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高校辅导员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的几点思考

耿品

摘要: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学生工作、个人生活等都离不开高校辅导员的引导与管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辅导员工作的一大要点内容。但是,作为当代大学生主体的“90 后”,在课余生活之外接触网络的时间较多,西方意识形态思想不断渗透、网络不良思想不断涌现等现象的出现,对于当代大学生“制度自信”的教育提出挑战,面对这一问题,高校辅导员应当通过哪些路径解决,如何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思考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的座谈中强调:广大青年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永远紧跟党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①这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进一步明确清晰地概括,也提出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一份综合育人的工作。自“制度自信”提出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注意到这是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完善和发展,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如何通过辅导员增强大学生的“制度自信”成为当下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试图通过辅导员的知识权利的提升、辅导员工作方式的改进以及辅导员语言艺术的转换等途径,提升大学生的“制度自信”。

一、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的必然性

在建党九十周年的讲话以及党的十八大报告等政策文件不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制度自信”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发生了新变化。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西方的思想不断传入,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思想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境况。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制度自信”,应对来自西方思想文化的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辅导员必须思考的问题。了解大学生“制度自信”的重要性;分析大学生“制度自信”的现状;剖析大学生“制度自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的可行途径,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大学生自身对于“制度自信”认知的片面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系不熟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作用和意义不确信等现状,为辅导员开展日常“制度自信”的教育形成阻力。因此,辅导员应当以新式策略、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对大学生的“制度自信”进行教育与引导,从而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高校教育机制的不完善,对于大学生“制度自信”形成阻碍。由于高校中存在部分领导对于“制度自信”的教育重视不足、教育理念滞后以及教育管理的局限,需要加强对于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加强对大学生的言传身教、注重潜移默化的效果。

大学生“制度自信”的现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高校培育健康成长的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容易被错误的政治理论和社会评论影响,造成对社会现象评价偏颇,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动摇,对国内外大事无动于衷,对高效开展的相关理论教育产生抵触,甚至存在部分学生“制度自信”的情况。大学生在“制度自信”方面的现状与高校教师进行教育、辅导员进行引导所预测的结果相悖离,这也就要求辅导员从自身的业务水平、引导方式、传播途径以及话语艺术等方面进行提升,助力于大学生“制度自信”的增强。

二、辅导员知识权力的提升是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的前提

辅导员在大学生中担任着思想引导者、政治教育者、学习监督者、生活咨询者等角色,这些角色要求辅导员掌握各方面的理论知识、管理技巧、协调能力等知识权力。辅导员的知识权力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发展性知识四个方面内容,②四个方面所包含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四个方面的知识共同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面的知识,这也就要求辅导员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要熟练掌握,并且能够将理论知识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十八大以来,大学生“制度自信”的状况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高校方面的特别重视,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了解肤浅、认同感弱、自信程度偏低。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西方国家对于我国的文化渗透、政治认识偏差等有关。这些问题的存在对辅导员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更多的工作要求和更高的工作水准。但由于辅导员自身综合能力的欠缺,特别是自身理论知识方面的不足,对大学生“制度自信”状况存在的问题难以缓解。

辅导员知识权力的提升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第一,辅导员自身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的学习掌握,将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作为自身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通过新媒体等途径进行言传身教,形成内容传授、发展历程分析、加深学生认识、加强实际应用等环节层层相扣、形成合力,系统地改善大学生“制度自信”的现状;第二,辅导员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如通过社团日活动的开展、与学生专业知识相结合等方式,将相关知识运用到年级或者班级开展的相关活动中;第三,高校辅导员往往担任起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辅导员可以通过自身具备的基础性理论知识与所授课程相结合,在本体性知识与发展性知识相结合的前提下,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胜任力。

三、辅导员互动策略的创新是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的途径

辅导员加强与大学生的日常的教育、引导和谈心工作,是辅导员工作内容的要求。目前,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主要通过学生活动、班级班会、年级晚点等方式进行,为了确保学生的接受范围广、接受程度高,辅导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需要制定一系列符合工作内容、工作特色的互动策略。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是在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实现的,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因为互动过程中要考虑到辅导员与学生双方的兴趣方向和行为特点,形成一个网络化的互动结构。③辅导员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由于两者的价值观、思想水平、专业水准、生活阅历等不相等同,对于互动带来客观阻碍。

辅导员互动策略的创新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建立朋友关系,通过调查发现,在当代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过程中,学生个体往往选择关注自己身边的朋友或对关系密切的同学开放朋友圈权限。因此,辅导员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加强沟通与交流,尽量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线下的努力是为了线上进行互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保证辅导员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新媒体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关内容的传播与教育。第二,注重线上线下齐教育、共互动,鉴于每位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以及个人喜好的不同,辅导员注重通过新媒体开展相关教育、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同时,需要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互动沟通,确保“制度自信”教育的成效。第三,辅导员注重互动策略的时事调整,由于每位同学的学习方式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辅导员对个别的学生应当因势利导,采取个性化的互动方式,对仅仅喜欢新媒体互动的学生应当加强对其的网络传播教育,对仅仅喜欢使用传统的互动方式的学生,辅导员应当加强与其生活化的交流与互动,确保互动方式的多样化、互动范围的覆盖化和互动效果的普遍化。

四、辅导员语言艺术的优化是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的保障

辅导员的思想政治专业知识的理论深度、文化知识的传播方式、职业能力水平和自身的工作方式的特色等,与在实际工作中开展对大学生的“制度自信”的教育密切相关,然而,这些重要的影响因素都离不开辅导员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达方式。语言艺术的合理运用对于开展“制度自信”教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辅导员语言艺术的保障性作用体现在:语言艺术是辅导员工作能力的综合表现方式、是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调试器、是辅导员有效开展工作的良好工具、是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的推动力、是融合组织理念和文化的催化剂。这些对于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具有保障性作用。

辅导员群体中存在部分个体由于自身原因不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艺术,主要由以下几种情景:第一,辅导员工作领域广、工作内容杂、扮演角色多,辅导员在工作进程中易产生角色冲突,由于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信息量大,辅导员往往会选择将信息枯燥无味的传达给学生,习惯负责将上级的信息简单传递下去,忽视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学生对政策性语言、规定性语言存在排斥心理,难以实现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认同和内化。第二,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辅导员工作繁琐,由于辅导员手中的权力有限,容易产生无奈感、倦怠感,导致直接将自己的见解、道理单方面的倾泻给学生。第三,虽然辅导员在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往往具有主动权,但是由于辅导员对沟通互动重视程度不足,沟通技巧不符合自身的工作特色,形式主义的沟通往往事与愿违,不利于学生对“制度自信”相关内容的认识、学习和掌握。

辅导员语言艺术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优化:一是加强理论学习, 注重实践锻炼。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应该认真理解和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运用它正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这样才能增强自己语言的感召力。以坚定的政治性、敏锐的洞察、坚实的理论功底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用积极正确的思想观点感染学生,始终给学生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通过知识的不断累加,避免语言的贫乏与平庸,确保在具体工作中真正做到信手拈来、说理透彻、言之有物、言之有味④。二是注重实践锻炼,辅导员语言实践的机会、形式、场合、对象很多,这些都是辅导员提高语言艺术的有利条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场合中,要充分利用锻炼机会,勤于训练、反复实践,作自我总结和评判以免重复同样的缺点和不足,确保实践锻炼的效果。三是建立沟通意愿,拓宽沟通渠道,辅导员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情况下,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指出学生的缺点、错误以及亟待完善的地方,以肯定、鼓励、帮助为主,通过运用新媒体进行沟通交流,使学生愿意交流、乐于交流;四是强化沟通技巧,提升表达水平。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多使用口语化的语句,懂得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适时调整谈话内容,善于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此外,辅导员要充分利用非语言沟通方式,通过体态、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与学生充分沟通。

引文注释

①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5-5(1).

②杨建义.高校辅导员专业成长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视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81.

③王燕芳,康遍霞.高校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微博互动策略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5):101.

④陆海燕.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素质研究回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4):239.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