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疗效观察

申晓东

昭通市中医医院儿科,云南昭通 657000

[摘要] 目的 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 选择100例于2012年1月—2013年8月间在我院进行急性腹泻治疗的患儿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有50例,对对照组患儿进行单纯西药治疗,对治疗组患儿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和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患儿治疗显效32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患儿治疗显效26例,有效15例,无效9例,占18%,治疗总有效率为82%。对照组3例患儿尿路感染,6例患儿出现胃肠道反应,2例患儿营养不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治疗组1例患儿尿路感染,2例患儿出现胃肠道反应,1例患儿营养不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腹泻患儿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中西医结合;小儿急性腹泻;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25.7;R72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a)-0185-02

小儿急性腹泻属于临床上非常普遍的儿科疾病,主要包括非感染性和感染性两种,引发原因较为复杂,严重影响患儿的正常发育,单纯采取西医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本次研究特就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100例于2012年1月—2013年8月间在我院进行急性腹泻治疗的患儿,全部患儿均经临床确诊,每日腹泻次数超过5次,有水样便以及稀便等,包括84例轻型腹泻患儿和16例重型腹泻患儿,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食欲减退、发热、嗜睡、电解质紊乱、脱水以及昏迷、休克等,由致病性大肠杆菌、痢疾等特异性病原菌引发的痢疾或者肠炎患儿不纳入本次选择范围。将患儿分为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0例,其中,对照组27例女性患儿,23例男性患儿,患儿年龄范围居于3个月~7岁,年龄平均值为(2.3±0.4)岁,病程持续时间为1~8 d,腹泻次数为6~8次,治疗组28例女性患儿,22例男性患儿,患儿年龄范围居于2个月~6岁,年龄平均值为(2.2±0.3)岁,病程持续时间为1.5~7.5 d,腹泻次数为7~9次,两组患儿病程、性别、年龄、腹泻次数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于患儿入院后对全部患儿进行补液盐口服治疗以及静脉输液治疗等,在此治疗基础上对对照组患儿进行单纯西药治疗,主要应用药物为思密达(国药准字H20000690,博福-益普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双歧四联活菌片(国药准字S20060010,杭州龙达新科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病毒唑(国药准字H20043330,成都平原药业有限公司)等,对存在细菌感染的患儿加用敏感抗生素,每个疗程持续4天[1]。对治疗组患儿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治疗方法同对照组患儿,中药治疗原则为调和中州,寒热并用,通涩兼施,扶正祛邪,根据赵崇清老师自拟调中止泻方结合小儿腹泻临床特点所得中药配方如下:乌梅6 g、煨木香6 g、葛根10~20 g、藿香6 g、干姜3~6 g、法半夏6 g、黄连3~6 g、炒白术10 g、太子参15 g、炙甘草3 g,所选药材主要产自贵州、四川、云南等地,根据患儿临床症状进行辨证加减治疗,加水煎药,取其汤汁服用,每日1剂,每日服用3次[2]。密切观察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掌握最新的治疗进展,一旦发现异常需要及时冷静处理和应对。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

1.4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对患儿持续用药72 h后病情得到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小便次数以及性状恢复正常;有效:对患儿持续用药72 h后病情有所好转,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大小便次数以及性状基本恢复正常;无效:对患儿持续用药72 h后病情病情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临床症状没有好转甚至出现恶化现象,大小便次数以及性状没有获得改善[3]。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专业性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t检验表示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若P<0.05,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

治疗组患儿治疗显效32例,占64%,患儿治疗有效17例,占34%,患儿治疗无效1例,占2%,治疗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患儿治疗显效26例,占52%,患儿治疗有效15例,占30%,患儿治疗无效9例,占18%,治疗总有效率为82%。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3例患儿尿路感染,占6%,6例患儿出现胃肠道反应,占12%,2例患儿营养不良,占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治疗组1例患儿尿路感染,占2%,2例患儿出现胃肠道反应,占4%,1例患儿营养不良,占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作为临床上非常普遍的儿科疾病,小儿急性腹泻的引发原因非常复杂,婴幼儿消化系统尚未得到完全发育,消化酶的活力和分泌量相对较少且存在较差的食物耐受力,很容易对食物的质、量变化产生较大的反应,而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较高,消化道承担较重的消化负担,因而出现消化功能紊乱的几率较高[4]。此外,年龄低于2周岁的小儿出现肠道外感染或者肠道内感染的几率较高,很容易引发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并导致急性腹泻。感染性急性腹泻在临床上较为普遍和多见,主要表现在病毒细菌感染,腹泻会导致患儿肠道微生态失衡,减少有益厌氧菌的数量,引发菌群失调,严重影响患儿的身体素质。若对非侵袭性细菌引发的腹泻患儿应用抗生素,一旦剂量把握不当会破坏微生态对机体的保护作用,从而使患儿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到削弱,导致病情恶化,采用思密达肠道粘膜保护剂、双歧四联活菌片微生态制剂与加味白术散配合治疗,能够使菌群失调现象得到有效改善,使患儿的康复进程获得缩短,取得更加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5]。

相关研究表明[6],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对所用方剂进行适当加减,能够取得辩证治疗的治疗效果,使治疗效果和患儿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和改善,具体如下:湿热可重用黄连,减少干姜量,加车前子、黄芩、败酱草;寒湿重用干姜,减少黄连量,加用猪苓、茯苓、桂枝、泽泻;外感风寒,夹有表证,可加苏叶、白芷;外感风热,夹有表证,重用葛根,可加银花、青蒿、黄芩;有口渴多饮、舌红唇干、厌食明显,属胃阴不足者,可加用生地、麦冬、五味子,重用乌梅;有脾肾阳虚重用干姜,可加肉豆蔻、益智仁、川白附子、赤石脂;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疼痛,泻下酸臭、嗳气酸馊属伤食者,加用焦槟榔、焦山楂、焦神曲,甚者加用大黄一泻而畅;方中剂量可根据小儿的年龄及病情适当增减,能够取得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除对患者行中医治疗外,同时结合西医治疗,疗效更加显著。

小儿因急性腹泻若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可引起脾虚症,患儿临床表现为消瘦乏力、纳食不佳、多汗虚赢、面色萎黄,久则气血亏虚,最终可导致其生长发育落后,体重不增等严重后果,对患儿身心均造成一定伤害。中医治疗急性小儿腹泻首要目标位调理脾胃,若腹泻不是由于脾虚引发,也可加入即为健脾药物以取得扶脾的治疗效果,从而使患儿病情获得改善,茯苓、白术、太子参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葛根具有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功效,木香能够对中焦气机进行有效调理,藿香能够发挥芳香化湿的作用,诸药合用能够产生止泻化湿、益气健脾的疗效。西药治疗能够使脱水现象获得有效纠正,并对患儿消化道粘膜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中西合用临床疗效非常显著。

本次研究中,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统计数据表明,对急性腹泻患儿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更加显著,降低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缓解和减轻患儿的痛苦,有利于优化和改善患儿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值得被推广和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黄伟雄.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84例临床体会 [J].中医临床研究,2012,4(7):261-263.

[2] 刘素芝.清肠止泻汤联合西医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11(6):151-152.

[3] 黎华英.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156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0):174-175.

[4] 朱艳屏.中医治疗小儿腹泻113例临床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1,24(9):63-64.

[5] 朱旭凤.运脾化湿方结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急性腹泻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6 (12):133-134.

[6] 郭政立.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75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0,19 (21):149-150.

(收稿日期:2014-05-07)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