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探析

巫天翔

摘要:建立健全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是贯彻落实习主席指示精神、构建部队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实际举措。研究探讨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的基本内涵、构成要素、作用机理和基本特征,对建立健全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推动军队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

习主席强调指出,“部队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着力构建规范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确保部队作风建设取得实效,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有力保障”。建立健全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是贯彻落实习主席指示精神、构建部队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实际举措,是推动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的有效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的基本内涵

人文社科研究领域中,人们常说的“机制”是指社会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变化发展的内在方式。动力机制是指推动事物前进和发展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方式。目前尚未有关于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概念的阐释,笔者在综合梳理各位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认为,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是管理系统动力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群体动力学研究范畴。其概念可表述为:是指从旅团政治机关干部群体的视角出发,将管理系统中的动力机制理论与旅团政治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通过内、外部动力因子的系统化体系化构建,用以激发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的动力,并通过一整套制度体系设计,用以激励、引导、约束和控制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行为,进而形成促进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的整体合力有机系统体系。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的实质是通过系统化体系化的动力激发机制,充分调动旅团政治机关干部的密切联系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的构成要素

从系统角度出发,机制是个有机体系,分为制度、主体和保障三个要素。因而,作为机制体系的重要分支,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必然也具有机制的一般特点。

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是要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来运行的。我们把这种标准和规则规定下来,确定为人们共同遵守的规章或行为准则,便成为了制度。制度是机制的基础和根本,机制是制度运行的结果。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是旅团政治机关干部主动自觉遵守密切联系基层相关制度的良性过程和结果。因此,制度是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中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它是该机制运行规律、运行规则、运行规范、运行秩序的有效载体。通过建立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来确保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达到预期效果。

一般来讲,我们所说的制度是规范主体行为的准则,它对行为主体该如何行为、怎样行为以及禁止怎样的行为、行为的后果怎样都进行了明确。但是,我们知道所有的制度规范的最终指向都是行为,都需要人来执行。因此,主体即推动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运行的行为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各类组织),是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中的另一个要素。在该动力机制中,各个行为主体便是要按照制度设定的各类规范要求行事,彼此间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将关联的组织和个体激活,将制度的各项规定或规则打通,进而使机制内部的各项制度产生联系,循环往复,前进发展,最终形成长效的动力机制。

但是,我们有时会发现,旅团政治机关干部不积极作为、执行制度打折扣,使个别制度或整个制度体系难以发挥预想的作用效能的情况。这时,其实是动力机制还没完全形成。而保障要素作为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的第三个要素,它的作用恰好就在于保证和督促旅团政治机关干部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该动力机制的构建中来,同时,保障机制内各项制度切实得到执行和遵守。

三、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的作用机理

1.思想内化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根据人学原理,人是通过认知理性和价值理性来把握对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并反过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样,组织行为学亦有相通的观点,认为思想认识对人的行为具有内在驱动作用。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的内在动力,就是表现在旅团政治机关干部主动去联系基层服务群众的思想认识上。旅团政治机关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通过一定的内容形式和方式方法,对旅团政治机关干部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和引导,不断激发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的内在动力,从而实现行为主体主动自觉密切联系基层。

2.压力转化

根据管理心理学理论可知,“压力是张力,张力被释放时就是行动。”“适度的压力是人进步的动力和创造的原动力”,只要我们采取合理的对策,就可以“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通过一定的制度规定,对政治机关干部如何密切联系基层进行了规定性的规范约束,对落实制度规范进行公开、监督和督导,对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不到位、作风表现不好的行为主体进行予以一定的处罚,从而把压力引向动力轨道,以督促旅团政治机关干部认真履职尽责,保证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密切联系基层落到实处。

3.利益催化

利益是生产力乃至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根据组织行为学的动机理论可知,人们的行为动机来源于需要,而这些需要主要以“利益”的形式体现,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因此,旅团政治机关干部“落实”密切联系基层的要求,必然也会有物质、精神等层面的利益。用利益来促发行为主体的行为动机所产生的刺激力,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就是通过一系列方法手段来满足行为主体的利益需求,不断激发、强化和保持行为主体密切联系基层的行为动机,增强行为主体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密切联系基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环境孕化

马克思指出,“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通过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而且,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这种“理想的力量”将逐步形成为人的动力体系。因此,社会经济活动的动力可从环境中孕育而成,“如果不与环境和他人发生联系,人类动机几乎不会在行动中得以实现。”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通过优化人文环境、发展环境等,来影响旅团政治机关干部的内部世界和神经生理机能,进而在两者相互作用过程中转化为行动动力因素,为旅团政治机关干部积极主动地密切联系基层提供保障。

四、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的基本特征

1.机制设计的多元性

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中个体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制度设计必须具有多样性。构建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就是要求在加强和改进旅团政治机关作风建设中,认识到旅团政治机关干部的需要差异和动机多元的实际情况,通过采取多种激励方法和手段以及建立系统有效的动力机制来进行全方位的引导、激励、约束和控制旅团政治机关干部行为,以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和动机,激发他们密切联系基层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必要时,可以将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个体,达到不同的激励效果。

2.机制构建的创新性

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建立,既不是简单的几项新旧制度相加便可,它必须对各种新旧制度进行调整、健全和完善;也不是只用一套机制便可达到目的,它必须是多种机制互相补充、相互强化、形成体系。在构建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的实际过程中,它可以借鉴或参照一些其他群体动力机制的做法和经验,但如果仅仅照搬照抄是达不到效果的,必须结合旅团政治机关干部队伍的实际,创造性的构建整个动力机制体系,才能使动力机制机能发挥出预想效果。同时,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是一个有机体系,当出现一些负面效果影响动力机制效能时,必须结合形势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这也是创造性的体现。

3.机制效能的基础性

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针对的对象是旅团政治机关干部,是处在各级政治机关中最底层的机关干部。构建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就是要抓好源头性和基础性工作,激发部队最底层的机关干部动力,让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在军队建设中发挥出基础性作用。同时,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是部队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属于基础性的那一部分,而非顶层设计方面的机制构建,它通过实操性强的具体措施和制度激发基层机关干部动力,在整个军队机制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4.机制目标的恒久性

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不是一个短期性、阶段性工作,它是贯彻党的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的具体体现,是一个动力机制长期性、持续性工作。这就必然要求该动力机制为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提供恒久持续的动力。由于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是有主体、制度和保障三要素耦合而成,具有极其稳定的结构模式和功能发挥方式。整个动力机制是个稳定的体系,从主体行为的动力源头出发,通过综合发挥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最大限度的激发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的动力。因此,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的稳定性,决定了该机制一旦构建起来,便具有激发行为主体动力的恒久性和持续性,为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提供长久持续的动力。

五、建立健全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的实现路径

1.要注重思想内化,健全教育机制一方面要坚持和完善已有学习教育制度。在坚持落实党委中心组带机关理论学习制度和基层官兵理论学习规定的同时,健全军队机关干部理论学习制度,从制度规范上保证旅团政治机关干部理论学习和作风教育的落实。坚持党课、党员汇报、谈心交心和民主生活等基本制度,完善学习教育考评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机制,增强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学习的紧迫感。另一方面,要紧贴旅团政治机关干部队伍实际,创新符合时代要求和形势发展的新型教育制度。建立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学习教育需求调研制度,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学习培训制度,定期分级分类的组织开展旅团政治干部培训,让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在与基层营连政治主官一起学习、生活、训练的过程中增进感情、增强素质。建立旅团政治机关能力提升制度,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把教育活动搞实搞活搞新,有针对性的提高机关干部能力素质。建立教育规划机制,宣传、组织、纪检等部门通力合作,联合制定旅团政治机关干部近期、中期计划和长期规划,使教育成体系、见成效。

2.要注重压力转化,完善倒逼机制

⑴要健全联系基层制度。完善调查研究制度,让旅团政治机关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真正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官兵。坚持和完善团以上领导和机关干部下连当兵、蹲连住班制度,防止下基层一阵风、走了样。建立政治机关干部联系点制度,让每名政治机关干部相对固定的联系一个基层连队,以点带面,保持与基层官兵的经常性联系。

⑵要改进信息公开机制。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相关制度规范必须全员覆盖,确保每名旅团政治机关干部能够熟悉并了解,能够持久地依据制度规定履行职责。同时,除法律规定必须保密的情况外,须将相关制度规范尽量全文向官兵公开;即使不能全文公开,也可选取不涉密的主要内容向所有官兵公开,形成所有官兵立体式地关注旅团政治机关干部作风建设、参与旅团政治机关干部作风建设的良好局面。

⑶要完善监督制约体系。改革军队党的纪检监督体制,变双重领导为纪检系统垂直领导,并将纪检部门脱离政治机关序列,为纪检机关对同级机关实施监督制约创造条件。建立健全基层群众信息员以及信息处理、反馈制度,保护群众的监督积极性,激发旅团政治机关干部自觉坚持群众路线的动力。建立与新闻单位的情况通报制度,在旅团政治机关干部作风建设方面出现不好的苗头时,主动借助舆论的力量,大胆披露和批评某些旅团政治机关干部的不正确行为,达到引起重视、启发反思和改正错误的效果。

3.要注重利益催化,优化导向机制

(1)要改善考核评价机制。完善考评指标体系,将心系基层、服务官兵,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发扬民主、科学办事,廉洁自律、秉公用权等方面作为考核评价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的主要内容和依据;从服务基层意识、工作表现、权力运用、廉政自律等方面上对旅团政治机关干部进行全方位的考评。健全考核评价办法,坚持将日常考评与年终考评、定期考评与不定期考评有机结合起来,在以实绩考评的基础上,将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有机结合起来,确保考评的科学有效。坚持组织考评与群众评价相结合,灵活运用群众问卷调查、民主测评、座谈考察、实绩分析等方式,了解基层官兵公论。

(2)优化奖惩激励机制。考评的目的,是运用考评结果对旅团政治机关干部进行有效的激励、鞭策和约束。适应当前激励对象多元、利益取向分化的形势,丰富拓宽现有激励体系。细化激励项目,扩大奖励面,增加激励点,并针对不同群体,设立自己独具特色的激励项目,使在各个方面有突出成绩和表现的人员都能得到认可、激励和鼓舞。建立健全实施程序,针对奖励与处罚的组织、运行与实施等各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操作规则和规章,确保不出现主观变通的情形。健全平等竞争机制,对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实施奖惩,要以功过论是非,避免因地位职务、家庭背景以及同领导关系的亲疏等而有所不同,杜绝主观臆断以及单凭个人恩怨,偏听偏信、不求实情的情况发生。

4.要注重环境孕化,改善关爱机制首先要提升人文环境。坚持高唱“主旋律”,用先进思想文化武装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固守和强化思想阵地,帮助旅团政治机关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营造为基层服务、勤于职守、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等思想文化氛围,创建积极向上的精神文明环境。要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官兵克服宗派主义、自由主义倾向和不正确的人际观、交往观。注重发挥勤政、廉政文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作用,使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在言传身教中培育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风气。其次要改善生活环境。认真落实旅团政治机关干部的探亲休假和正常节假日,确保他们合理休息,劳逸结合。全面落实干部各项生活福利待遇,积极争取政策和经济支持,保障旅团政治机关干部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再次要优化发展环境。始终坚持把推动部队建设发展与提高旅团政治机关干部综合素质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切实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全面摸清搞准旅团政治机关干部综合素质状况和个人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坚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原则,采取专题集训、组织政工研究、办班培训、以会代训、结合理论学习总结提高、以老带新、联系送学等多种形式,加强培育培养,不断提高旅团政治机关干部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