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探析

郑佩瑶

摘要:大学生面临来自学业、恋爱、人际等多方面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趋突出。家庭教育作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性因素受到学者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的问题及家庭教育概念,从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等方面分析了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对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家庭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

高校大学生因心理障碍、心理缺陷而导致自杀、凶杀的事件频繁发生,已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在学校里出了问题,肯定是学校教育疏忽的结果,把所有的责任归咎于学校。殊不知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有着不容小觑的价值和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的问题

(1)进入大学后,没有了高中时期紧张的学习任务和老师的督促,部分大学生极度不适。他们每日无所事事,对未来没有目标和追求,处于一种迷茫状态,整日沉浸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没有激情、斗志和前进动力,产生一种挫败感。

(2)不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大学生需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有些同学受遗传因素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影响,不善言辞,不会与他人沟通交流,有一种自闭心理,容易产生孤独失落感。

(3)大学生恋爱对其身心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大学生恋爱是普遍现象。他们对爱情有美好憧憬和向往,但恋爱的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一旦走向分手边缘。会使一些大学生陷入失恋的痛苦中无法自拔,对心理产生消极影响。

(4)各种落差使大学生更抑郁和自卑。例如,学习的落后会让大学生失去自信心;有的大学生自幼接受一些艺术特长培养,进入大学后可展示自己的才能和特长,而更多大学生没有接受过特长培养;经济上的落差会让贫困大学生更自卑。这些落差使大学生无法正确认识自己,一味贬低自己,从而失去自信心,变得更加抑郁自卑。

二、家庭教育的概念

目前学术理论界对家庭教育的概念没有统一界定,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家庭教育进行了阐述。

一些学者从年长者作为教育者,年幼者作为受教育者角度理解家庭教育。《辞海》的定义是,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定义为,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层次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孙俊三等主编的《家庭教育学基础》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主要指父母或家庭成员中的成年人)对子女的培养教育。即指家长在家庭中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社会需要和子女身心发展特点,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的影响,使子女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的一种活动。

另有一些学者不仅从年长者是教育者,年幼者是受教育者,还从年长者和年幼者相互教育角度理解家庭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定义为,家庭教育包括父母教育子女和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教育两个方面,其中主要方面是父母教育子女。赵忠心在《家庭教育学》中认为,按照传统的说法,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这是狭义的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在家庭里,不论是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长者对幼者,幼者对长者,一切有目的有意识施加的影响,都是家庭教育。台湾学者黄乃毓在《家庭教育》里认为,家庭教育强调在家庭里,家人彼此的互动关系,也就是说,父母和子女是互相教育的,家庭里发生的许多事都直接或间接地让我们学到一些东西,我们也在日常家庭生活里接受最基础的教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家庭教育绝不只是大人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应该是全家人共同成长,其中当然就包括了两代人共同的相互学习,共同承担一些责任。

从狭义上理解,家庭教育是年长者对年幼者(尤其是父母对子女)所实施的教育影响;从广义上理解,家庭教育是年幼者与年长者相互学习、相互教育的过程,以实现双方的共同进步和发展。由于本文主要讲的是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探析,强调的是父母对大学生的教育,所采取的家庭教育概念是狭义上理解的家庭教育。

三、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大致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娇宠型和民主型。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父母对子女管制较严苛,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忽视孩子的独立性。这种教养方式下,大学生易形成自卑、胆怯的性格特点,缺乏自信心;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父母对于子女的发展不管不顾,使得子女体会不到父母的关怀和爱,极易受周围不良因素影响而沉迷于网络、吸烟、酗酒,性格变得孤僻自卑;娇宠型教养方式下,父母视子女为心肝宝贝,事无巨细,都由父母操办,很容易让大学生形成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民主型教养方式下,父母能尊重子女的独立性,与孩子平等沟通交流,倾听孩子内心真实想法,给予更多的爱和关怀,使得大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能与他人友好交流、团结合作,能较充分展示和表现自己。

2.家庭氛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生活在自己特定的家庭中,家庭氛围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不同的家庭氛围形成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在充满欢声笑语、乐观向上、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大学生易形成积极、阳光的心理状态,能与其他人友好沟通、交流与合作,具有独立性,能充分展示自己,拥有较好的人缘;而生活在充满唉声叹气、郁郁寡欢、消极阴沉的家庭氛围中,大学生极易形成孤僻、敏感多疑、自卑冷淡的心理特点,无法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常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

3.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研究表明,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机率高于一般正常或富裕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一般来自偏远的农村地区,自幼父母对其寄予很高期望,希望他们走出农村,走进向往已久的大城市,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很小就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和生活压力,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出人头地的机会。为此,他们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习上,经常一个人独来独往,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他们一般较自卑、敏感和多疑,常常有被忽视和被嘲笑的感觉,害怕被伤害,人际关系较紧张,长此以往会更焦虑不安,极易造成抑郁症、神经质等严重的心理问题。

4.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绝大多数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望。当今应试教育压力下,这种美好的期许被扭曲为极力发展孩子的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其它方面素质的提高。中国的父母在不经意间已达成共识:只要孩子能考上大学,能有出息,其它的什么都不用他们管。然而,孩子并非是学习的机器,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选择权和独立性。长期压力下,大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优秀,但为人处事能力较低,人际关系不和谐,情商也不高,给他们带来很大困扰,极易形成孤僻、独来独往、自我封闭的心理特点。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1)社会要加大扶贫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证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缓解农村人口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让农村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缓解其进入大学后产生的心理落差;要积极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成立家长学校,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知识,促使家长采用正确、系统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2)学校要建立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让那些心理上出现困惑和问题的大学生及时进行咨询和接受治疗;积极开展各种心理健康讲座,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进行咨询,不能碍于面子或害怕同学嘲笑而一味伪装,反而会使心理问题更严重;学校要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及时给予经济上的援助和心理上的安慰,提供更多勤工助学岗位和助学金,鼓励贫困生自强不息,积极进取,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命运。

(3)要形成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大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父母要尊重子女的独立性,与子女平等沟通交流;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正确处理成长和成才关系,均衡发展子女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进大学生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家长要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运用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实现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

(4)大学生要加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每一天的新生活,珍惜生活,享受生活;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要善于与别人沟通交流,把内心的疑惑和苦闷倾诉出来,坚信风雨之后必见彩虹;也可以通过加强身体锻炼发泄出来,或通过旅游舒缓内心。当无法自我调适时,要及时主动寻求心理专家帮助,切忌自我伪装、自我逃避。

大学生是祖国繁荣昌盛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只有在社会、学校、家庭的合力作用下,才能塑造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3]孙俊三等.家庭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4]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5]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6]黄乃毓.家庭教育[M].台中: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

[7]孙云晓.不是孩子的问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8]姚爱红.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及对策[J].青年文学家,2013(32).

[9]杨晶,刘云广.论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向导,2014(14).

[10]贾圆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14(29).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