,主要关注政府政策与决策,反腐败,民主选举,社会民生等方面。同时在国际形势方面主要关注国际军事形势以及中国的国际地位。
2.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现状
不同于政治关注的现状,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现状呈现出一种认知上的矛盾,一方面,表现为政治参与的冷漠,同时又表现出政治参与的热情。具体有如下特点:
⑴认知与行为的矛盾。一方面,积极肯定大学生应当参与政治,另一方面,在实际参与政治时往往又表现出消极的一面。从调查结果来看,有67.1%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应该关注政治,参与政治,但是当被问及“您参与政治的态度”时,仅有6.9%的同学主动寻求机会参与,高达55.7%的同学被动且随意的参与政治。“知行”问题一直是中国哲学强调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也指出,要促进人的全面的完善的发展。全面发展,不仅仅应该表现为认知的发展,更应该表现为认知指导下的行为的发展,认知和行为应该达到深层次的融合和统一。同时,对政治参与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并未正真认识到政治参与的重要意义。当被问及“参与选举的动机”时,31.2%的同学表示是学校要求下不得不参加,29.8%的同学认为这只是一次没有实际意义的投票。
⑵政治参与的被动性。政治参与应当是一种主体积极主动的实践行为,主动的政治参与行为才能保证良好的政治参与效果,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存在消极被动的特点,有82.2%的人表示,没有参加过政治活动,88.6%的人表示参与政治活动时是一种被动的状态。
除认知矛盾之外,当前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还有以下现状:
首先,参与途径较为单一,参与度较低。调查中发现,53.8%的同学对参与途径不满意,认为没有机会参与政治。同时59.9%的同学是通过学校组织参与政治活动。28.8%的同学认为,学校组织的政治参与活动过于单一,学生没有兴趣。总体上来看,大多数大学生政治参与活动局限于学校的组织,并未认识到校园之外的众多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机会。
其次,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较差。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教育方式单一化,教育观念陈旧,教学内容枯燥等一系列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总是差强人意。政治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制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积极理性参与社会政治的新时代公民是政治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本次调查中发现,仅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益于提高政治关注度和政治参与意识。
再次,新媒体为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的新的途径。调查中发现,超过80%的学生通过网络,人人,微博等方式来了解新闻,并进行转发评论,甚至在相关论坛上发表政治言论。由此可以看出,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必然会对未来的政治参与方式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
三、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理性的参与政治
公民积极理性的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目标,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大学生,是未来新兴公民的主要构成群体,也是政治参与的重要参与者,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理性的政治参与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公民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完善公民人格,发展全面的人的内在要求。那么,应该怎样来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理性的参与政治呢?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
1.政治生活日常化
日常生活理论是20世纪重要的哲学流派,赫勒认为,日常生活是区别于非日常生活的。他认为日常生活的活动领域是“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的集合。”除此之外的活动都是非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理论为政治参与提供了重要启示。一方面,政治参与的基础应该是对政治知识的了解乃至熟悉,另一方面,政治参与实践应该日常化,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从政治常识乃至政治理论的传播来说,应该全面覆盖日常生活领域和非日常生活理论,同时应侧重在非日常生活领域将其升华。而从政治参与实践活动来看,应该更加注重政治参与的生活化,日常化,将政治参与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使政治关注,政治评论,政治参与成为普通大众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政治生活日常化不能仅仅单纯的认为是政治参与活动仅仅覆盖日常生活领域,同时,更应该覆盖非日常生活领域。从活动图示的差异来看,日常生活领域一般是由自在自发的、经验的活动图式主宰的;非日常生活领域则是由自觉理性的活动图式主宰。因此,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活动的引导应该更加注重其理性自觉的引导,在推进政治生活日常化的同时注重其往非日常生活领域的升华。
2.政治理论知识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以及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其中,第二次飞跃尤为重要,它是改造世界的客观要求。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政治理论和知识,这些理论都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积淀起来的,是正确的认识,理性的认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和学说,更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因此,加强政治理论和学说的教育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推进当代大学生积极理性参与政治的客观要求。
在进行政治理论和知识的教育和传播时应该特别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注重认识和实践的结合。认识来源于实践必定要回到实践中去,在政治生活中来看,政治理论和学说是政治生活的经验总结,必定要用来指导以后的政治生活和实践。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特别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
3.健全政治参与制度,疏通参与渠道制度是保障政治参与有序进行的有效途径,是保障在校学生积极理的参与政治的重要外部条件。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但是相关政治参与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并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因此,健全相关制度显得尤为重要,用法律法规的形式来保障政治参与的有序进行十分必要。
疏通参与渠道,创新参与方式。调查中发现,虽然政治参与途径较多,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此并不了解,同时很多渠道存在较多问题。因此,疏通参与途径势在必行。同时,调查还发现,新媒体的出现对于当代大学生有较大影响,且他们参与政治的方式较多的集中于网络,微博等方式。这些现象的出现必然要求我们在创新政治参与方式时向新媒体和网络媒介方面靠拢,以期能够更好的吸引同学们参与。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明生,杨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参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2][美]萨缪尔.P.亨廷顿等.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
[3]李铁映.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2001年卷)[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58.
[4《]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485.
[5]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7.
[6][7]陈振明.政治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8]吴太胜.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实考量与态势期望[J].中国青年研究,2010(01).
[9]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3.
[10] 谢加书.日常生活理论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J].教学与研究,2010(5):42.
【基金资助】本文是西华大学2013 年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研究取得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ycjj2014111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