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城镇经济复苏道路初探——以兴化市周庄镇为例

李艳萍 齐立博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分析我国特色小城镇发展新型城镇化面临的困境,研究特色小城镇经济复苏战略。并以兴化市周庄镇为例,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空间用地布局、塑造挖掘城镇特色、突出基础设施带动小城镇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强区域合作战略等角度,探索出一条具有一定特色的小城镇经济复苏道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特色小城镇;经济复苏

在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走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小城镇作为沟通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和桥梁,不仅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必要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解决城乡问题,实现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一体化,保持稳健的城镇化进程,关键在于发展小城镇。

一、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新型城镇化既不同于其他国家所走过的城市化道路,也不同于我们以往所走过的城镇化道路,它是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本文从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动力机制、运作模式、产城关系、投融资体制等方面归纳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的基本特征。

1.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并不是简单地将农民户籍城镇化,而是实现进城农民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化,让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实现市民化,获得均等的公共服务。更重要的是保障农民的发展权、居住权、财产权,促进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2.新型城镇化是“四化”融合的城镇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竞争的加剧,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更加密不可分。尤其是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成为基于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拉动力,以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为基础的城乡融合发展形成的推动力,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最终形成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四化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3.新型城镇化是集约、绿色生态型发展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坚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优先、“三集”发展的城镇化,改变过去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状态,追求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将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走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集约、绿色生态型发展道路。

4.新型城镇化是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将改变过去以政府投资为主,依靠土地财政的投融资方式,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完善政、企、事投资界限的划分,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形成以社会资本为主、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二、特色小城镇面临困境

1.城镇特色逐渐丧失,城镇功能形态杂乱

特色小城镇普遍存在特色逐渐丧失的问题,逐渐削弱特色对城镇带来的优势。从形态和层次看,老镇区配套设施低档陈旧,新镇区开发无序散乱,镇区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商贸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相对比较滞后,生活污水接管工程、垃圾中转站等基础配套相对落后。从城镇特色上看,城镇历史文化特色逐渐丧失,生态环境逐渐被忽略,城镇商贸业态档次偏低,社区及家庭服务业相对偏弱,城镇绿化缺乏形象工程,城镇辐射范围越来越小,没有形成城镇的人口凝聚力和吸纳力。

2.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大多数特色小城镇依然主要靠能源、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资源消耗较高,经济效益偏低。长此下去,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压力将逐步增大,土地资源、能源消耗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将日益突出,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制约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各种配套要素不足,制约城镇经济发展

从我国特色小城镇经济发展支撑要素分析看,技术、信息、人才、资金、政策及相关产业要素支撑体系相对薄弱,在发展中大多面临着科技创新水平和资金压力的制约。有待建立健全相关支撑体系,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整体层次,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三、特色小城镇经济复苏战略

1.强化新型城镇化推动战略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化带动城镇化。针对小城镇产业特色不突出、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问题,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现有工业优化升级,培育发展新兴主导产业,扶持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为本地和周边地区农业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吸引人才留在本地,推动小城镇的城镇化进程,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形成产业化与城镇化的融合互动发展。

2.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

针对小城镇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科技创新水平较弱等现状,为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在城镇工业集中区内建设公共科技研发中心和载体,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业。要注重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研究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工业领域的前瞻性技术开发和共性技术、交叉技术和行业长远发展所需核心技术,从整体上提升产业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为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对传统的工业和服务业进行优化,对技术、设备、工艺、业态等进行科技水平提升,对传统工业和服务业实现转型升级。

3.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充分挖掘城镇特色,优化城镇生态环境。针对城镇风貌不突出,城镇生态环境欠佳等问题,一方面,充分挖掘城镇的自然风貌特征,通过生态廊道、生态斑块以及其他生态绿地的打造,建设绿色生态格局;通过生态环卫设施等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通过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各种方式,恢复原生湿地植被,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进行湿地的生态修复。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城镇历史文化特色潜力,倡导城镇生态生活,通过城镇风貌整治、农村环境集中整治、水系沟通、生态文化建设、完善生态制度等生态文明工程的实施,大力推动城镇特色文明风貌的优化美化,提升城镇文明风貌层次,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4.基础设施带动经济发展战略

完善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从完善道路交通系统、完善城镇和工业集中区的给排水、气、电、暖等基础设施,为招引工业和服务业项目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城镇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如边际区位、道口优势、港池优势等,完善其基础配套,深挖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边际区位可以带来商贸市场流通产业,道口和港池可以带来物流市场产业的兴旺等,从而带动整个城镇经济的繁荣发展,进一步推动整个城镇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四、以兴化市周庄镇为例

泰州兴化市周庄镇地处兴化市、泰州市姜堰区和扬州市江都区三市(区)交界处,交通区位条件优越,规划建设的352省道、阜兴泰高速公路和盐泰锡宜城际铁路均在周庄境内穿过,并设有道口和站台,启扬高速从周庄南侧经过,此外,境内的三级航道卤汀河,拥有千吨级船只泊位。

周庄镇域面积91平方公里,人口5.8万,是江苏省文明镇、生态镇和泰州市重点中心镇,也是兴化市南部地区工贸重镇,在历史上属于三市(区)交界地区商贸中心城镇。2013年,周庄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1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3:37.6: 44.1。从经济总量分析看,其在兴化市乡镇中处于第一梯队,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城镇发展特色不突出、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产业层次偏低、产业结构相对不合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等问题。阜兴泰高速、352省道的规划建设,加上阜兴泰高速周庄道口和卤汀河港池的规划建设,为周庄镇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重振周庄当年雄风,繁荣城镇经济,打造城镇特色,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成为周庄镇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周庄经济复苏推进城镇化的路径研究

在对周庄现状调研基础上,从新型城镇化推进角度分析,总结出周庄在城镇化、工业化和服务业现代化三个方面存在抑制经济发展的问题,即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三个主要着眼点。

城镇化方面主要存在城镇化水平低,人口流出严重;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城镇风貌杂乱,特色逐渐丧失等三个问题。主要从产业化带动城镇化,提供就业机会,吸引人口;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塑造城市特色风貌、优化城镇生态环境三个路径解决问题。

工业化方面主要存在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工业发展粗放;主导产业不明确、未形成产业集群等问题,解决途径主要依靠强化创新驱动,培育新型产业,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优化产业结构;选取主导产业,培育大型龙头项目,增强吸引辐射力,完善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

服务业现代化方面主要存在商贸业辐射范围大,但整体层次水平偏低;没有充分利用有利的交通条件,物流业发展较弱;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旅游业未得到发展等问题。主要解决路径是提升商贸业产业层次,扩大辐射范围;充分利用道口和港池等优势资源,打造服务工业与商贸业的现代物流业;深挖文化与旅游资源,打造周庄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品牌。

2.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化带动城镇化

基于周庄镇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以创新驱动、规模集聚、优化升级、跨越发展为目的。工业方面,充分利用戴南不锈钢产业和陈堡镇精密机械产业优势,从区域经济一体化角度出发,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转型升级发展现有传统基础主导产业,与周边地区优势产业衔接,培育扶持发展新的优势支撑产业——精密不锈钢铸件和汽车零部件产业;服务业方面,一方面,根据工业发展需要,配套发展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另一方面,在现有服务业基础上,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对商贸流通业提档升级,依托高速道口和水运港池,配套发展物流市场业;农业方面,依托周庄农业基础资源,一方面,扩容升级发展现代规模农业,另一方面,实行农旅结合,发展观光农业。在区域内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传统支柱产业与未来新的先导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服务业与农业之间相互促进、融合互动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现代化产业新格局。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基础上,提升产业的带动力和辐射力,吸引外地高端人才留在周庄,本地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为本地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达到产业化带动城镇化的目的。

3.优化空间用地布局,形成完善的空间功能体系

基于周庄周边外围区域特征、自然地理特征、综合道路交通条件,根据城镇用地扩张模式和城镇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集群打造、三集等要求,确定周庄城镇空间发展总体方案为“东接、南优、西控、北连”。“东接”:镇区向东是对接发展模式,一方面,对接戴南产业发展,提高周庄对戴南产业的承接力度和对接力度,另一方面增加周庄城镇对边城组团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南优”:镇区南侧是卤汀河和买水河,是周庄重要的生态资源,以生态优先的理念为指导,将镇区向南优化发展、精明发展,将镇区南侧打造成为宜居型、紧凑型的生态居住区;“西控”:镇区向西发展到卤汀河,即是城镇发展边界,也是城镇生态安全线,还是周庄重要的南北大动脉。镇区要控制发展,既不能越过城镇边界线,也不能破坏城镇的生态安全环境;“北连”:城镇向北拓展,将周庄工业集中区跨越352省道与陈堡镇工业集中区连为一体,形成产业发展联盟,真正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城镇空间发展总体方案基础上,综合考虑城镇空间分布、发展特征与方向,提出“两核、两轴、五组团、多节点”的总体空间布局模式。从根本上盘活土地存量,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打造一个“功能板块特色清晰、空间结构布局合理”的空间发展格局。

4.塑造挖掘城镇特色,增加城镇辨识度

城镇特色指的是人文特质、自然特征或产业特色的名片象征,是城镇发展的可视可感的一条历史轨迹。周庄镇由于位于三市(区)交界地带的独特地理区位,容易接受不同的文化,产生出具有江北古典特色的“折中主义”。但由于在发展过程中,这些文化特征、自然特征都逐步被掩埋,城镇特色不突出。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周庄水乡特色,深挖周庄古镇历史文化资源,大力推动城镇特色文明风貌的优化美化,倡导城镇生态生活,提升城镇文明风貌层次,重塑产业品牌,形成兴化周庄名片,增加兴化周庄在江苏省的辨识度和影响力。

5.突出基础设施带动小城镇经济发展的作用

大型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小城镇乃至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诱导因素之一。道口是利用高速公路互通口,推动当地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快速集散区域,能迅速拉动地方经济,是当今大流通、大市场的大都市经济必然发展趋势。充分利用阜兴泰高速在周庄的道口资源优势,结合周庄现有产业基础和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采用“物流+道口”模式,有效配置各类经济活动。积极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兴化与泰州之间的区域性物流商务中心,培育周庄的物流名片,带动周庄工业和服务业集散力呈梯级增加,增强周庄整体经济辐射力。港口经济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港航、临港工业、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经济,作为本地区与外界物资和信息交换的重要载体,港口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充分利用升级后的三级航道卤汀河在周庄的港口码头,培育发展港口物流、临港工业等产业类别,进而带动周庄工业集中区、周庄城镇的发展,推动周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6.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一体化效益最大化

通过三种对接方式,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复苏周庄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一是加强与陈堡经济的合作与区域一体化发展。陈堡镇位于周庄镇北部,其工业经济较为发达,精密铸件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基础较好,周庄要充分利用陈堡的产业优势,产业发展要与之互补错位,构建产业发展联盟,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凸显区域发展合力,共同打造一个区域性小城镇合体;二是加强与戴南不锈钢优势产业集群的对接,立足于戴南不锈钢制品、汽车钢帘线等不锈钢零部件的产业发展基础,根据错位发展、区域协同的原则,在产品种类上和戴南展开“ 差别化竞争”。围绕不锈钢产品产业延伸,重点发展制造型、成品型等不锈钢产业后端产品,着力增加不锈钢企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产业对接基础上,主动对接戴南镇协会、市场、物流三大产业平台,实现区域物流信息、市场信息的共享;三是加强与泰州、兴化市区经济的对接。周庄镇在区位上位于泰州市和兴化市区之间,充分利用周庄工业用地储备优势,加强区域产业互补和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形成与主城区产业的协作分工。针对泰州市有序推进市区经济“退二进三”的思路,周庄要主动对接融入泰州市产业链发展,承接产业分工,将泰州的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等的配套产品生产引到周庄。

本文以兴化市周庄镇为例,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空间用地布局、塑造挖掘城镇特色、突出基础设施带动小城镇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强区域合作战略等角度,探索出一条具有一定特色的小城镇的经济复苏道路,希望对我国其他地区的边际小城镇、道口小城镇、历史文化小镇等类型的特色小城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经济复苏、促进产业化带动城镇化等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同特色的小城镇还需要有不同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复苏路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周维思.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外建筑[J].2013(6):80-81.

[2]闻海燕,陈飞跃.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研究:基于小城镇的典型样本.开发研究[J].2014(2):29-32.

[3]李兵弟,郭龙彪,徐素君,李湉.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给小城镇十五年发展培育期. 城市规划[J].2014(3):9-13.

[4]黄亚平,汪进.论小城镇特色的塑造. 城市问题[J].2014(3):6-9.

[5]孔祥智,盛来运主编.中国小城镇发展报告2009: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小城镇发展研究.2010.

[6]李强,陈宇琳,刘精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J]. 2012(7):82-100.

(作者单位:江苏省工程咨询中心、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规划技术咨询中心)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