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鸽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莫言的长篇小说《十三步》承载了太多的东西——教育、婚姻、人性,莫言的魔幻现实手法又让这部小说更加复杂难懂,而运用修辞学来解读就会清晰很多。本文从修辞主体关系、宏观修辞、微观修辞等方面解读这部小说,以期更加清晰地明确作者意图,解读文本。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莫言;《十三步 》;修辞学;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127—02
收稿日期:2014—04—20
作者简介:刘鸽(1994—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新闻学。
《十三步》是莫言运用荒诞派艺术手法描写知识分子境遇和现实社会生活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中学物理教师方富贵累倒在讲台后,被误认为死了过去,抬进了殡仪馆。他伺机从殡仪馆逃了出来,妻子屠小英拒绝他再进家门。殡仪馆美容师把死而复活的方富贵整容成自己的丈夫张赤球,让他代替自己的丈夫登讲台给学生上课,而让张赤球去做生意赚钱。真正的张赤球在外接二连三地遇到困难,像一个孤魂野鬼变得无家可归——现实生活中原有的秩序已不复存在,每个人物都在荒诞的境遇中失去了本性。
作者在开篇引用马克思《资本论》中第一卷的序言:“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死人捉住活人!”莫言以方富贵离奇的“死”开篇,最后以麻雀单脚跳十三步的寓言收尾暗示着灾难并未结束,活着的人会继续受到良心的谴责,承受社会的压力,立意深远,发人深思 。
整个故事以方富贵的“死”引发,以他出来后的生活推动情节发展,动物园驯兽师的死是一个死亡的开端,莫言把几个主人公的结局在最后集中交代,极具冲击力。几个主人公因为不能忍受良心的谴责、社会的非议、亲人的疏远,有的疯了,有的自杀了——懦弱的屠小英承受不住改嫁给纪检书记的非议而自杀;软弱、自卑、倒霉的张赤球自杀未遂,将自己贡献到了动物园当展品;方富贵因为不能忍受非议、替代张赤球生活、孩子不认自己而自杀;张王两家的孩子因为父亲的离开而放纵自己;李玉婵的母亲蜡美人是唯一一个不是以悲剧收尾的人,她从病榻中站了起来,小说没有交代女一号李玉婵的结局。《十三步》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都是不符合世俗道德标准的,自私、贪婪、虚伪和欺骗充斥着小说中的那个社会。无辜的人死去,整个悲剧的罪魁却活了下来,更是对那个社会的讽刺。
一、修辞主体关系
小说修辞的主体关系包括作者与隐含作者的关系、作者与人物的关系、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在《十三步》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叙事者,他是一个在动物园的笼子中吃粉笔的“人”。初读《十三步》,可能会弄不清他究竟是一个虚构的人,还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再读时会感觉他是张赤球。小说中对他的描写是:“你是人还是兽?是人为什么在笼子里?是兽为什么说人话?”[1]他又自称是物理教师的亲密战友,但又说“王八蛋才是第八中学的物理老师”。单从这句看,她可能是张赤球的妻子李玉婵,但张赤球出门买烟的故事她并不知道,所以,关于他经商的描写不应出自她的口,所以,她不会是这个叙述者。而且她没有疯狂到把自己关进笼子的理由(虽然小说中混乱的世界是她一手造成的,但她从未有一丝愧疚之情)。从叙述者对粉笔喜爱的程度来看,他应该是物理老师。第八中学喜爱教学的只有张赤球和方富贵,方富贵已经自杀,所以,不可能是叙述者。张赤球本来也要自杀,但在上吊的刹那看见了单腿跳了十三步的麻雀。这暗示着灾难的降临,可能也预示着张赤球精神崩溃——进了动物园,为人们讲述他的故事。
若单从文艺理论角度分析修辞主体关系,小说中奇怪的叙述者完全有可能是一个不存在的人,他混乱的身份是为了与整部小说的荒诞基调相吻合,并且不断让读者带着疑惑去思考,不断融入小说中。
二、宏观修辞
(一)视点控制
小说修辞是小说家为了控制读者的反应,“说服”读者接受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价值观,并最终形成作者与读者间心照神交的契合性交流关系而选择和运用相应方法、技巧和策略的活动。[2]
莫言在文学界被定位为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他在作品的视点控制上也可以印证这一点。《十三步》分为十三章,每章若干小节,每个小节之间跳跃性极强。频繁的视点切换让读者的思维处于一种紧张而混乱的状态,难以理清事情发展的先后和小说的脉络。这样的创作特点是为了在叙事中不断引起读者的思考。
(二)距离控制
莫言在《十三步》中的议论始终是以观看动物园中叙述者的游客角度发出的,如第一部第一节开篇:“当然啦,马克思也不是上帝!”“不批判马克思我们都要饿死!”作者在叙述者讲解的过程中又将自己融入到小说中,用这种手法推动小说进程,并在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表达政治观点时,莫言选择了戏说的风格,如“第一题:填空(每空一分,填错一空扣二分)——‘四人帮’是由、、、四人组成的反党集团。正确答案: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双胞胎的答案:校长、书记、教导主任、赵大嘴(食堂的炊事员)。第二题:判断题(每小题三分,错一题扣六分)——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本质一样吗?为什么?正确答案要点:不一样。因为社会主义是公有制经济占主要成分,人民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双胞胎的答案:一样。都是为了赚钱。”虽然是在叙事,但又在轻描淡写中流露出了对某些政治现象的讽刺。
在关于教育的问题上,莫言用他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对应试教育的讽刺。例如:“校长在说这所小学的办学宗旨之一是:绝不片面追求升学率,绝不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变成畸形的书呆子。”然而,在张赤球的追悼会上,校长又说:“同学们,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不放松一秒时间,努力背书做习题,钻研考试技巧,用最优异的高考成绩安慰张赤球老师的魂灵……”前后矛盾的说法表现了校长的虚伪,揭露了应试教育的实质。
三、微观修辞
(一)比喻
莫言在《十三步》中用了很多新奇的比喻,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如“价格如一匹发了疯的野马,或者,如一支插入沸水里的温度计”,突出了价格飞涨的迅速与猛烈,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了说话人的感情色彩;还有,“薄如苍蝇翅膀的透明的乳胶手套”、“物理老师扑向河水,好像一匹从沙漠深处走出来的骆驼一样对水渴望”、“麻雀头上的羽毛都撞破了,好像秃顶的小老头”等比喻画面感极强,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使小说富有情趣。
(二)象征
在《十三步》中,莫言经常使用粉笔和麻雀这两个意象。粉笔在小说中既表现了叙述者对教育事业的痴迷,也是一种话语权的象征。教师以粉笔为媒介传授知识,而叙述者讲的故事却背离了人们所掌握的常识,两相对比,小说的荒诞色彩愈发明显,曾经以粉笔为业的人讲起了离经叛道的故事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讽刺。
麻雀在小说中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方老师在讲台上昏倒时,“一大群麻雀奋力撞破玻璃,钻到教室里来”;第二次是屠小英在不经意中讲的一个关于麻雀的预言;第三次是张赤球准备上吊时,看见了单腿跳了十三步的麻雀。当读者在结尾再次看见麻雀跳十三步这个奇怪的预言时,骤然间理解了莫言创造这样一个意象的意义:麻雀每走一步预示一个好运的降临,但如果它走了十三步,所有的好运都会变成它们的反面,降临到你头上。整个故事的悲剧就像这十三步一样,一步步由好变坏,逐渐演变成两个家庭和整个社会的悲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莫言.十三步[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
[2]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美)韦恩·布斯.小说修辞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王西强.极致化的人称视角转换构建的叙事迷宫——论莫言小说《十三步》的叙事视角试验[J].艺术与文学评论,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