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欢 陈挺 李强
摘要:笔者以200 名在校高职高专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学生学校适应性量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职高专生学校适应性和主观幸福感在年级、性别、学科、就学区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生源类型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家庭月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影响;高职高专生学校适应性和主观幸福感在各个因子上都存在显著的相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高专生;学校适应性;主观幸福感
一、问题提出
学校适应是一个广义的多维的概念,目前心理学界还没有统一的对学校适应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学者们多是从各自的兴趣和对其不同的理解来加以研究的。李辉等人(2006年)经过整理及归类,根据其强调的内涵,认为可以分为4类:(1)强调学生与学校环境的互动过程;(2)强调学生与学校环境互动的结果或状态(陈君,2004年)。(3)学校适应是学生与学校环境互动的技能方式(刘万伦,2004年)。(4)综合观点,学校适应既是人与环境互动的过程,又是人与环境互动后的结果(Ladd,1996年)。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SWB由两个部分构成: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学校适应性与幸福感有关。卢谢峰(2003年)在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的研究中发现,学生的人际适应性与UPI(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分数和幸福感指数存在高相关,并对后两者有显著的预测效应,说明人际适应性因素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研究关注高职高专这一群体,拟通过对不同年级、性别、家庭月收入和不同区域等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全方位深入了解两者的关系和影响因素。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随机抽取上海某高等专科学校学生200人,其中文科74人,理科58人,艺术类68人。其中,大一:49人,大二:151人;男生:84人,女生:116人;上海生源:77人,外省市生源:123人;郊区学生:88人,市区学生:112人;家庭月收入:3000以下:78人,3000~8000:77人,8000以上:45人。
2.研究工具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ollege StudentAdaptability Inventory,简称CSAI)为卢谢峰(2003)的硕士论文所编写。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主观幸福感量表采用吉楠所编制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the College Student Subjective Well-being Scale,CSSWBS)。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满意、消极情绪、生活满意、社会性行为、精力、积极情绪、人际关系和家庭满意。
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1.不同年级、学科、性别、生源、家庭收入、学习区域的高职高专生学校适应性和主观幸福感的结果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和F检验结果显示,高职高专生学校适应性和主观幸福感在不同年级、学科、性别、家庭月收入和学习区域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对于不同生源(上海和外省市)高职高专生,在学校适应性和主观幸福感的得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具体结果如表1、表2所示。
2.高职高专生学校适应性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结果分析
通过将学校适应性各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各因子做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学校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几乎在各因子上都存在显著相关。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四、结论
1.不同年级、学科、性别、生源、家庭月收入、就学区域的高职高专生学校适应性和主观幸福感的结果讨论
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到,高职高专生的学校适应性和主观幸福感在年级、学科性质、性别、就学区域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然而,在生源这一项上,上海生源的学生无论在学校适应性(t=-2.29,p<0.05)还是在主观幸福感(t=-1.98,p=0.05)的得分上都要低于非上海生源的学生,且达到显著水平。通过后期与多位学生的交流,也证实了这一结果。并提出,首先,从学生整体素质上来说。进入上海高校学习的外省市学生,虽然没有考上本科或重点大学,但也都是外省市学校中各方面表现不错的学生,而上海生源的学生情况则有所不同。对于上海生源的学生进入本科或重点大学的门槛要低于外省市学生。此外,对于非上海生源的学生,进入上海就学这件事本身就能带给他们更多的成就感,同时伴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显得更为满意和幸福。
此外,在家庭月收入这一比较项上,虽然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对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和主观幸福感没有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影响。然而,从平均数上来看,家庭月收入8000 以上学生(M 学校适应性=214.26,M主观幸福感=155.50)在两个项目上的得分都要高于8000以下的学生。而家庭月收入3000 以下的学生(M 学校适应性=204.62,M 主观幸福感=149.96)与家庭收入3000-8000的学生(M学校适应性=205.29,M主观幸福感=148.30)的得分则基本没有差别。这说明了家庭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和主观幸福感有影响。
2.高职高专生学校适应性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结果讨论
从相关性结果可以看到,学生的学校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对各因子的相关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学校适应性和主观幸福感的各个因子之间几乎两两都达到极其显著的相关。可以说,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生活幸福感的高低。此外,从以往的研究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学生的学校适应良好与否,对学生的学校生活的很多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果学生的学校适应不良,将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及身心症状。遗忘研究证明学校适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均产生影响。因此,提高学生适应性可以成为提高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将有利于营造一个更为和谐、幸福和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1)高职高专生学校适应性和主观幸福感在年级、性别、学科、就学区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生源类型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家庭月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影响;(2)高职高专生学校适应性和主观幸福感在各个因子上都存在显著的相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辉, 朱丽芬, 李梅. 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综述[J].云南师范学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8(2): 125-127.
[2]卢谢峰.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D].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3.
[3]吉楠.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及应用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4]陶沙. 大学新生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变化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 16(1): 1-5.
[5]辛自强, 陈诗芳, 俞国良. 小学学习不良儿童家庭功能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9(1):22-26.
[6]王爱平, 许燕, 陈浪, 赵博. 学校行为适应、个人应对策略和心理控制能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 15(5): 385-389.
[7]于静华.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 .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 26 (5): 97-99.
[8]余鹏, 宿淑华, 李丽.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 (1): 42-44.
[9]佟月华.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 2004, 25 (4): 396-397.
(作者单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