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小学;国学教育;可行性;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国家对于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等越来越重视,并在2014年提出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目前全国对国学经典的研究和普及实施来看,在中小学开设国学教育既有必要性,也有其可行性。
一、在中小学实施国学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在中小学实施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多元化成为时代特征,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而另一方面,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速度相对滞后,网络文化和快餐文化等对我国的传统文明提出了挑战,一些人崇尚追逐金钱高于一切,甚至以牺牲国家和他人利益为基础;一些人自私、消极、生活无目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回归传统,借助传统经典来重塑精神家园成了重要出路。中国传统文化以弘扬爱国精神为核心,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教育,让民众心怀国家;“仁、义、礼、智、信”这样的信仰有助于重建国家的道德秩序;从个人来讲,国学倡导孝道、感恩、注重个人品德修养。所以,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传统教育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重要意义。在中小学实施国学教育,可以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用传统经典文化从小熏陶和滋润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将来成为品行优雅的社会人有积极的作用。
(二)在中小学实施国学教育的可行性
20世纪90年代,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在华山讲堂成立“读经推广活动”,大力倡导青少年接触、诵读国学经典。这一读经活动迅速在国内形成燎原之势,众多家长和孩子参与到读经活动中来,全国各地出现无数大小规模不等的读经班。家长和教育者注意到坚持读经给孩子带来的诸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待人接物的能力等方面的益处,以及从长远看对构建文明、有序的社会秩序的贡献。近年来,一些省份的学校陆续开班国学实践班,这些教学实践为国学研究者和教育者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材料。总之,国学经典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普及,在民众接受度方面和操作经验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这是将国学教育引入校园的有利条件。
二、在中小学实施国学教育的基本条件
如上所述,国学教育引入中小学校园有一定的有利条件,但要达到预期的目标,还有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一)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国学教材
目前市面上国学教材及各种读本琳琅满目,在选取国学教材时要以以下几点为依据:趣味性、启蒙性、循序渐进性和开放性。趣味性是针对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的。小学低年级的国学教育主要以朗朗上口的短诗、有趣的故事和简单易记的名言警句等为形式,便于孩子接受;启蒙性是指学生通过有趣、简单易懂的故事明白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扩大学生的视野,熏陶学生的思想情操;循序渐进性是指要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年龄选取适合他们的国学教材。如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教育主要围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为主,而针对理解力已增强的高年级学生,国学教育则应围绕教学生如何做事做人,如何养志养德展开。从教材形式看,也应从低年级的图文并茂、以图为主逐渐过渡到以课和单元、以文字为主的形式。这样的过渡是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开放性是指学校和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开发和完善国学经典校本教材,制定稳定基础上兼顾灵活的教学机制,以推动国学教育更好地开展。
(二)热爱国学、会教国学的师资力量
国学经典内容博大精深,蕴含极为丰富的道德精髓。在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合格的国学教师。目前大部分国学教师是语文教师,在国学研究方面专业基础薄弱,无法精确把握国学经典的内涵,更无法深入挖掘其蕴含的道德精髓,所以无法利用国学经典对学生实施道德教化。因此,学校要确保国学教育质量,首要任务就是加大国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开设了国学师范类專业,学校可以吸纳该专业毕业生从事学校的国学经典教育;也可以从现有教师队伍中选派热爱国学、具有钻研精神的教师参加国学经典相关的课程培训,取得国学教育资质。总之,教师只有自己对国学经典有深入的研究,能理解其深刻的内涵,才能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灵活选取学习内容,并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解读经典,开展道德教育,所以,在师资方面,要求国学教师德才兼备,懂国学,会教国学。
三、在中小学实施国学教育的策略
教学过程能否顺利开展并达到理想的效果,适当的课堂教学策略起着重要作用。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策略去教授国学经典,这是国学教育实施中的重要问题。据笔者调查,目前很多办学机构和开展国学教育的学校,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学方式单一,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在这样的课堂组织形式下,学生无法主动建构所学知识,能动性和创造性更无从谈起。要提高国学教育的效果,让传统文化真正浸润学生,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是较为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吟咏诵读式教学
“吟”是指有节奏地读诗文,读诗者通过不断的“吟”,达到对诗文的熟悉和顺口,最终感受诗文蕴含的意、韵之美;“诵读”要求读者读出诗文或其他文字时要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要“入耳、入心”。吟咏诵读简而言之,就是要求读者带入自己的感情,读出并感受所读文字的美,体悟文字后面的思想。
在国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选取与所学内容或风格一致的配乐或音像图片烘托气氛,快速将学生带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再配以背景音乐,带学生朗诵诗歌等经典,让学生脑、耳、口等器官协调活动。与单纯的阅读相比,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培养欣赏能力。国学经典教学中采用吟咏诵读法,突出了高质量诵读的重要性,也突出了新时期语文教学理念中的“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读激情”的新思路。
(二)情境化趣味化教学
源自一定的生活场景或情境的知识才是鲜活的,知识的产生与研究者的生活、情感乃至信念都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以学习者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发出点,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以还原知识的活力。目前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忽视了知识的生命力,教学成了将知识从发现者那里提取过来,然后生硬灌输给学生,造成教学效果不佳。在国学经典教学中,教师要避免教条化,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创设情境,将文字与声音、图像结合起来。如在诵读经典时配以古典音乐;用PPT展示有意境的、与内容相关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动画小故事,引导学生感知经典,让深奥难懂的字句变得形象生动,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可以鼓励学生在班级里声情并茂地诵读、表演、讲故事或者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作画。通过这些有趣的方式,有效拉进国学经典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和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用猜谜语、做游戏、课本剧等多样化、趣味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感知国学经典内容后面的故事和道理,真真切切感受到,经典就在自己身边。
(三)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或者从实践中去学习,这样学来的知识是鲜活的,而不是毫无意义的符号。国学经典教学要求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学习,或者印证所学内容。国学经典生活化教学就是在学习和生活间架起一座桥,让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来理解所学内容,通过实地体验得来的知识让学生记忆深刻。目前我国山东曲阜市在国学传播方面做得较好,主要胜在充分利用了当地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这块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当地的学校和国学教育机构将“三孔(孔府、孔庙、孔林)”作为鲜活的教材,让学习者在参观历史文化古迹的过程中学习历史和儒家思想,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人民的生活状态。除了在行走中学习,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学习国学传统的好机会,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和学习中来,在师生的互动交往中不仅吸取了古人的智慧,而且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营造环境氛围
学生周围的一切陈设是一个完备的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古代的荀子曾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于涅,与之俱黑。”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校园环境的布置显得十分重要。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角度进行深入规划设计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实现连墙壁都会说话的远大目标。”把孩子周围的一切都利用来服务于对他进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在校园环境中营造国学经典学习的文化氛围,促使学生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国学经典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将国学经典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并顺利推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这是个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如何在中小学课堂实施好国学教育,需要所有的教育参与者共同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求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马琳萍,王秋雯,侯凤翔.现阶段小学国学教育问题举隅及对策分析——以河北省小学国学教育为例[J].社会科学论坛,2010(23).
[2]李文娜,闻曙明.中小学阶段国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0(2).
[3]闫芳,和学新.中小学国学教育研究的进展与问题[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4).
[4]宋虹.小学校本国学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5]何成银.我国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国学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臧蕾,女,江苏连云港人,1972年生,现就职于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会,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