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亚楠1,马 玥2
(1.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内蒙古 满洲里 021400;2.内蒙古大学 文新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摘 要:梭罗生于康科德成,毕业于哈佛大学,深受爱默生影响,后到瓦尔登湖自耕自食近3年。瓦尔登湖清明澄澈,美轮美奂。梭罗用诗情画意的语言叙述他简约生活、叙述他注重精神生活、爱护自然、倾听内心等湖畔生活,从小说的文学属性看,这部小说就是梭罗的一本精神自传,记录的是作者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半的生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简约;精神;自然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172-02
著名诗人、散文家梭罗和他的力作《瓦尔登湖》可谓大名鼎鼎,19世纪的他不仅影响了托尔斯泰等许多作家,还对政治家等各业人士产生很大影响。同时,他还是生态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自然的忠诚之子,是在繁碌的人生中另辟蹊径之人。他的深刻影响至今仍在,究其原因,是他自传《瓦尔登湖》蕴含的深邃思想。本文试从小说中那些精彩有力的箴言入手,探析梭罗的个性特征、思想轨迹和人格魅力。
一、简约生活
梭罗生活的时代,是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但是繁荣背后的弊病渐露端倪:资本家奢靡的生活,劳动者的艰辛,工业的污染,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贫富差距的剧增。然而,独身隐居在瓦尔登湖畔的梭罗却开始描绘自己与众不同的简约自然的生活:“我们的房屋是如此笨重,我们往往不是住在里面,而是被囚在里面。”于是,在美丽清澈的瓦尔登湖畔,他花了几天的时间盖了一间小木屋,一砖一瓦的费用他都清清楚楚地记录下来。最终他发现自己仅花费了28美余元,并由此得出结论:人其实只需工作一段时间便可以获得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费用,其余都是多余的。然而,许多人却被金钱和利益束缚,并为此羁绊一生。
在瓦尔登湖畔,梭罗过着原始人般的生活,并没有缺少什么,也没有被饿肚子,更从未感到寂寞。他主张的是一种自己劳动,不度过计算的生活。他说:“大多数的奢侈品和许多所谓的生活便利品,不仅不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对人类的进步是一种阻碍。就如同他的眼里清水的滋味和价值远胜过美酒。”“多余的财富只能换取奢靡者的生活,而心灵的必需品是无需用钱购买的。”
梭罗热爱简约的生活,在他看来朴实并不等于贫穷:“自己的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显得简单,寂寞将不成其为寂寞,贫困将不成其为贫困,软弱将不成其为软弱。”而与之相对的滚雪球一样的奢靡之风只能把人的心灵、时间、精力拉向疲惫和罪恶的深渊。他发现,宇宙最精准的规律竟是简单,因此他也力求简单,认为多余的金钱财富只能买来多余的东西和烦恼。同时,他也提倡用心生活,他想要把生活的精髓都吸到,希望能够稳当充实地度过每一天。
二、精神丰实
与对简约的物质生活相比,梭罗更注重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多彩。正如他所写的:“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他认为,思想和精神可以控制人的每一个器官和每一瞬行动。他热爱生命,主张平等,热衷阅读,乐于行动,追求真知,欣赏高贵的品质,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他珍惜和感恩人能够拥有思想:“如果我终身像只蜘蛛一样,被禁闭在阁楼的一角,只要我有思想,对我来说世界还是那么大。”且在他看来,古典作品是人类思想最珍贵纪录,光芒万丈照耀四方。梭罗提倡人独自清醒地思考,而不是被某一种宗教或理论捆绑压抑。他忧虑所谓的文明的本质和意义,他的看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文明与道德相悖。在瓦尔登湖畔独居独立的26个月里,他称自己为文明的过客。他遗憾“人性中最美的品质,就像是果实上的霜,必须小心翼翼才可以保存下来,但是现在人和人之间正好就缺少这种温情。”他提倡人在自爱的同时,更要乐于爱人。在不爱慕名利的梭罗看来,只有真理和智慧值得毕生追寻,心灵和灵魂的空虚和空白最为可怕。而且人要乐于、勤于追求真知,珍惜光阴,把握机会。他认为:“智慧和纯洁来自努力,无知和纵欲来自懒惰。”他鼓励人们多多阅读,认为“书是世界的珍贵财富,是各民族代代相传的珍贵遗产”。也应该面对现实,而不是把幻想谬误当做世界真理。
梭罗遗憾财富与品质成反比,人们在拼命赚钱的同时渐渐丧失了那些良好的品德,而人性的虚伪却难以摒弃。他在书中写道:“德行善举是惟一不败的投资。”“有时间增加自己精神财富的人才是真正享受到安逸的人。”他希望自己和人们都能够开朗、知足、乐观,感恩地对待生活,对生命存有敬畏和谦卑之心,能够保持童真。“一种善良的意识,要比一座像月亮那样高的纪念碑更令人难忘”。对于人类尤其是自己,要善于自省,也要善于取长补短,慢慢剔除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使自己日臻完美。于是,在波光粼粼的瓦尔登湖旁,他构筑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瓦尔登湖”成为了他精神的写照与思想的源泉。
三、自然情怀
如书名一样,梭罗在作品中大篇幅地描述了自己最为肯定和难忘的湖滨生活。在小城一侧,在瓦尔登湖畔,在那间小木屋里,梭罗拥有了的世界:“我有我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我有一个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小世界。从没有一个人在晚上经过我的屋子,或叩我的门,我仿佛是人类中的第一个人或最后一个人;除非在春天里,隔了很长久的时候,有人从村里来钓鳘鱼——在瓦尔登湖中,很显然他们能钓到的只是他们自己的多种多样的性格,而钩子只能钩到黑夜而已——他们立刻都撤走了,常常是鱼篓很轻地撤退的,又把‘世界留给黑夜和我’,而黑夜的核心是从没有被任何人类的邻舍污染过的。”
这片土地,是梭罗探索历史和未来的心灵家园,是远离车水马龙都市生活的净土,是自然母亲的怀抱,是充满鸟鸣花香、各种生灵的田园牧歌式世界。在瓦尔登湖畔,梭罗感到自己的每个毛孔都浸润着喜悦和感动,就连晨曦的湖边散步都是那么甜美舒适。他热爱、享受、赞颂这样干净而宁静的生活,他说:“我宁愿独自坐在一只南瓜上,而不愿拥挤地坐在天鹅绒的座垫上;我宁愿在大地上乘坐空气流通的牛车,也不愿坐在观光火车的车厢里。”他肆意地享受着自然所赐予的免费而珍贵的一切雨露、风霜、阳光、草香……
梭罗主张:“活过每一个季节:呼吸空气,喝水,品尝水果,让自己感受它们对你的影响。”在这里,可以真切地体味到生命的欢腾和滋味。而且,颇为神奇的是,沐浴着大自然给予的一切,人竟可以忘却忧虑。梭罗热爱自然,对于自然界的万物都感到亲切,对于一切自然现象充满好奇,甚至在他看来,暴风雨都是一场盛大的交响乐会。赐予他单纯无尽的哲思、酣畅如诗的生活的蔚蓝瓦尔登湖在他看来是大地的眸子,是世界上最美的景致。在那片土地上,他“并没有去访问哪个学者,而访问了一棵棵树,访问了在附近一带也是稀有的林木,它们或远远地耸立在牧场的中央,或长在森林、沼泽的深处,或在小山的顶上……”他认为,对自然的接触,可以发现并发展人的天性,保持人的本真和善良。就如同一个青年去森林里打猎,当他被自然的气息触动,便会抛下猎枪,成为一个诗人。而且梭罗认为,从一个人生活的四周环境也可以判断出不同人的性情。梭罗与自然,就如同子与母,已然密不可分。
四、倾听内心
在梭罗眼里,自然与自由密不可分。他说:“你们尽可能长久地生活得自由,生活得并不执着才好。执迷于一座田园,和关在县政府的监狱中,简直没有区别。”他认为,人类已被自己发明的工具所束缚禁锢:“大多数人,即使是在这个比较自由的国土上的人们,也仅仅因为无知和错误,满载着虚构的忧虑,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辛苦劳作的人们终其一生的收获却只是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劳累。因此,梭罗提倡顺应本心地生活,也因此,他在书中多次写道:“富裕是全然体验生活的能力。”“充满自信地追求你的梦想!去过你梦想中的生活。”“活出你的信念,你就能转动世界。”他希望人不要被太多的浮华和欲望而阻碍羁绊,也不要忘记初衷以及为何来到这个世界,他鼓励人们乐观勇敢地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要相信自己,去过自己内心向往的生活,去探索无限的可能,而不是过多地囿于有些毫无必要的舆论和他见。他反对一味地绝望和服从,认为“不做绝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种表征”。他期待人类能够觉醒,也深信总有一天,大家都会过上自己开心、亲朋满意、他者尊敬的生活,主张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他要人们像大自然一样下定决心从容不迫地过好每一天,不要让自己的心愿随着生命的消沉而一同被坟墓埋没,留下无尽憾痛。“如果把你的目光直接朝内看,就会发现,在你的思想中有一千个领域尚未被发现”。而他也身体力行,对于他而言每一天都是新奇和快活的。
梭罗坚信:“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向往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意想不到的成功的。”也因此,他并不提倡所有的人都效仿他的生活,而要聆听来自内心的呼唤,探寻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在自然哲人梭罗看来,每个来到人间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有所喜好、有所作为且值得期待的。直到生命的最后,哪怕真要离开,也要“用心聆听最后的呼吸,用心感知四肢的温度散尽”。
梭罗在静静流淌的瓦尔登湖畔,用诗歌般的语言谱写了一部镌刻着他较为短暂的、闪耀着理性和感性相融合光辉的思想自传。他古朴自然的生活,对道德、真理等丰厚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对内心的关注和践行和他的博爱,都给人以无限启迪,值得我们探索与践行。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