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249)
摘 要:在《概论》课程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自主研究、讨论辩论,最终形成正确的理论认识,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研究性教学可以通过课题设置、任务分配、展示和辩论及介入和引导等环节实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204-02
收稿日期:2014-07-20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改项目“创新班《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研究性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简介:吴建伟(1973-),男,汉族,河南省舞钢市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和发生着重大变化,青年大学生的学习成长也和以往有了显著不同,怎样在新的条件下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称《概论》)课的研究性教学方法作初步的探讨。
一、在《概论》课中开展研究性教学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
在当前环境下要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革。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课时最多、分量最重的一门,《概论》课担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稳定现实问题、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与其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概论》课在现实性、政策性上具有鲜明的特点,换言之,《概论》课相较于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更近,理论与现实之间的交互作用更直接。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晚期阶段,经济社会转型的压力很大,各种矛盾多发,各种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化,这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使得人们在全面准确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会遇到诸多的困难。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采取单向灌输的方法是比较常见的。但是,在网络普及和信息爆炸、当代大学生思想日趋活跃、社会利益诉求和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单纯依靠这种方法,其效果已大打折扣,甚至受到学生的排斥。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一方面,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到各种思想意识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已经建立了一定的的知识结构,形成了一定的思维能力,这就使得他们在接受外部思想影响时,又会产生一定的内部张力。鉴于《概论》课程所具有的内容庞杂、现实感强等自身特点,这就给教学带来了相当严峻的挑战。研究性教学,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强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就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通过自主研究、讨论辩论等环节,最终形成正确的理论认识。这种在研究和讨论基础上以内生的方式形成的正确的思想认识,无论从其效果上还是从其牢固性上都明显优于外部灌输的方式,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政治鉴别力,增强了政治敏锐性,并使其综合素质、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提升。
当然,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实施,并不意味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摒弃其他传统教学方法,在当今时代条件下,有必要将包括研究性教学方法在内的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发挥各种方法的优势,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概论》课研究性教学的组织实施
在《概论》课中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旨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由外在灌输向内在生成的转化,在这一过程中,能否让学生真正用心研究问题,并形成预期的结论,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因此,开展研究性教学,决非以“放羊”式的方式让学生“自我”成长,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转变传统教学中的承担的角色,又要在整体上把控全局。大体上,根据我校教学改革实践的经验,研究性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实施。
(一)课题设置
联系教学内容,设置科学合理的研究课题,是研究性教学成功实施的前提。大学生虽身处校园,但得益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一般而言,大学生往往也会在热点话题上和社会保持较高的一致,并对现实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保持浓厚兴趣。为保证学生研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发挥其“自己学习”的主体性,在设置研究课题时征求学生的意见是有必要的。
在设置研究课题时,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课题要与《概论》课程内容相衔接。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可以视为研究性教学的“纲”,具体的研究课题是研究性教学的“目”,“纲”举才能“目”张。课题设置应围绕教学内容展开,但也不宜为了追求和教材内容一致而失之于“死”。第二,课题所研究的问题要有典型性。这里的典型性主要是指问题既要具有典型代表性,又要具有时效性,前一方面旨在通过具体问题的研讨,引导学生形成普遍性的结论,后一方面旨在引发学生与社会的共鸣,并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三,课题在难度上不宜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研讨问题的设置,难度要适当,难度过低则不利于学生的思想发展和素质提高,难度过高则抑制学生自我学习的热情。
为了使课题设置既能体现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又能密切联系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1、课题征求。在学期开始,以自然班级为单位,要求每个班级围绕教材的内容,根据兴趣形成若干个研讨问题。
2、课题筛选。根据每个班级提出的研讨问题,筛选出学生比较关注和感兴趣的内容。
3、课题确定。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售课内容,在上述两个环节的基础上,最终确定研究题目。
(二)任务分配
研究课题确定以后,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分配任务。可以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把不同课题分别分配给不同的小组,各负其责;一种是每个小组分别就每一个课题独立进行研究。
在教学进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提前给相应的研讨小组布置研究任务,要求每个小组就其负责研究的课题搜集背景资料,梳理相关观点,形成小组的主要结论,并最终完成两个材料:书面文字和PPT课件。同时,也要求其他小组就此课题进行了解和思考,以便在课堂讨论环节提出问题。
(三)展示和辩论
研究成果的课堂展示与相关问题的集中讨论,是研究性教学的的重要环节。在这个阶段,学生得以呈现其思维劳动的成果,体现其学习与研究活动的主体性,同时,通过全体学生的参与和讨论,容易就相关问题达成共识,最终形成群体性认识,有助于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最初分配的任务,依次展示各自小组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各小组间的质询和辩论。在课堂展示阶段,应要求学生以PPT课件的形式将其在课题研究中形成的观点和结论介绍给全班同学,教师可以在此之前就一些技术性的规范作出要求。集中讨论是在课堂展示后,全班学生集中进行的质询与辩论。课堂展示后,各小组的成员可以就不同的观点相互质询,并就此进行辩论。
在实践中,一般可将研讨活动与平时成绩挂钩,课下研讨、制作PPT和课堂讨论的积极参与者则应获得相应的奖励。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设立课题研究优秀成果大奖及诸如最佳PPT设计、最佳宣讲、最佳辩手等单项奖励,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介入和引导
学生对课题的研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跟踪干预,这是确保研究性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前所述,在当前信息爆炸、各种社会思潮泛滥、西方价值观不断渗透的条件下,如果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很难保证学生的研究活动不受消极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研究活动的跟踪干预,并不是要求教师直接影响和干预学生就研究问题必须形成某种结论,这样的话,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也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使研究沦为敷衍了事。因此,在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全程介入,使学生通过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外部灌输为内在生成,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同时,又可以避免学生受到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的不良影响。不过在此过程中教师需注意引导和介入的方法,不能过度干预。经验表明,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精心挑选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且有助于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经常性地和学生就同类话题展开交流,将正确的方法论、价值观不知不觉间寓于其中,往往既能把握学生研讨的方向,又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在课堂集中讨论阶段,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有助于学生最终形成共识。教师在这一环节应发挥“导演”的作用,指导学生做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演员”,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善于从学生的课堂展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将讨论引向深入,一方面又要善于巧妙地将结论引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并使之成为大家在研讨中形成的共识。譬如,2014年初笔者曾将“如何看待我国多地的雾霾天气”作为“概论”课第八章的讨论题目,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踊跃发言,教师适当引导,最后顺利地形成了要实施科学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共识。许多学生在研讨中积累了大量材料,其中有的研讨小组还基于这一问题参加了学校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由于这种认识是由大家共同参与查找资料,并在深入研究和广泛讨论基础上形成的,真正实现了入脑入心,其效果是传统“灌输”式教学所不能比的。
总之,在《概论》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是有益的,同时,将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对于适应新的形势和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是有帮助的。
(责任编辑:王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