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状况的调查分析

李松艳 LI Song-yan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承德 067000)

(Hebei Tourism Vocational College,Chengde 067000,China)

摘要: 自我概念是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个体的生涯发展就是不断调整自我概念,以适应相应的社会环境,达到实现职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尤其在青少年时期,心智尚不成熟,但又面临着生涯抉择,因而急需有效的生涯指导,以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认知,确定适当的发展目标并努力实践,同时,能够根据环境变化适时做出自我选择和决定,从而完整地实现生涯发展规划。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核心内容就是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Abstract: Self-concep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ersonality structure, and individual career development is to constantly adjust self-concept to adapt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achieve professional self-perfection and self-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adolescence, when one’s mind is not mature, but he has to face a career choice, and the effective career guidance is an urgent need. Therefore, one can have a clear self-concept,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development goal and put it into practice. He can also make a choice timely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the environment to fully realize the career development planning. Therefore, as the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mploymen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ork, the core content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counseling is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a positive self-concept.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高职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职业生涯辅导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positive self concept;career counseling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293-03

0 引言

从心理学来讲,自我概念是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众多的相关研究,能够看到自我概念与职业生涯发展具有正相关关系,自我概念越强者,职业生涯发展程度越高,自我概念是人们职业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核心内容就是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自我概念。笔者通过多年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的实践,得出如何培养高职大学生的积极自我概念和自我概念理论在生涯辅导中的有效运用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借鉴众多学者相关研究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之上,对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三个年级不同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自我概念状况的调研,以期通过对研究数据的分析,得出提升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实效性的理论基础和应用价值。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是在充分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实际状况的基础上,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生源结构、不同年级等方面的差异性,调查的方法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法,在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分别选取了文史类和理工类学生相对集中的四个系,从三个年级各抽取一个班的学生,组成本研究的被试样本。文史类学生相对集中的系有旅行社管理系和商务管理系,理工类学生相对集中的系有信息技术系和园艺系。共发出调查问卷565份,回收有效问卷515份。具体情况见表1。

2 研究工具

研究对象是针对高职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状况的测量,主要是采用陈支那(2005)修订的《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大学生版)进行的。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简称TSCS)是当前国外测量自我概念发展状况最常用的量表之一。1978年,我国台湾学者林邦杰对该量表进行了本土化的修订,并形成《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中国台湾版)。修订后的量表从两个维度来概括,包括70个项目。本研究采用Liket五级计分法,前两个维度各因子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概念越积极,而自我批评得分越高则说明自我概念越消极。研究结果证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 研究数据及分析

3.1 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概念整体发展水平分析

由表1所示可见,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概念每题均值为3.86,说明高职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总体水平偏低。其中,各因子从内容维度上看,由高到底其平均分依次为:道德自我、家庭自我、心理自我、生理自我、社会自我;从结构维度上看,其平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自我行动、自我满意、自我批评。但通过对自我批评得分与自我总水平得分相比较,可以看出当前高职大学生自我概念还是比较积极的。

3.2 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分析

表2所示,表明性别在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概念发展总体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具体是:男女生在生理自我上差异有显著性,男生比女生高;在道德自我、家庭自我和自我批评上有显著性差异,女生比男生高;而男女生在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满意和自我行动等因子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3.3 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概念的年级差异分析

由表3所示,从不同年级的角度分析,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总水平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但在内容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结构维度上,自我行动存在显著性差异,自我满意不存在年级差异,但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自我概念一年级时偏低,二年级时开始上升,三年级时又有下降的趋势,其中大三的自我概念水平最低。

3.4 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概念的专业差异分析

表4所示,专业不同的高职学生,在社会自我方面存在着极其显著性差异,在家庭自我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而在自我概念的其他各因子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理工类专业集中的大学生在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行动等因子方面要高于文史类专业集中的大学生;而文史类专业集中的大学生在道德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自我满意和自我总分等这些因子上要明显高于理工类专业集中的大学生。从具体专业情况看,这种结果也符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基本符合目前高职大学生自我概念的整体状况。

3.5 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概念的城乡差异分析

表5可示,从城乡角度分析,高职学生的自我概念无论从总体水平还是各因子方面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在道德自我、家庭自我、心理自我、自我行动和自我批评方面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且农村学生明显高于城市学生;而城乡大学生在社会自我和自我满意两个因子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城市学生的自我概念明显比农村学生的高。

3.6 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概念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的差异分析

表6可示,大学生是否曾担任学生干部,使大学生自我概念存在着极其显著性差异。有无学生干部经历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水平明显高,且是否具有这种经历的学生无论是在心理自我还是在家庭自我和社会自我方面均存在着显著差异。

3.7 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概念在是否具有社会实践经验上的差异分析

表7可示,有无兼职经验的大学生在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和自我总分上存在着极其显著性差异。

表8可示,兼职经验较少和兼职经验丰富的学生在社会自我和自我总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没有兼职经验与兼职经验较少的学生在心理自我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养成与发展受获得社会实践经验的多少影响较大。

4 结束语

从高职大学生自我概念总体状况和各分项分析来看,高职大学生自我概念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基本上都具有积极的自我概念。但在自我概念的各具体维度则呈现出不同的状况:从内容维度来看,道德自我和家庭自我的分值高于自我总平均水平,而心理自我、自我行动和自我满意的分值一般,至于生理自我和社会自我分数则表现为偏低,尤其是社会自我水平较低;从结构维度来看,自我满意水平偏低,自我行动水平一般;从综合状况来看,自我批评与自我总分相差较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汪大正.第六届科博会首届中国教育峰会中国大学生就业高峰论坛[R].北京,2003.

[2]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16.

[3]金盛华.自我概念及其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30.

[4]张聚华.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其职业成熟度的相关研究[J].西南大学,2008.

[5]黄俊霞.中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与教育引导[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10.

[6]Rosenberg.M.(1986).Self-concept from middle Childhood through adolescence.In J.Suls and A.G.Greenwald(Eds)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self:182-205.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