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海迪[西北大学文学院, 西安710069]
摘要:本文通过对武则天陪伴太宗十二年间的分析,可以得知武则天虽然没有得到太宗的宠爱,却对他存有情欲、尊崇敬仰、功利性情感等多重情愫。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武则天 太宗 情感
学界一向认为太宗并不宠爱武则天,这是符合实际的。武则天在太宗后宫的十二年里,既没有升职,也没有怀孕生育。太宗出征辽东高丽时,军中携带妃嫔数十人,其中并无武则天。既然武则天不见太宗宠爱,那么她对太宗是不是就毫无感情呢?实际上,她对太宗的情愫相当复杂。 一、武则天对太宗的功利性情感期待 帝王对妃嫔及其家族之荣辱升沉有着绝对的操控权,在帝妃关系中也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在这种极度失衡的男女关系中,妃嫔不免对帝王产生功利期待,武则天也不例外。她父亲武士彟原配早亡后留下了两子。父亲后与高门杨氏再婚,又连生三女,排行第二的就是武则天。可以想见,在这样一个带有子女的再婚家庭中,家庭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也是非常难处的。他们不光要在生活习惯上互相适应,而且还要在感情上互相接纳。武士彟出身寒门,当然希望杨氏给他生育血统高贵的儿子,然不幸未能如愿。也就是说,两个儿子在武家的地位不会因为杨氏母女的到来而发生太大变化。杨氏出身高门,极有可能看不上两个继子,两个继子也很难接受她。因此,她应该十分希望生子以取代他们在丈夫心中的地位,然她连生三女,心情之失落可想而知,却也不得不逐渐适应无子的生活。当时北方盛行女子操持门户。武士彟在世时,应是杨氏操持门户。杨氏极有可能爱护己出,忽视继子。武士彟死后,武氏兄弟按照常规袭爵当家。因此,他们在门户主持权上应该存在矛盾。武氏兄弟不喜欢继母,自然反感三个妹妹,只不过碍于父亲,不敢摆在明处罢了。武家的家庭关系如此复杂微妙,武士彟可能有些棘手。史载他死后,两个儿子“皆不礼于杨氏”。其余武氏族人也大致如是,如武怀运的寡嫂善氏就“尤不礼于荣国”。这种欺凌生活以武则天母女离开文水远走长安投奔亲属告终。可见武士彟生前就没有成功处理好这些家庭关系。
贞观十一年(637年)十一月,武则天人宫。母亲杨氏“恸泣与诀”,武则天“独自如”,言:“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普通女子入宫前,往往难舍亲人,担忧前途,如杨贵妃初入宫廷时,“与父母相别,泣涕登车。时天寒,泪结为红冰”。元稹《上阳白发人》言道:“两人姑且心思别,小女呼爷血泪垂。”武则天的表现是十分反常的。可以想象,兄长的欺凌,族人的冷眼,母亲姐妹的软弱无助,寄人篱下的生活,让生性好强的少年武则天感到痛苦和压抑。她为摆脱痛苦压抑的生活现状、开始新生活而心生欢喜。这种乐观心态是以对太宗功利性的幻想和期望为底色的。她应该十分希望借助太宗之宠获得荣华富贵。根据后来她得到高宗宠爱后就立即惠及母亲、姐姐,并报复族人之事来看,她当年可能还想借助太宗之力为母亲和姐妹出头。实际上,她的想法是绝大多数女子甘愿冒终生自由幸福之大险人宫搏一搏的重要原因。家人凭借后妃之宠得以荣达的事例比比皆是,如大约和武则天同时进宫的徐惠就做到了这一点。也就是说,武则天对太宗的“先前”情感定位并不是爱情,而是想借助太宗改变生存境遇。
当然,武则天也希望能得到太宗的爱情,但其性质值得怀疑。当时她刚刚进入对爱情充满幻想和憧憬的青春期。一般来说,家庭不幸的孩子对爱情的认识会更加清醒务实,也更懂得在爱情中获得情感安慰和命运转机。这种情感补偿规律发生在丧父遭欺的少年武则天身上应该并不奇怪。她入宫前的反常言行亦可看出其迎接爱隋前超乎寻常的喜悦心态。
另外,这与其父母的家族关系也有关联。武士彟生前多次得到太宗称赞。武士彟病重时,太宗屡遣名医诊治。武士彟死后,太宗嗟叹日:“可谓忠孝之士!”她见太宗对父亲若此,很容易对太宗抱有幻想。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在太宗后富有不少亲戚。长孙皇后去世后,太宗一直没有立后,韦贵妃地位最高,实际上杨家的后宫势力比韦贵妃还要大。太宗共有十四子,除却长孙皇后生的三子和韦贵妃生的一子外,其余十子中,有六子与杨氏妃嫔有关:阴妃杨氏生三子恪,又生六子情,德妃燕氏生八子贞,又生十一子嚣,另一杨姓妃嫔生十三子福,原齐王妃杨氏被太宗收纳,生十四子明。阴妃即隋炀帝之女,德妃即杨氏伯父杨雄之外孙女燕氏,原齐王妃杨氏是杨雄的孙女辈。原齐王妃杨氏一度受宠,还差点立后。可见长孙皇后去世后,杨氏家族在后宫势力很大。因此,贞观十一年( 637)太宗选妃时,杨氏群妃有不小的发言权。武则天作为杨门外女,进宫的机会就很大了。关于她入宫的原因,诸史均言是由于太宗闻其美名、才名,很可能就是杨氏群妃想继续扩大后宫势力,在太宗面前不断吹风的结果。后宫杨氏群妃的行为也很容易让武则天对太宗抱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也就是说,由于早年不幸的家庭生活和父母的家族关系,武则天在入官前就对太宗抱有很高的功利性情感期待了。她希望能借助太宗的宠爱改变自己和母亲姐妹的生存境遇。
二、武则天入后宫对太宗的功利性情感
前文已述,武则天在入宫前就对太宗有很高的功利性情感期待,并非纯粹的爱情期待。那么在入宫后的漫长岁月里,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太宗是否产生了爱情意识呢?本文认为,武则天十四岁人宫,二十六岁时太宗驾崩,这十二年正是女子谈情说爱的年龄。宫中仅有太宗一名男子,况且太宗又是如此英明神武的帝王,作为太宗的妃嫔,若说武则天对太宗没有一丝情感幻想,这恐怕说不过去。本文认为,武则天对太宗产生爱情的可能性不大,即便有爱情意识,但其真挚性仍然是值得怀疑的。
首先,武则天对太宗有爱慕向往之心理,但与爱情尚有距离。太宗比武则天年长二十五岁,一般来说,女孩子不太容易对如此年长之异性产生纯粹的爱情,况且她此时最感兴趣的是如何改变命运,而不是爱情。当然,她对太宗也不可能没有一点男女之情。史载太宗是一个健硕的美男子,早年就有人夸他“龙凤之姿,天日之表”,成人后,他“天姿神武”“聪明勇决”“识量过人”,“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成得其欢心”,治军也是“军威严肃”,令人“惊悚叹服”。这种少年英雄往往是女性青睐的对象。武则天入宫后得见太宗真容。当时太宗三十九岁,正值青壮年,浑身散发着成熟男性的魅力,“好文学而辩敏,群臣言事者,上引古今以折之,多不能对”。这种充满成熟魅力的中年男子对一个情窦初开的单纯少女来说是相当有杀伤力的。武则天入宫时十四岁,正值青春期,正是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和憧憬的年龄。其在太宗后宫的十二年正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时光。这位充满男子气息的皇帝应该是她寄托爱情幻想的绝佳对象。一般来说,英俊出众之男性很容易得到众多女性的爱慕之情,但是这种爱慕之情往往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对异性的好感,往往掺杂着从众心理,与真挚专一的爱情是有区别的。
其次,武则天对太宗的情感幻想极有可能与其长期压抑的情欲有关。武则天的生育能力很强,先后给高宗生育了多名子女,生养幼女太平公主时已经四十二岁了。她一生康健,仅有晚年的时候身体欠佳,自六十二岁临朝称制起至八十二岁离开政治舞台,身边一直有年轻面首陪伴。据此我们可以认定她年轻时的情欲应该是很强的,并且直到晚年依然没有完全衰退。然而在她为太宗才人的十几年里,大好青春,却长期受到太宗冷落,情欲长期受到压抑,其对太宗的情感幻想极有可能是情欲长期压抑造成的一种情爱妄想,只不过碍于宫中只有太宗一人,这种情爱幻想对象便只能是他罢了。另外,权力是情欲的催化剂。在后宫,太宗是君权、政权和神权的统一化身,而且理所当然拥有对全体妃嫔的丈夫之权。当然,太宗对武才人的身心命运也有绝对操控权,这也很容易使年轻的武才人对太宗产生身心俱付的情爱心理。
需要指出的是,宫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只有太宗一名男性,后妃们对他的关注可想而知。绝大多数妃嫔都是美貌多才之女子,或者曾是这样的女子。后宫佳丽无数,自然不可能人人都能得到帝王宠爱,得到帝王专宠的可能性也不大,即便得到专宠也难保不会出现更强的竞争对手。可以想见,妃嫔们长期孤独、紧张、压抑、失落,情感上也得不到释放。其对太宗的情感期待和争宠行为中除却追求荣华富贵的心理外,当然也有渴慕男女情爱的心理,武则天也不例外。前文已述,武则天情欲旺盛,这十二年正是她情欲最旺盛的时候,她应该对太宗有着非常强烈的情爱需求,尽管入宫后,她发现太宗并非她一人的丈夫。
最后,武则天入宫前就对太宗有功利性的情感期待。根据其一生的表现来看,她也确实是一个非常现实功利的人。那么她入官后对太宗的感情是否也是如此呢?请看下面一则材料:
他日,顼奏事,方援古引今,太后怒日:“卿所言,朕饫闻之,无多言!太宗有马名师子骢,肥逸无能调驭者。朕为宫女侍侧,言于太宗日:‘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挝,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挝挝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太宗壮朕之志。今日卿岂足污朕匕首邪!”
太宗对无法调驯的宝马束手无策,群臣面面相觑,一旁侍侧的小姑娘武才人主动上前献计。其故作惊人之语当然是想引起太宗注意。她言用铁鞭、铁挝驯之不服后,“则以匕首断其喉”。按照她的意思,宝马即便名贵,不受人驾驭,对人而言也是毫无价值,即可杀死。一般来说,珍贵之物很少因其无用遭到舍弃毁坏。武则天为了引起太宗的注意不惜毁掉不受调驯的宝马,反映了她在当时就有极度功利的价值观。她对太宗的情感也难保不是如此。
也就是说,即便武则天入宫后对太宗产生了爱情意识,也不可避免地掺杂着权力、情欲、功利等其他因素。
三、武则天对太宗延续一生的尊崇敬仰之情
通过上文可知,武则天对太宗的情感是很功利的。但在这段帝妃关系中,武则天对太宗是否完全是功利性的情感呢?下面试深析之。
我们知道,女孩子在青春期容易产生恋父情结,父爱的过早缺席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武则天丧父时十二岁,独立人格尚未成型,对父母的依赖很强,父爱的缺席很容易使她寻找情感替代品,即产生恋父情结。
太宗比武则天年长二十五岁,正好符合父女的年龄差距。此时的武则天是需要偶像和保护者的青少年。她入宫前就知道太宗是一个高大威猛的马上英雄,是英明神武的大唐皇帝。显然,太宗比父亲更强大,也更适合担当“父亲”的角色。她又见太宗多次称赞父亲,很容易将他当作父亲的替身,希望得到他的关怀和爱护。太宗也确实是一个好父亲,是少女寄托恋父情结的理想对象。太宗对子女心存慈爱,爱护有加,对不孝子女除严加管教外,也不忘手下留情。以长孙皇后所生三子为例。长子李承乾“性聪敏,太宗甚爱之”,虽然他“有足疾”,多有乖戾失常行为,太宗仍将他立为太子,后来他沉溺声色,太宗“大怒,悉收称心等杀之,连坐死者数人,诮让太子甚至”。太宗的做法尽管有些严厉操切,但没有因此将他废黜。贞观十七年( 643),李承乾谋反被人告发,此乃必死之罪。太宗严厉处置了参与人员,却只将李承乾废为庶人后幽于右领军府完事。次子李泰“少善属文”,太宗对他宠爱异常,“以泰好士爱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月给逾于太子”,“又令泰徙居武德殿”,还差点立他为太子。幼子李治性格“仁弱”。长孙皇后去世时,他才九岁,太宗对他“屡加慰抚”,对他“特深宠异”,立为太子后,太宗很重视对他的教育,“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遇物则诲之,见其饭,则日:‘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见其乘马,则日:‘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见其乘舟,则日:‘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见其息于木下,则日:‘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为了替他解决边疆问题和朝堂隐患,太宗不顾年迈亲征高丽和薛延陀,又替他处置了一批桀骜不驯的老臣。太宗对他的个人问题也很关心,“不欲使子孙生于微贱耳”,乃“敕选良家女以实东宫”,选择了美丽高贵的太原王氏为妃。后李承乾、李泰二子争储,太宗为此痛彻心扉,甚至在大臣面前“自投于床”,“又抽佩刀欲自刺”。太宗揣度二子矛盾甚深,若将来其中一人继承帝位,另一人必然被杀,因此“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侍奉一旁的武才人极有可能见过这些场景。她不禁联想起自己的家庭。显然,在平衡家庭关系方面,太宗比父亲用心得多,也高明得多。武才人难免会对太宗产生敬爱向往之情,加之她年少离家,不得与亲人相见,极有可能对太宗产生“父爱期待”。因此,她很容易将太宗当作父亲的替身,希望得到他的关怀和爱护。
事实上,武则天晚年仍对太宗念念不忘。我们还是要看她那段驯马回忆。她在臣子面前絮叨自己当年如何在太宗一旁侍奉,如何滔滔不绝地发表驯马言论,太宗又是如何对她表示赞赏。笔者有一个大胆的怀疑,即武则天说谎。此段材料有一点可疑之处:武则天将驯马步骤说得非常详细,意在震慑臣子,后面说太宗表示赞赏是借尊者之言进一步肯定自己,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震慑力。按说她对太宗之言也应该有一番具体生动的话,而且越是具体生动,说服力就越强,震慑效果也就越好,最好是照搬原话。实际上只有一句“太宗壮朕之志”完事。极有可能是太宗听完后大吃一惊,然后了然无词,最多是啧啧称奇。其实,太宗一向喜欢娴静本分、知书达理的女子,听了武则天的驯马之言,应该是很吃惊的,恐怕不会有赞赏之言,即便赞赏,恐怕也是圆场之言,毕竟她年纪尚幼,又是杨氏群妃的外门之女,即便不喜欢,也不至于当众呵斥。武则天却一直以为引起了太宗的注意而自鸣得意,直到晚年还陶醉其中,忍不住拿出来在臣子面前显摆。可见她一直对太宗有敬仰尊崇之情,很珍惜太宗对她的评价。这种情感很像子女、学生对父亲、老师等长辈男性、权威男性的依恋之情,不是男女之情。
综上所述,武则天虽然不见宠于太宗,然她对太宗的感情却是十分丰富的,不仅包括年轻女性对英俊出众男性的爱慕向往之情,还包括逆境中的奋斗者对贵人的期盼之情和晚辈对长者、尊者的尊崇敬仰之情。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司海迪主持的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一般项目《郭编“武则天”相关问题研究》(课题编号:GY2015803)的研究成果
作 者:司海迪,博士,西北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初唐文史研究。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