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

王自坤

(曲靖师范学院管理工程学院,云南曲靖655011)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状况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和能力素质结构,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如何构建具有当地特色并能够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课程体系,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其课程设置的优化对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现状;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029—02

收稿日期:2014—04—27

作者简介:王自坤(1980— ),男,云南曲靖人。曲靖师范学院管理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学。

据调查,我国有将近九成的大学毕业生都出自地方本科院校,由此可见,地方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责任。同时,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是依托于地方,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但近年来,一些本科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与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脱节,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

一、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现状

(一)对课程目标的定位不准确

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的核心,对其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地方本科院校在确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趋势。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多数选择在当地就业,就这一点而言,地方本科院校在确定课程目标时要考虑到地域的特色、高校的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需求等,要依据课程目标有针对性地优化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结构。据调查,地方本科院校5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的工作是专业不对口的,这主要是地方本科院校在课程目标确定方面存在很大问题造成的。

(二)课程体系与社会发展脱节

一方面,课程的内容较为陈旧,更新换代的速度较慢,很难跟上社会、时代、科技、文化等发展的步伐。很多地方本科院校还在使用20世纪70、80年代的教材,不能很好地将经典教材的精华与现代知识融合起来,导致学生的知识内容和结构陈旧,对当前学科前沿的动态和成果不了解;[1]另一方面,课程体系结构也有待调整。当今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市场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结构依旧沿袭传统的体系,没有针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思想品质等方面开设相应的课程,造成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缺乏核心竞争力,且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三)课程结构较为单一

当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是依据社会对职业或岗位的需求进行专业设置的,而教学计划的制订依旧是沿用传统的二级或者三级学科进行的,这样容易导致高校过于重视知识的系统化,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就只注重对知识的累积,而不重视自身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导致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犹如工厂批量生产的产品,缺乏自身的特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结构较为单一,不具有自身特色,如开设的学科课程较多,综合课程和交叉学科的课程相对较少;理论课程较多,实践课程较少等。鉴于此,地方本科院校应多开设能够体现当地特色的综合课程。

(四)课程教学方法落后

现阶段,一些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落后,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容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厌烦的心理,不利于学生接受和消化知识;第二,地方本科院校开设的理论课程较多,实践课程相对较少,即使有实践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完全沿用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在课堂上进行实践,实践课程也只是一个形式而已;第三,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在就业之后依靠大学时期积累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行,而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

二、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设置优化对策研究

(一)注重对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

第一,提高教师选拔的要求和门槛,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为深入的理论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相应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自身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第二,注重对本校教师的培训,多为教师提供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注重对教师自身知识的更新,更要注重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鼓励和支持教师运用现代化媒体、技术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对教学手段先进的教师予以一定的奖励;[2]第三,地方本科院校要注重对学科高级人才的引进,可以引进本学科中有威望的教授或者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让他们在高校中挂职,定期开设讲座,加强学生对学科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的了解和认知。

(二)依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课程

第一,地方本科院校应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专业类课程进行调整,不仅要考虑到专业知识的结构要合理,更要考虑专业知识的使用价值,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多开设一些实用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科,去掉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学科;第二,应以社会的需求为依据,对专业进行细分,设置具体课程,并且要随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相适应,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现阶段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数量;第三,地方本科院校要依据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以及当地的经济文化特色,增开特色课程,以满足当地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第四,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发展和创业支持,地方本科院校要响应国家的号召,开设与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相关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三)课程设置要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

当前,社会科技、文化、生产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要符合综合性的趋势,简单地讲,就是要将高等教育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专业教育也要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性。[3]第一,注重专业设置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要加强基础教育和非专业教育,依据当地社会的需求以及高校自身的特点开设综合性、交叉性强的专业;第二,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地方本科院校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要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多开设一些综合性、应用性强的学科,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切实应用到实践中;第三,地方本科院校要安排不同学科的教师负责综合课程的教学工作,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本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四)重视实践课程的设置和教学

第一,地方本科院校可以以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切入口,开设与之相关的实践课程,选择实践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引导和指导,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意识;第二,地方本科院校要加强与当地企业或单位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实践和实习机会,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第三,地方本科院校要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融入到校园文化的构建中,鼓励和支持学生组织并参与校内的创业、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营造良好的氛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周述波.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的改革与思考[J].琼州学院学报,2013(20).

[2]李茂科.谈新增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其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7(18).

[3]吕艳梅.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调整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11).

[4]宋长军.构建符合客观规律的少数民族信息技术教育体系[J].昌吉学院学报,2005(2).

[5]李武.构建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应用体系[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1).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