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职业教育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变革直至今天,已完全融人日本独特的教育体系之中。整体未看,是由以职业高中为主的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和短期大学等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组成,这是日本职业教育的重点。具体来看,日本的职业教育非常发达,包括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专门学校及企业内的职业训练等不同层次,其为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日本在1947年确立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两项根本大法,规定了“义务教育”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即小学6年,初中3年。随之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的“六三三四”学制也初见雏形。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的无论哪一阶段,学生均可经过职业教育的专门培训实现无障碍就业。日本高中毕业生去向调查显示,近年来,36. 3%考人大学继续深造,18. 9%的去向是考入专门学校掌握一技之长,8%的去向是考入短期大学,36. 8%则直接就业迎接社会给的挑战,其余少数人成为无业人员。1.2 日本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1.2.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
全面探索开展国际化合作。一方面,与国外有关机构、多所院校开展职业教育合作,力争将他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日本职业教育体系中推广应用。日本职业教育体系相对完善,在日本的整个教育体系之中,职业教育与普遁教育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贯通。日本视职业教育为一种类型而非一个层次,是与普通教育平行的、独立的体系,日本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创新型的技能大师、工匠。另一方面,强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实施教学国际化。有些国家的企业开展的职业教育强于学校开展的职业教育,它们尤为注重从业人员新技术新技能的培训。
此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日本即为其中之一。日本支持职业教育办学主体进行国际合作,鼓励留学生的派遣与招徕,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专业设置紧盯世界高科技发展前沿。1.2.2职业教育人才评价机制标准化
一般而言,普通教育属于最基础的教育,它的覆盖面广,职业教育属于较专业性教育,它的覆盖面窄。在日本,职业教育有其独立的标准化的评价机制,可供用人单位参考,且这种评价机制是日本实施人才开发管理的重要途径,日本的职业教育在人才的评价机制标准化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与日本的产业、服务标准化进程步调一致。
之所以强调健全标准化的职业教育人才评价机制具有现实的重要性、紧迫性,是因为它是创新驱动日本的人才培养战略的一部分。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重视人才培养,日本的文部科学省为接受职业教育的毕业生颁发专门士称号,日本运用职业资格考试和技能鉴定制度驱使职业教育为国民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政府的相关机构对鉴定程序有明文规定,对各类考题、考务和具体时间有严格要求,最终由地方依照地方具体实际来实施。1.2.3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
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是指日本的职业教育已实现包括政府机构、学校、企业、个人在内的多元化办学。分属于不同办学主体的职业教育机构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日本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中,后者即企业与个人是其办学主体。
自20世纪70年代起,企业和市场在日本职业教育体系中开始扮演着主要角色。办学的主要动力来自市场需求与企业需要,办学主体逐渐以企业为核心。日本在其制定的《职业训练法》中明文规定,企业主在为其雇员提供职业训练方面承担主要责任,公共当局的主要任务是对雇主所开展的职业训练活动进行鼓励和帮助。自《职业训练法》被更名为《人力资源开发促进法》以后,政府将实施职业教育的权利下放给企业,后期给予扶持,扶持的手段亦有所创新,即力企业提供信息、资金等帮助。在日本,办学主体在达到政府规定标准的前提下即可创办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政府则在政策上加以支持,资金上加以资助。
这一灵活化的职业教育办学主体使得日本的职业教育广泛化、普及化,能够为不同人群学习相关领域知识、掌握各种职业技能、更新现有知识结构、开展职业技能再训练提供更多平台,最大限度地保障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与储备数量。1.2.4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
从教师培养制度看,日本在1949年以前由师范院校培养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1949年以后打破了这一规定,开始实行由以国立大学为主,同时允许一般大学共同参与教师队伍的建设。日本对从事职业教育的人员的最低门槛是必须具备国立工业大学或综合大学工业学院的本科毕业生水平,而有些专业的任职资格是必须具备硕士学位,未来即将从事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所修学分也比普通专业毕业生多。另外,日本还设立有职业能力开发大学,它主要包括技术师范类院校或技术教育类院校,在培养职业训练指导员、职业指导员过程中起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教师培养课程设置看,主要开设有长期和短期两大课程类型,长期课程为4年制,短期课程为6个月。长期课程的对象为高中毕韭生,短期课程的对象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相关技能和相关实践经验储备,同时必须通过日本国内二级技能考试,同时具备三年以上实践工作经验或者有同等技能水平。短期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在学习教学法过程中获得相对应的教学能力,对将来要从事职业训练指导员的课程设置则分为教学和训练两类,与教学相关的课程主要包括基础学科、人文科学、社会学、自然科学,与训练相关的课程主要包括教学法、教育心理学、生活指导法、职业指导、实际业务实习。 从教师任职资格要求看,日本职业教育教师在任职前要经过理论课讲授与实际操作技能检验,要求高,最终所修学分比一般普通专业多,并且要求在校学习期间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并修满教育学科的学分。在日本,每年举行一次教师资格考试,有初试和复试组成。初试一般包括笔试、性格检测或适应性测试与面试,复试一般包括笔试、书写、写作与实际技能测试。笔试,主要检测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书写,主要检测书写规范和书写能力;写作,主要检测写作能力;实际技能测试,主要检测实际操作技能。
总之,日本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在不断提高。首先,为了吸引更多人才从事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师队伍整体业务水平昀提高,日本政府首先是给予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优厚的待遇,工资比担任其他课的同级教师高出百分之十,在课时上也相应有所减少,实现了“两手抓,两手都不误”。其次是非常注重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政府通过不同方式吸引人才到职业学校任教,提高了职业教育质量,高素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为日本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职业人才,两者形成了良性循化。1.2.5产学官合作模式完善化
日本的职业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同时,产业界向职业教育机构投资,学校与企业在人员上进行交流,企业委托大学搞科研项目等,通过产学官合作模式进行人才培养。这种完善的产学官合作模式能够统筹政府、学校与企业的相关资源,并对其进行整合,将受教育者在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在企业的实验实训操作结合起来,是日本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
日本的产学官合作模式的实施路径主要有以下五种。第一,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研究、委托培养,实现产学合作。第二,通过在校生在企业实习和学校教育计划的共同开发,实现产学合作。第三,通过企业购买相关技术成果或通过技术转移机构向企业转移,实现产学合作。第四,通过技术指导等咨询工作,实现产学合作。第五,通过在校生的创业活动,实现产学合作。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国内进入产业结构转移阶段。日本国内从大兴制造业转变为研发行业兴盛,企业的发展与创新主要受人才的制约,企业除了加强内部的研发能力,还转而寻求与学校合作,大量利用外部资源,日本的职业教育也随之兴盛,其紧贴产业需求这一特点日趋显著。随着创新活动多样化、技术转化周期缩短化等优势凸显,产学官合作模式使日本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理论联系实际,极大提高着生产效率,所以产学官合作模式是日本政府与行业协会合作办学的最好概括。对于那些意欲参加职业教育但又苦恼于自身积累不充裕的中小企业,政府常常从中小企业的属性和其他行业的需求出发,以行业协会同政府合作办学的模式,满足这些中小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强烈愿望。最初采取政府、行业协会双方出资、双方共同参与管理,待具备一定规模并取得一定效益后,政府逐步退出,让其按照市场规律运作与发展。1.2.6职业教育管理制度法制化
从1868年起,日本就已经开始运用法律手段对职业教育进行管理和引导,经过实践检验,日本职业教育体系法制化进程不断推进。
1872年,明治政府正式颁布的《学制》将有关职业教育的内容第一次写入教育法令当中。11年后,《农业学校通则》又一次将职业教育写入日本职业教育史上最早的正式专门法规之中。1899年《实业学校法令》的颁布,是日本职业教育发展进程的里程碑,标志着日本职业教育体系的正式确立。
战后经济恢复阶段,日本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立法。比如《技能者培训规程》、《职业安定法》,、《产业教育振兴法》、《职业教育法》、《失业紧急对策法》、《部分修改职业教育法的法律》等等都与职业教育相关。在战后,日本能够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与其重视教育立法这一具体作法密不可分。职业教育管理制度法制化,为职业教育的平稳有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2 日本职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2.1纵向贯通,打破壁垒
在我国,职韭教育主要分为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种基本形式。其中,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中、高三大层次,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力,主要培养低层次技能型人才。目前,各领域对人才的层次需求更趋高端化,以专业技术型人才、智能型人才为主的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加大,而这类人才主要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这对中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培养高级技术人才,需要将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向高端延伸。第一,做精中职教育,主要培养中级工、高级工等技能人才。第二,做优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级技师。第三,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高校转型,主要培养应用技术类型人才。第四,建立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通过以上举措,使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实现纵向贯通,打破制约职业院校学生成长的壁垒,使其成长成才的路途畅通无阻,最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2.2横向畅通,重视实践
现代职业教育属于跨界教育,具有跨界属性。同时,现代职业教育是实践教育,具有实践属性。因此,课堂教学重视实践,评价考核突出实践,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都要以实践这一理念为核心,改变在纸上谈兵的状况,改善职业教育的实践环境条件。
一方面.推进校地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倡导职业院校与职业院校之间、职业院校与地方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整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积极倡导职业院校与高等院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强化科研和教学之间的联系,促进专业优化和教学改革。另一方面,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就是要破解校企合作中的一系列问题。
实践教学在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将书本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有助于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等创新型人才。2.3外部联通,无缝对接
以提高就业率为最终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急需建立学习、就业创业、再回炉的培训通道,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有机糅合在一起,外部联通,实现职业教育与培训无缝对接。
推进职业教育体系与技工培训体系的有机衔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与学历证书的考取双证融通。这就要求以职业资格标准严格要求职业教育内容,将职业标准深植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之中,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联系。更加注重工学结合,加大实习实训环节的课时量,制定符合产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目的是使阶段性的职业教育与长欠性的终身学习相互对接,开拓更多的继续学习渠道,为产业和技能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2.4对接产业,转型升级
当今,中国制造业已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新型制造业转变。传统的制造业需要的是单一技能型传统型技工,而新型的制造业需要的是高级复合型现代型技工,因此,这种转变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形势下的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一技能型传统型技工,而是技艺精湛、基本功扎实、具有绿色意识、精通信息网络的复合型现代型技工。职业教育不能停滞不前,为了提高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匹配度,专业结构亟待调整,专业设置亟待完善,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适应实体经济的需求,挖掘优势,错位发展,开设绿色专业,渗透绿色理念,以实现依据岗位需求定制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市场需求调整结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要培养工匠,融人工匠精神,因而,必须对工匠精神有一个系统的把握和理解。工匠长期受到工业文明熏陶,这类专门人才是在整个专门专业活动中习得技能的人才,工匠精神这一整体的概念和确切的内涵,要从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来把握。
综上所述,在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浪潮下,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学习表象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日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构建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发展,处理好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关系,学习和借鉴日本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着眼于新世纪的职业教育建设,倡导前瞻思考,加强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发展研究,为21世纪的职业教育工作理清思路,制定符合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毋庸置疑,日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借鉴作用在我国将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日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给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发展带来的启示,无论其中倡导和罢黜的是什么,总会从中得到一些借鉴、达成一定共识。日本职业教育体系可引导我们进行具体的理论与实践创新,进入高层次的应用领域,它传达给我们的不仅是积极向上的发展力量,而且在学术层面与实际应用层面认识日本倡导的是职业教育政策的完善、职业教育走出去即国际化战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扩大投融资渠道,在各职业院校的具体努力下,在金融、基础设施、文化等多方面的互通合作下,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搭建对话合作平台。从而在集聚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发挥职业教育优势、促进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发展中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更多的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直接现实。从日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历程和中日两国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认知角度对日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对我国的启示研究,旨在借鉴日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功经验,引发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深层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