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以“追问法”构造论证层次

朱学东

一、 《新课标》 相关要求和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新版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对议论文写作教学表述为 “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在 “思考 · 领悟” 部分对写作目标表述是 “养成对语言、 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 质疑探究的习惯, 发展思维品质, 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这些表述本质是论证的要求。又因高考选议论文多, 所以高中作文教学议论文的篇幅很大。

论证是议论文训练的难点, 但现行教材对论证的写作指导却过于粗简。语文必修3 (人教版2007年第2版) 在 “学习论证” 关于 “写法借鉴” 部分只安排2个例子说明 “例证法、 喻证法、 引证法” 等具体方法, 这样编排的分量明显不足。

二、 “追问法” 产生的背景

优秀议论文不仅立意准确, 论证更须理性分析。理性分析对获取高分极其重要。高考作文阅卷经验表明, 除立意因素, 多数学生失分于理性分析不足。理性分析不足主要表现为两方面。首先, 分论点少或不明显; 其次, 分论点之间在逻辑上排列梯度较浅。前者导致核心论据不充分, 后者导致论证分析始终在一个平面上滑行。

理性分析的核心要求之一是论证首先要有层次。层次主要由若干区分度鲜明的分论点按一定逻辑深度排列构成。要提高理性分析能力, 先要设法有效构造论证层次。

三、 “追问法” 的概念及运用

教材安排论证内容偏少, 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增加论证的教学篇幅。论证的终极目标是提高理性分析能力, 必须探索有效方法构造论证层次。结合多年教学经验, 笔者总结出 “追问法” 来构造论证层次。

一篇议论文相对完整的论证过程通常包含若干个层次, 每个层次无论是一个或几个文段, 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句。这个中心句就是分论点 (相对于中心论点而言是全文的核心论据, 以道理论据形式出现, 它们能有力支撑起中心论点) 。

所谓 “追问法” , 以提出问题为突破口进行思考, 即围绕材料及立意环环相扣地不断追问 “为什么” 或 “怎么样” , 从系列回答中提取并按一定梯度排列出若干个分论点来构造出论证层次。这些分论点以道理论据形式出现, 是全文论证的基本框架, 又为每个分论点后的层内展开具体论证创造条件。

在此, 以2014年北京高考卷作文为例说明 “追问法” 的运用。

材料: 北京过去有许多 “老规矩” ,……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 点点滴滴, 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 这些 “老规矩” 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 有网友陆续把一些 “老规矩” 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 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 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 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要求: 请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 ; 不少于700字。

用 “追问法” 进行如下设问: 1.这些老规矩有什么特点?2.为什么老规矩被淡忘?3.被淡忘说明什么?4.老规矩该被淡忘吗?5.是不是所有老规矩都不该被淡忘?6.淡忘老规矩对社会有什么影响?7.老规矩对当今社会有什么意义?8.重提老规矩为何引发热议?9.今天该如何对待老规矩?10.如何在 “新” 与 “旧” 之间找到契合点?

整合部分回答: “老规矩” 指传统日常言行习惯, 是传统文化一部分, 老规矩中也有许多精华, 新时代对待老规矩应采取 “推陈出新” 态度, 延伸到对待传统文化应有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的态度。

提取出三个分论点以构造论证层次框架: 老规矩是对人们日常言行的一种规范约束, 老规矩中很多好东西对个人成长有重要影响 (分论点1) , 老规矩中的好东西利于提升国民文明素养 (分论点2) , 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分论点3) 。

四、 “追问法” 的实践效果

论证的效果有赖于理性分析。依靠 “追问法” 相对容易提取分论点, 按一定逻辑深度排列, 不同分论点之间形成层层递进效果, 避免论证的平面化缺点。

教学实践证明, “追问法” 易学、 实用, 是强化理性分析的有力方法之一。其效果依次表现为三方面。首先, 宏观上能有力构造出论证层次的基本框架; 其次,便于展开一个分论点后层内的具体论证; 最后, 有助于确保前后有逻辑联系。

又以2014年福建卷作文为例, 可运用 “追问法” 构造论证层次。

材料: “提到空谷, 有人想到的是悬崖, 有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 ”

用 “追问法” 可以整合出如下论证层次:

有些人会想到悬崖峭壁, 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 (引述材料) 。

复杂的现实社会生活中, 人容易习惯性为事物贴标签 (分论点1) ; 人随意对外界事物贴标签未必正确(分论点2) ; 人需要保持理性的目光 (分论点3) 。

“追问法” 有利于展开一个分论点后层内的具体论证。以分论点3 “人需要保持理性的目光” 为例, 参照“追问法” 进行构思。首先, 至少可得两条具体而有力的微观道理论据 “认清自身视野的局限, 承认真理的无法触及; 保持独立的思考, 对信息加以甄别” 。为什么要认清自身视野的局限, 承认真理的无法触及?按康德的理论, 现象在认识之内, 而本体在认识之外。本体是复杂的, 是无法抵达的。所以客观事物更非一个简单的标签就可以囊括 (展开) 。其次, 这些微观道理论据又极大利于作者随后联想、 列举相关典型事例。

如果一个分论点后的论证文段内有道理论据, 又有相应事例论据。全篇围绕中心论点, 几个分论点各自段按一定顺序排列开来, 形成抽丝剥茧式的层层论证, 既有效完成整体论证, 又大大强化论证的理性色彩。

“追问法” 还能用于全文立意。材料作文先要准确提炼出中心论点。若立意出现偏离, 论证再好也无效。运用 “追问法” 就几乎不存在这个问题, 只要是针对材料所提问的具体问题一般不会偏离材料内涵, 何况第一个问题若提得不大好, 还可以有第二第三个问题进行矫正, 要想离题也不太容易。

当然, 运用此法立意要保证所提问题不偏离材料,应注意两个问题。其一, 不能无中生有。还以2014年福建卷作文为例, 若追问成 “面对空谷, 有人想到悬崖峭壁, 有人想到栈道桥梁, 那为什么不想到飞鸟直接飞下去呢” , 这就是无中生有。其二, 不能偏激。如2014湖南卷的 “最美乡干部” “心在哪, 风景就在哪” 。若追问成 “为何不提拔这个干部” 就跑题了。

强化理性分析从而达到提升论证有效性的方法多种。 “追问法” 的两个立足是 “为什么” 和 “怎么办” 。前者偏重于追溯原因来分析问题, 后者强调联系现实以解决问题。在具体运用中二者可以有所侧重。

作者单位: 福建建宁县第一中学。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