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广西民间舞蹈地域性特征
【关键词】 广西;民间舞蹈;地域性;特征
广西地区位于中国南部边疆,传统文化生态资源十分丰富,千百年来,由于民族众多,审美观念、文化意识等差异很大,民族分布、人口流向、地理环境以至气候、交通、生产与生活方式均有不可忽视的诸多关联。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在民俗活动和风俗仪式传承的舞蹈中,原生态承载着生活习惯、习俗信仰、精神思想、历史传统等。由此形成了各民族舞蹈艺术的多元性特点。舞蹈形态、服饰道具、人文个性、视觉语言,无不呈现特有的精神气质和审美情趣。从分类上看,主要传统舞有:祭祀舞蹈、民俗舞蹈、节令舞蹈等。从整体上看,广西民族民间舞蹈彰显出一种色彩纷呈、兼收并蓄而又自成格局的气度。
一、祭祀舞蹈
“祭神鬼、重佛祀”仪式的民间舞。因场合、程序和功能的特殊性,一般是师公或者巫师言传身教,原原本本按照祖宗传下来的套路教授给本族子弟,并固定在某种约定俗成的民族宗教仪式中表演。其种类,民族不同,特征不同。如:汉族“跳岭头”、壮族“师公舞”、仡佬族“牛筋舞”等。广西富川瑶族凤溪瑶寨“芦笙长鼓舞”,集芦笙、小锣、长鼓和呼号为一体,恢宏大气,场面热烈,是为古朴高雅的祭祀舞蹈,于农历十月十六日“盘王节”表演。毛南族“跳神”,祈求神灵保佑,解脱疾苦,每年都要向神许愿,还愿;请道教徒设坛礼拜的傩舞、还傩愿属于道教。傩愿法式程序:(1)求神降雨:开坛、刑荆、迎驾迎伏、束坛;(2)抗灾保丰收:迎神驾、迎伏义娘爷、安营扎寨迎五狱、打开山、打先锋、打土地、琴童戏猪、请戏、送驾;(3)祛除病魔;(4)祭祖先,每一次法式就换一次道具,转圈拿朝、师刀、吹牛角、换排带、舞战旗,其中夹有“挽诀”,气势磅礴,转圈时,手挽师刀、排带牛角、时高时低令人眼花缭乱。步伐像戏剧里的生角台步,勾脚还方步、圆场步,法式进行时类似戏剧武打场景,舞剑、舞神棍、翻跟头,地上画出城池的图形,场地五方挂灯、锣鼓齐鸣,围观者呐喊助威,粗犷豪爽的唱跳笑中,气氛热闹高潮,浓厚的乡土气息、鲜明的民族色彩,民间传说,小调曲艺都潜移默化受到影响。还有摆手舞、仗鼓舞,神秘的麻舞、祭猪、靠灯,丧事葬俗活动中普遍流行的跳丧,“父母死丧,鼓以道哀,其众必跳,其跳必狂”。“跳丧”的某些舞蹈动作,保有一些古老的图腾崇拜的遗绪。在不多见的徒手舞蹈中,“跳丧”尤以其动作的连续性,结构的规律性及舞者的曲、颤、悠、靠、转艺术风貌受到青睐。
二、民俗舞蹈
此类舞蹈涵括着本民族的民俗民风文化之载体,显现出庄重豪爽、敦厚深沉的性格。如:侗族“多耶”、苗族“芦笙踩堂舞”、瑶族“铜鼓舞”等。
侗族“多耶”往往以身体的运动线条到舞蹈队形的聚散张弛,展现流畅飘逸之美。民间舞蹈更多地吸收了人们的智慧与再创造精神,充满技巧而又讲究锦上添花。这一区域的其他民间舞蹈大都小巧精致、玲珑剔透,给人以清丽舒畅的感受。近泽而渔,精耕细作的劳动生活培养侗族人民的审美习性。
苗族“芦笙踩堂舞”朴实中见浪漫,粗犷中见细腻,既展示桂文化的历史风韵,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节奏明朗、动作柔韧及较浓郁的戏曲味,给人鲜活生动的印象。颇为典型的舞蹈姿态——含胸下沉、马步吸腿跳、身体随膝的颤动而扭摆和以手臂大三节带小三节的律动。这是长期自然生产与生活感受的提炼,是生命的感觉形成的缩影,特定山地环境的“人工选择”,形成了这一地域性山民的体态特征,与本民族的精神气质共起作用,奠定了广西苗族区域的舞蹈风格,宛若高山幽谷形态万千的景观和奇花异草,在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艺术中充分感受这里的灵智落在踏实的土地上生发出来的火炽蓬勃、沉稳憨健的山民的神彩。
三、节令舞蹈
节令舞蹈各民族节日时表演的舞蹈。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形态、民族精神、心理素质、历史发展、社会形态、生产力水平等多种因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因此它对每个民族成员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传统节日一般在年尾或年头春季较清闲的时间,是年轻人重要的社交场合。民间舞蹈是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折射出传统节日和民间舞蹈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农闲时期,人们尽情欢乐,起到春耕大忙前的生理和心理调节作用,又正是祈求祖先神灵的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时机,舞蹈起到娱神、媚神、通神的作用,成为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构成因素,具有民族特征的精神生活之所需。舞蹈是其主导、核心和内容,民族传统节日是民间舞蹈的依托,随着民族传统节日内涵的演化,民间舞蹈“自觉自由”的精神形象,无限的创造活力得到丰富和延展。
“歌主声,舞主形”中国美学的写意性渗透在舞蹈动作和整个舞蹈过程之中。形象知觉,尤其是身段刚柔并济,表现复杂丰富的感情生活,以及民族特有的点、线、拧、倾、曲、圆、等审美特征。韵律的流动、鲜明的风格、严格的舞蹈程式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的艺术境界。
综上所述,广西民间舞蹈的民族性、地域性是形成民族民间舞蹈特质的第一要素。高山大川、险滩幽谷等地理环境的封闭性,一定意义上起到了“保存”民族民间舞的作用。集聚的人群是民间舞的载体,舞蹈风貌随频繁的民族交融、人口迁徙与历史发展而演进,舞蹈文化交流、吸收、发展、扩散,从而在地域、民族之间互相影响的历史。
四、结语
民间舞蹈穿透历史的屏障,跨越世纪的沟壑流传到今天,民间舞所表现的浓烈质朴的情怀,情致和谐的表现力、即兴表演的韵味具有无疆的魅力。以桂林阳朔的广西大型山水实景民间歌舞《印象·刘三姐》为例,壮、侗、苗、瑶的歌舞、服饰、浓郁的民族风情与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完美结合,唱响了广西民俗文化的品牌,地方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资源和动力。从民俗到精神层面的立体描述,规划、保护、歌唱、传播、营销,以行销艺术提升阳朔,以文化旅游演绎阳朔;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全面梳理,这一积蕴深厚的辉煌文化遗迹的保护,并不仅仅停留于修复原有舞蹈规制,对民俗风情的培植更具有深远意义;从意识形态等不同角度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探索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性保护和策略,深层的继承、强化民族属性的寻根、择优、强本、整合、包装,发展创新的路。
在国家要求建设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元素在今天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里得到一种激活,从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延伸到当下市场运作力、文化创新力、科技推动力、改革促进力、政府调控力,文化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传统文化成就经典,阳朔模式的实践印证中国的文化元素赋予中国精神畅销世界。
【参考文献】
[1] 浅析广西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5(4).
[2]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