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其军 乔海宁
摘要: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政府职能也要随之进行转变。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迫切需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科学化水平,强化政府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转变政府职能;必要性;着力点
一、转变政府职能要缠清职能边界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转变政府职能的基本要求是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通过推进政府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中央向地方和基层放权,实现政府职能的现代化,以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体来讲,有5个方面的内容:
1.合理界定政府权力范围,做到有效限权
政府权力的合理界定和边界的合理划分,决定着政府治理的质量。政府对市场活动和社会过程的不合理干预,不仅会使正常的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遭到破坏,而且也会抑制其创新性活力。因此,政府职能转变一个关键前提是建立一个有限政府,真正实现“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三者之间职能清晰,边界清楚。
2.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实现部分权力向社会组织有序转移,做到有效分权
社会组织能够在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之间搭建一个交流、对话与合作平台,在履行政府赋予的行业管理职能、加强行业自律、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具有承接政府权力转移的基本能力。政府可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将部分社会治理及公共服务职能转移给社会组织承担,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3.正确处理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做到有效放权
通过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有效地放权,形成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政府间职能划分体系。这样既能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又能强化基层政府的责任能力,真正把精力放到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4.转变政府管理方式
政府职能发生转变,政府管理方式也应随之转变,否则职能转变也难以到位。通过管理方式改革,实现宏观调控科化、市场监管法治化、治理方式多元化、公共服务均等化。
5.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通过优化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
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必要性和紧迫性
1.政府干预市场过多,市场机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当前,政府“不该管”的事情仍然较多,直接配置资源的范围仍然过大,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依然较多,政企不分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同时,行政审批、地方保护主义等形成的行政垄断,阻碍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和地区间自由流动,阻碍了统一市场的形成。政府干预过多,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不仅带来大量经济问题,而且抑制了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
2.经济社会深刻变化对政府职能履行提出了新要求
经济社会深刻变化在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给政府职能的履行带来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求政府必须简政放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加复杂;市场化深入发展使社会主体利益日趋多元化,不同利益群体诉求差异扩大;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需求全面快速增长,满足多样化需求压力增大;社会领域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给社会治理带来新挑战,等等。解决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强化市场监管、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把该管的事管好、管到位,把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和社会,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3.全面深化改革迫切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相互协调、相互支撑,其进展速度和改革力度对其他方面改革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将会对顺利推进其他领域改革产生重大的支撑作用,从而营造出各领域改革互动并进的局面,推动全面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着力点
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主要途径,也是突破口。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从体制上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和社会活力的加法,激发市场和社会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政府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进一步简政放权,必须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凡是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及社会组织可以代替的事项,凡是市场主体在法律范围内能够自主决定的事项,一律取消行政审批。必要存在的行政审批要建立权力清单,做到标准明确、程序严密、运作透明、制约有效、权责分明,实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进一步简政放权,必须改变审批权力过于集中的局面。在政府对市场和社会有效放权的同时,还要注重中央向地方放权、上级向基层放权,以减少中央部门对地方管理过多过细的问题。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为方便有效的社会经济事项,一律下放到地方和基层管理。这既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也有利于增强政府管理和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科学化水平
理论和实践证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最有效的形式,但市场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性,是有效避免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
科学界定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明确宏观调控的基本方向。《决定》明确指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推动宏观调控的政府手段机制化。加强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宏观引导、统筹协调功能,完善财政、货币政策,充分发挥其作为宏观调控主要手段的作用,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同时,宏观调控政策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做到与时俱进,未雨绸缪,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新型投资体制。最大限度缩小审批范围,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决定》明确指出,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同时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疏堵结合、严控增量、优化存量,形成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宏观调控支撑机制。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引导各级政府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到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上来。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经济核算制度,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建立全社会房产、信用等基础数据同一平台,全面真实客观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为科学进行宏观调控提供有力支撑。
3.强化政府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
市场经济在实现充分竞争和效率最大化的同时,却无法解决公平、诚信、公共产品供给等问题。因此,加强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是政府切实应该承担的责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也显得更加迫切。这就客观上需要政府切实发挥对经济活动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以维护市场的统一开放、公平诚信和竞争有序。当前,食品、药品等公共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监管重点要放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对经济社会发展可能造成大的危害的领域上来。
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 天职”。当前,政府在向市场和社会放权的同时,应把真正应该做而市场无法做到的事情做好,把工作重点放在“保基本”上,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在非基本的公共服务领域,更多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作用,解决一些领域公共产品短缺、质量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对于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政府可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购买,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承担,实现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多元化。
4.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其目的是为政府职能转变服务,目标是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
积极稳妥地推进大部门制改革。通过大部门制改革,在横向上合理配置政府部门之间的权力,形成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管理体系,着力解决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运行不畅、效率低下等问题。同时,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党政群部门同样也存在某些机构及其内设机构设置不科学、不合理、职责关系不顺等问题,有必要按照改革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完善和整合,形成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要求的党政群机构新格局。
优化职能配置,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按照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的职责定位,合理界定政府部门的权责范围和职能重点,进一步明确和强化责任,形成完善的政府职责体系。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理顺上级部门、垂直管理机构与下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职责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优化政府部门权力结构,明确决策、执行、监督三种权力的性质、地位及相互关系,形成决策科学、执行高效、监督有力的运行机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竹立家.着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12).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中央党校专家学者深入解读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中共广饶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