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 ——基于双学位本科《西方经济学》调查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服务面临供需不能对接的问题。教育需求多样化发展与教育供给模式单一的矛盾要求高等教育进行供给侧改革。在《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双学位本科这一特定群体,从报读动机、学习效果和课程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问卷调查与分析,发现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模式欠缺特色、教学内容面对生源的庞杂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提出对这一群体的教学应该满足社会、教育部门、学生三方面需求,使其成为复合型、交叉型和应用型人才,进一步指出教学模式要以启发学生设计案例为主、教学内容要主次分明,定量分析适度、教学手段要先进等供给侧改革思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西方经济学》;双学位本科;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作者:黄林秀,邹冬寒(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市,400715)

目前,中国的中高端教育产品存在严重的供给与需求脱节现象,一方面具有国际品牌效应的高端教育供给不足(如北大、清华等),市场机制作用受限,导致外溢严重。2014年中国留学生境外消费接近2000亿元。另一方面,中国长期以来全日制学制、学术型教育占主流地位。教育模式的单一让众多教育需求群体难以得到满足[1]。随着城市化发展,数以亿计的进城务工人员迫切需要职业教育,但因无法适应脱产走读、统一授课的方式而不得不放弃。

本文选择双学位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某高校双学位本科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效果和课程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一层面供给侧[2]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供需对接的基本思路。

一、双学位的发展背景、发展历程

(一)双学位的发展背景

所谓双学位是指高等学校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课程、取得该专业所属学科学位的同时,跨学科门类攻读另外一个专业的课程并取得另一学位[3]。依据层次可分为双学士、双硕士和双博士。双学士作为一种新的学位制度出现在我国已近三十年,截至目前,国内双学位制度通过多种办学模式已经推广到硕士与博士学位的层次。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到来,各学科间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4],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新的变化,迫切需要能胜任多种职业、适应性强、自我调节能力强的新型从业者。在美欧各国,mba的学生希望多学技术课程,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则希望获得管理方面的经验[5]。基于这种交叉的需求,世界各国高等学校双学位教育应运而生,且正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二)双学位的发展历程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单一的学位已经不足以应对这个日趋复杂、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过去的单一人才向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转变[6]。在此背景下,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建立双学位制度并逐步推动其发展完善。美国双学位发展历史悠久,有证可查的是1934年,芝加哥大学在其健康行政及政策系开设了研究生课程,允许学生获得健康管理研究证书的同时,还可获得不包括本校商学院在内的各大研究生院中的任一硕士学位。其后,根据社会发展对交叉人才的需要,美国授予双学位的人数与种类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在欧洲,2002年正式启动了契合“博洛尼亚宣言”主题并被寄予厚望的“联合学位计划”。研究生双学位被认为是高校国际合作[7]的一项创新举措,是促成未来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催化剂和试验场,适应了欧洲学术的发展和满足劳动力市场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这项计划为高校之间增进理解、达成共识、分享经验和教训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遇。目前已经有英国、德国、法国、荷兰、瑞士、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的100多所高校积极参与到这项计划中来。总的来说,美欧各国对双硕士的培养更为突出。

在我国,1987年6月6日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的试行办法》,北大、清华等早期试点的17所院校主要在本科生中开展双学位本科教学的试点,允许优秀学生可以在本校跨学科选择二专业[8]。到后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水利水电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等五所院校在湖北省教委的领导下,实行了“五校联合办学”,进一步打破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边界,学生在五校之间可进行选课、辅修,以获取双学位。到目前,双学位作为一种新的学位制度在我国运行已近三十年,并且基本完成在全国各大院校的普及。在此过程中,国际联合培养、校企联合培养、校所联合培养[9]等多种模式相继推出并推广到硕士与博士学位的层次。今天,双学位制已经成为当代高校教学制度改革的普遍举措。

二、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在我国,双学位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同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一是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往往一个教室里涵盖文、理、工多学科学生,如何设计课程、满足学生不同需求,难度很大;二是很多高校出现办学上的偏差,将其视为创收的工具,招收门槛不断降低,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掌控;三是少有老师不够了解二专业学生需求和培养目标,基本上一套教案同时用于本专业本科和双学位学生,鲜有调整。更有甚者,有些学校还会因为各种原因降低二专业教学要求。因此,本研究希望实现的目标:基于社会、教育部门、学生需求三个层面确定培养目标,针对目标的实现进行问卷调查,在满意度调查的基础上,杨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特色。调整《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优化《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手段。

(二)研究对象说明

全球化背景下的办学模式多样化且越来越具有跨地域、跨国际特征,全球双学位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涵盖学士、硕士、博士各个层次,涉及的学科也日益宽泛。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难以覆盖全部双学位学生。

本研究主要以重庆某高校二专业学生最多的经济管理学院作为调查对象,该院办学历史长,有20多年的二专业办学史。问卷针对全部二专业在校学生(已经修完经济学的课程)发放,问卷回收率97.6%。样品基本覆盖了这个专业的全部学生,经济学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又是这个专业的二专业学生都必修的通选课。总的来看,选择的学校与专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样品覆盖率大,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选择的课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满意度。本着学生“自愿参加调查”和“无记名填写”两个原则,对已经修完《西方经济学》课程双学位本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计500份,回收问卷488份,问卷回收率97.6%。

同时,从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随机抽取25人进行访谈,以进一步获取详细信息。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授课老师在授课情况、授课内容、教案准备等方面进行了沟通,并旁听了10个课时。

在此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因果分析方法等对双学位本科现有《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精准发现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这一层面教学供给侧改革提出对策。

三、双学位《西方经济学》教学目标定位分析

围绕社会需求,以教育部办学宗旨为导向,以实现学生需求为目的,进行双学位本科教学,方能培养出具有交叉与融合的知识结构、多方位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社会、教育部、学生三方面需求是什么?是否满足?如何满足?是问卷设计的基础,通过问卷设计找准问题又是教学优化的重要前提。

(一)从社会的角度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瞬息万变的市场让社会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社会要求毕业生能够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与互补,具有更多的知识储备。企业更是要求员工能够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各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过去的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在这个背景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首先,让学生对经济理论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其次,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本专业同经济学知识结构的交叉与融合,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快速适应能力。

(二)从教育部门的角度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受学校管理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高校侧重本专业学生技能的培养,忽略从其它学科中获取知识营养,造成文理科分割现象严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下降等问题[10]。如,文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理科学生则书面表达能力不佳。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正是针对一批重点大学学科专业限制过死、过窄、过专的问题开始试行双学位制,此项改革使得高校在拓宽专业口径的背景下因材施教,培养出复合型人才。随后的20世纪90年代,我国展开了有关知识、能力和素质何者更为重要的大讨论,目前各高校在重视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方面已达成共识。而双学位本科教育目的逐步从打破文理界限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转变。

由此,《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应是:在双学位本科生原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其多学科相互融合的学习能力,将双学位本科生打造成具备综合能力的高素质群体。

(三)从学生的角度分析

市场经济下,教育提供的归根到底是一种满足消费群体需求的服务。《西方经济学》是其他专业学生进入经济殿堂的敲门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理应成为教学的终极目的。

表1是对某高校经济类本科双学位报读原因随机抽样调查,其中:A-个人兴趣;B-对主修专业的学习有帮助;C-想在学习过程中认识更多朋友和老师;D-想通过修双学位充实自己;E-第一专业不理想,想寻找更好的发展方向;F-为了获取第二学位证书,增加竞争力,为就业/考研做准备;G-在家人或朋友的要求下报的;H-看到许多同学报,所以自己也报;I-其他。

表1本科双学位报读原因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双学位本科的报读原因集中表现为:F.为了获取第二学位证书,增加竞争力,为就业/考研做准备(25.63%);D.想通过修双学位充实自己(21.65%);E.第一专业不理想,想寻找更好的发展方向(16.27%);A.因个人兴趣而选择修读双学位的本科生占比也较多(14.60%)。

目前,双向选择、学生自主择业是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分配制度不复存在。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本科生选择修读双学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为自己将来的竞争增添砝码,扩大就业范围。他们希望通过双学位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为以后在人才市场上参与择业竞争创造有利条件。另外,随着当今社会对高素质、高学历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很多本科生希望能够选择一个更有利于今后就业的专业作为研究生阶段的就读专业,所以,双学位学习也成为很多本科生为之后换专业考研所作的一个准备。当然,还有基于个人兴趣等其他原因而学习二专业的。

鉴于学生需求的多样性,《西方经济学》教学应首要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考研需求、自我发展需求,同时兼顾其它需求。对抱有不同目的学习二专业的学生在教学设计上应该实现趣味性、知识性与应用性的统一[11]。

四、《西方经济学》教学满意度分析

(一)双学位本科生能力提升调查与分析

表2从5个方面反映了双学位学生能力的提升状况,分别是:1.加强学科间基础理论知识体系;2.拓宽专业方向口径;3.提高工作能力;4.提升自身素质;5.促进本专业的学习。对这5个提升目的进行调查,得出修读双学位后这5个方面的提升情况如下表:

表2双学位本科生能力提升调查结果(百分比)

若对“非常有帮助”、“比较有帮助”、“一般”、“不太有帮助”、“非常没帮助”按1~10的偏好程度分别赋值9、7、5、3、1,则可得到5个方面提升情况的得分分别为:

由得分情况可以看出,“提升自身素质”的得分最高(6.3034),基本实现教育部所希望的素质的提升目标,而素质的提升能帮助学生快速地适应社会,学生对此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反映在“提高工作能力”上得分比较高(6.1104)。若按6分为及格来考量得分情况,剩下3个指标的提升情况都不及格,其中“促进本专业学习”的得分最低。对于理论体系的融会贯通、专业口径的拓宽、二专业对本专业的促进上学生打分比较低,反映出教学上的缺陷,老师没有引导学生从学科的交叉角度去提升自己能力,老师的启发式、引导式教学不足[11],学生感到素质有所提升的同时,却认为对本专业帮助很少。两个专业相互割裂的学习现状,让学生很难成为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交叉型人才。

总的来看,二专业教学部分实现了素质提高、工作能力提升等目标,但二专业所需要的学科交叉能力严重不足,这显然是不满足社会对其所需求人才的素质的要求的。对于教育部和学生、尤其是希望考取经济类专业研究生的本科生而言,双学位的教学目标定位应该更侧重于双学位本科生学科间基础理论知识的加强、专业口径的拓宽、学生本专业学习的促进。由这几方面的调查结果明显可以看出,现有教学基本达不到目标定位的要求。

(二)《西方经济学》学习情况调查与分析

1.《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和教学特点的满意度情况调查与分析

国内现在的双学位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且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该高校双学位本科生的培养上,三种模式的教学对象所占比例分别为:1.以课堂授课为主的注入式教学模式(82.04%);2.以实践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如案例教学法[13](9.18%);3.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平等的启发式教学(8.78%)。对这三种教学模式,及目前主要的三种教学特点分别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得调查结果如下表3:

表3现有教学模式及教学特点的满意度调查结果(百分比)

类似的,将“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按1~10的偏好程度分别赋值9、7、5、3、1,可得到三种教学模式及三种教学特点的满意度得分分别为:

由于5.9852<6.4664<6.8604,故对三种教学模式按满意度偏好排序有:注入式教学<开放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然而,由前文可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三种教学模式按教学对象所占比例进行排序,其排序方式却恰恰完全相反,即启发式教学(8.78%)<开放式教学(9.18%)<注入式教学(82.04%)。

考察教学特点的得分情况,则发现学生更倾向于“理论应用相互穿插”的课堂教学方式。

经济学产生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并着力于寻找如何使稀缺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方法。由此,树立基本的经济观念,有助于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教学模式仍然主打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这种填鸭式的教学[14],使得学生接收的知识并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转化为自己的经济观念。相反,理论应用相互穿插的开放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理论、掌握经济学思想,也更受学生的青睐。社会需要多方位应用型人才、教育部渴望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学生致力于将自己打造成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开放式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启发式教学强调师生互动,能有效地让老师帮助学生实现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和融合。可见,若将开放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组合应用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加以教师的合理教授,是能够实现社会、教育部、学生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的。

2.《西方经济学》学习后收获、困难及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首先,通过访谈的形式,总结出《西方经济学》双学位本科生主要面临的学习收获和困难。(1)收获:A.知识结构有所优化;B.知识面得到扩展;C.经济学理论功底有所提升;D.实际应用取得进步(开始学会用经济学的视角看现实问题);E.完全没帮助。(2)困难:A.文理差异,思维方式不同;B.老师讲课太快,学习有难度;C.课时安排太密集,精力不够;D.课程进程快,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E.对课程本身的学习有难度。然后,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将选项设为多选,统计分析出各项收获和困难所占比例。

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项包括:(1)教学方法;(2)教学内容;(3)教学手段和工具;(4)作业和考试的匹配;(5)教学的差异性和共性平衡的掌握;(6)教学的总课时。采取在0~10分范围内打分的方式获取反馈结果,然后计算平均分数。调查结果如表4:

表4《西方经济学》学习后收获和困难调查结果

可见,《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对大部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还是有帮助的,但是在对知识结构的优化方面,结果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这同1的调查结果的情况一致。学生的学习困难归结起来,均源于课程的进程太快,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理解,这一弊端也从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得分情况表现出来。一方面,这是由于课时过紧、课程教学任务量过大;另一方面,注入式教学的弊端就在于一味地灌输,教师不与学生互动,在不清楚学生是否理解的情况下,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

师生互动是教师能够得到教学反馈的一个很好的方式,教与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何可以反映老师当前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采取什么方式的教学也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调查结果从侧面反映出:正是缺乏这种师生互动性,导致双学位本科生的知识结构优化程度稍显欠缺;同时,由于没有学生的反馈行为,导致教师不知道学生是否理解已讲知识,只是按部就班地进行课程教学计划。这些问题从多个角度导致双学位本科生的教学目标难以达成,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难以实现。

五、《西方经济学》教学供给侧改革路径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后迅速成为近期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何谓供给侧改革?它是相对于需求侧提出的。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我国提出供给侧改革的背景是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而需求刺激却效果甚微。目前中国经济供需错配表现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教育产业作为高端服务业,同样存在供需错配的问题。教育市场的细分以及不同市场差异性、分层性、针对性从未在高等教育里得到足够的重视。如前所述,一方面高端教育供给严重不足,大量富裕阶层将子女送往国外就读,导致教育资源流失严重;另一方面,城市化所带来的亿万进城农民工因得不到技能培训而不得不从事最低端的工作,从农村贫困转变为城市贫困。

本研究以二专业本科学生为对象,旨在发现这一层面的供需错位。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而是满足需求群体的需要,完成供需对接的问题。研究发现四个方面的供需错位现象:一是培养目标上没有完成这一层次应该实现的学科的交叉、融合;二是培养模式上还是灌输式、理论学习为主,参与式案例讨论严重不足;三是内容上没有考虑学生生源的复杂性和水平的差异性,相当部分学生逃课,因为听着听着就完全听不懂了;四是学生与多媒体结合运用不充分,大多是老师自己制作的简单PPT课件,课堂活跃度、趣味性都较低。由此,提出三大供给侧改革思路: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当前教学模式仍主要是沿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那么适用于现代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开放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同时,教学特点和课程设置满意度的调查结果从不同角度,或正面或侧面地表明,开放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结合使用更能满足学生需求。

开放式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理解并深化理论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激发创造力的有效手段。对经济学核心理论、模型、结论都可以用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结合本专业设计案例后加以点评,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精髓的同时,能将思考的视角引入其本专业之中。

选择优秀的案例让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并讨论,让学生变成课堂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相对于传统注入式教学法,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学习完全听命于教师的做法,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认识主体。获得知识的过程,不再是简单的单向传递过程,而是双向交互过程,是使学生主体的认识结构同教师客体的知识结构不断和谐统一的过程。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重点要突出,要注重教学的层次性,主次分明。由于二专业学生两个专业的课程同时学,课程多,压力大,如果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最终除了赶进度,学生总体效果并不理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围绕核心理论——价格理论和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展开,而像寡头理论的寡头决策、经济周期的计算等可以适度弱化。最终的落脚点应该让学生深入领会“二只手”的作用和边际的分析方法上。

要更加强调知识体系的构建,定量分析适度即可。知识体系的掌握可以让学生思维框架较为明晰,而每个章节里的具体内容(如诸多经济学的函数和模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自行调节学习的深浅,西方经济学是以实证、定量分析为主的学科,但过度的量化分析会让相当多的学生无所适从、难以适应。量化分析应该更加注重规律的学习而非函数本身[15]。

适当引入当代经济热点问题,可以极大地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三)教学手段和工具的改革

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随时跟踪并运用各种现代工具也是不可或缺的。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在适当讲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互动的方式对案例进行分析。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显然会拖慢整个教学的进度,将多媒体设备引入课堂教学恰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16]。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生动、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17]。恰当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同时让学生参与进来,将不同专业的学生打乱,分组设计案例,能够极大发挥文化传媒等专业学生运用多媒体的优势,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的合理运用,既能够让双学位本科生在十分有限的教学课时里学会互动和取长补短,也能够节约一部分时间出来让他们独立思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随之,结合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同教师的互动,能够实现双学位本科生知识结构的多元与互补,并初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多元的知识结构,加之能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双学位本科生,便是社会需求的、教育部门致力于培养的、学生希望成为的一专多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