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烨菁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是中央对上海中长期发展提出的要求,这个战略不是在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战略之外新增一个“中心”建设目标,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该战略理解为上海城市竞争力发展的“4+1”战略,而是需要从协同发展的关系来认识科创中心建设与“四个中心”的关系:这两者并不是简单的平行发展关系, “四个中心”指向的是现代服务经济和市场功能建设,科创中心指向的是科技创新资源的积聚与辐射效应,这两者相互支撑、共荣发展,以此谋求上海对外开放的新优势,以及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升级。
根据上海“四个中心”发展战略,目前,“四个中心”建设处于初步阶段,在贸易、金融和航运领域的国际市场对外开放还未到位,对现代服务领域的外商投资尚设置各类门槛,在服务市场、服务专业化和融资便利化方面仍然离预期目标有很大差距。现阶段,上海科创中心对“四个中心”的促进将主要体现为:以技术手段提高服务技术含量和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水平。
与此同时,在“四个中心”建设中,贸易、金融、航运三大中心与国际经济中心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待明确,跨国公司在沪研发中心、本土企业在研发创新链内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是上海产业创新资源集聚的抓手,对上海科技创新资源的产业领域布局与创新网络建设具有先导作用。科创中心将引领上海全球城市功能的全方位发展
从中长期的发展阶段看,科创中心的发展将超越“四个中心”发展,与上海中长期全球城市功能升级战略实现更深层次的呼应。
上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从工业城市逐步转向商贸产业和对外开放功能并举的综合型城市的发展战略,浦东的开发开放奠定了上海开放中心城市的地位。2008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波及,上海持续保持对外开放的优势面临巨大压力,因此,中央对上海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主战略,确立了2020年完善“四个中心”的发展主基调。
中央对上海提出“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一项国家战略,体现了中央对上海进一步集聚和融汇全球科技要素以推进上海产业升级的要求。针对近年来上海贸易体量相对萎缩、经济增长放慢的情况,这一目标升级的城市发展战略将重新定位上海的“服务经济”,扭转片面扩大服务业占比的观念,并指向上海在制造业升级与现代服务业发展之间谋求均衡,确立上海中长期增长的动力。科创中心的建设将从全球城市的“场空间”和“流空间”的结合为出发点,以科技活动便利、科技要素的集聚为切入点,以提升上海产业效率为准则,谋求上海内外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上海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的多层次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更高意义上的开放优势升级。
根据上述要件,认识上海科创中心与“四个中心”互动关系的定位,出发点在于上海迈向全球城市的各阶段目标及对应的功能培育,并与上海重塑开放优势的大战略深度呼应。根据规划,2020年上海将全面建成“四个中心”,提升在亚太地区的中心城市地位,在经济流量意义上从流量的节点城市提升为“枢纽”城市。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上海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城市既是上海谋求新一轮开放优势的“起跳板”,也是上海应对经济增长转型挑战的中长期方略。科创中心的建设将推动上海以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导向的转型升级,对于上海“后四个中心”阶段下上海提升中心城市地位具有战略意义。
从长期来看,科创中心的发展将引领上海全球城市功能的全方位发展,上海科创中心在城市创新、企业家创业所需的资金融通、人才流动和国际化网络建设上,将在亚太地区发挥集聚与辐射作用。由于科技资源的集聚高度依赖人才流动,人才流动的便利化设施和制度安排尤其重要,这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科创中心提供“智能化”升级的技术支撑
从科创中心的近期目标看,比照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与发展规划的目标,我们可以从功能耦合和机制互动上来认识科创中心与四个中心建设之间的关系。
“四个中心”的产业功能建设需要以现代服务业为根本动力,现代服务业对上海开放经济优势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科创中心的创新资本、创新的便利化流动以及跨国合作网络建设,将为服务业提供新技术开发、应用和共性技术平台的支撑,无疑是深化“四个中心”建设的推动力。
“四个中心”的功能深化本质上是服务经济深化的结果。近年来,各类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依托的主导技术呈现出技术周期更替快、技术领域模糊、跨界协同创新要求高的趋势。互联网应用在服务形态、服务方式和服务模式上的全面展开,伴随着服务经济内的专业化分工而不断创新,不仅对上海服务经济的技术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需要发展跨界的产业研发网络。因此,科创中心成果的应用与网络建设的研发为上海“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弥补其短板,有助于实现“四个中心”与上海现代服务经济的协同发展。
目前,上海“四个中心”的建设框架已初现雏形,下一阶段“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将充分落实科技资源集聚和向外辐射的功能建设。这个进程离不开科技创新要素的全方位“渗透”。未来五年是上海“四个中心”功能深化的时期,伴随着以自贸区为载体的一系列制度突破,各类服务新技术、新模式与产业国际化网络平台的建设也将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其中技术支持的内在需求为科创中心的发展指出了方向。以电子化和互联网模式为手段的科技创新需要广泛地应用于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交易创新和航运服务等领域,从而实现“四个中心”建设迈入内涵式发展阶段。
“四个中心”建设亟待全面应用新兴产业的各项科技进步成果,充分运用以“大、云、平、移”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技术手段,提升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管理的效率,从而全面推进上海“智慧口岸”的建设。当前,在贸易,金融与航运领域,海内外的大型功能性机构不断集聚,对相关行业的互联网通讯手段、信息管理系统、风险监测基础设施等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引发了贸易、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界合作”。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跨越金融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互联网金融,以及离岸贸易与航运信息中介服务的充分结合,这些都是上海科技创新重大技术项目需要突破的领域。
科技资源的集聚、流动与“四个中心”的协同发展
“四个中心”的发展从资本流动、知识产品便利化与创新成果保护的制度建设这三个层面来助推创新资源的集聚与流动。这一推动机制将以自贸区发展为载体,也是“四个中心”与自贸区联动的重要纽带。首先,自贸区跨境资本流动与便利化以及金融服务功能发展的制度创新将促进科技金融的发展,推动海内外创新资本在上海的集聚。其次,自贸区的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建设将延伸至知识型产品和服务领域,既对跨国科技创新产品和服务以及相关的资本流动提供支撑,也有助于建设各类新兴产业发展专业信息共享的服务平台建设。第三,自贸区内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法规和制度建设,需要覆盖创新成果的高标准保护制度建设。
海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在上海的集聚功能发展也将深刻影响“四个中心”的转型升级。现阶段上海“四个中心”建设进入深化期,贸易、航运、金融三大领域的功能升级和“联通型”的监管系统亟待提升,其中各类“硬件”与“软件”的配套都亟待全面而系统的科技研发与应用平台的介入,需要海外研发企业和机构提供先进技术跟踪、技术项目与信息的服务平台,从而对海内外各类科技型企业和研发外包企业的集聚形成吸引力。
现阶段“四个中心”的深化发展与科创中心在以自贸区为载体的协同战略上需要关注如下四大任务:
(1)自贸区内以海外科技型风险投资基金为载体的科技资本流动便利化安排,以及相关税收制度的突破,支撑科创中心的跨国创新资本筹供平台的发展,实现自贸区跨境资本流动便利化制度创新与上海科创中心‘的国际化融资平台的对接。
(2)自贸区内国际通行的技术《法规、质量标准、行业标准、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库建设,需要有大量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协同行业协会来与国际组织进行合作,促进自贸区内高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发展,并加速自贸区内知识密集型行业跨国研发的成果转化。
(3)自贸区对海内外知识密集型新兴服务业设立与经营的监管,需要相关法规和标准的系统性建设,包括:各产业领域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对行业标准、技术法规、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与企业市场经营模式相关的监管制度的信息服务支持。
(4)自贸区内海外企业、机构的跨国技术合作项目与技术联盟的发展,需要贸易便利化安排向科技成果为形态的新兴技术贸易领域延伸,覆盖企业开展技术贸易、海外专利交易、跨国联合研发团队研究项目的资金兑换、结算交付与管理等便利化举措,同时也为本土跨国企业的国际研发外包与创新合作网络构建一个国际接轨的制度保障。
科创中心建设将“做实”上海国际经济中心
国际经济中心是四个中心框架下相对模糊的一部分,在正式文件中尚未对国际经济中心的发展目标有明确提法,但是该中心的定位与上海作为全国长期以来的制造业发展高地有着深刻渊源,指向上海依托高端外资提升制造创新的水平。因此,国际经济中心的功能建设与科创中心建设的内在要求之间有呼应关系。
从2002年开始,上海的“总部经济”战略旨在撬动高能级外资项目,而当前国际资本流动和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发展的新格局构成我国利用跨国公司投资的新国际背景。受上述因素影响,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的战略亟待升级,以上海联通国内外的大市场体量为基础的“市场引力”,给上海带来了定位于跨国创新链的“流动和市场服务”环节的优势,这个优势嵌入到上海现有的各类服务业内,将衍生出多元新兴行业创新推广、应用与后续衍生的多层次服务,有助于形成创新中介、研发服务和创新产品交易、展示的平台。这些服务和平台既服务于国内市场,也服务于国际市场,是一个面向海内外市场多层次的专业化体系和创新业态集聚体。这将成为上海本土各类企业参与全球科技资源开发的重要路径,由此构建上海开放型的产业创新模式。
国际经济中心是贸易、金融、航运三个中心的集成,上海“总部经济”战略的升级,指向建立上诲跨国协调与融通全球的研发中心。科创中心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对于跨国研发中心的外衍效应提出了新的要求,战略推进的一个重点是:促进海内外跨国公司在沪的研发链节点向创新产品展示、交易和应用开发功能拓展,将创新链向市场环节延伸,培育一个协调国际资本、国际信息与国际经营决策要素的综合性功能平台,提升上海在全球研发价值链中的市场交易流量的水平,并在交易的价格机制和后续服务平台上树立“话语权”。这将有利于跨国创新要素流动与本土创新要素成长形成互动关系。
长期以来,跨国公司在沪研发中心往往在相对封闭的创新链内运作,亟待有一个信息与项目促进平台。可以通过国际科技论坛、大型合作项目、互派客座研究员等方式,来推动跨国公司与本土机构之间的创新合作,提高上海产学研合作网络的开放性。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跨国公司在沪研发中心的扩散效应,也对上海建设有全球新兴市场特色的科创中心有积极意义。
与上述目标对应的技术研发战略定位以及创新合作网络组织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此框架下,科创中心利用现有的科技资源、协调海外内的科技人才和跨国的产学研合作网络有了明确的愿景。在具体举措上,我们需要借鉴欧美典型城市推动知识和人才流动、跨主体创新合作的经验,借助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的制度突破的先机,与上海张江、杨浦等高科技园区的创新孵化和服务平台转型升级建设对接,与上海国际技术贸易的跨国市场平台建设相呼应。
依托自贸区现有的人才集聚效应,将新型制造与融资、国际物流等服务功能融合,着力于提升上海在“全创新链”整合上对于全国的辐射力,其战略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促进跨国公司研发资源与本土科研创新团队之间知识流动、开放式创新的协调机制,形成一个创新要素流动通道;另一方面,建设上海技术贸易、数字贸易的贸易机制和平台,将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产业化服务纳入到上海整体的大市场功能建设中,提升上海在科技成果流通和转化环节上的话语权。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