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领域研究的根本性问题之一。文章集中梳理了目前在理论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殊矛盾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并对它们进行了归纳和评析。文章从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出发,试图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矛盾作全新的认识和解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矛盾;个人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2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1]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对学科的发展有指标性的、奠基性的作用,因为这一矛盾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根据,而且还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矛盾起着制约的作用。[2]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殊矛盾的不同观点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矛盾是什么?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其中,与第1种观点类似的还有:张耀灿、郑永廷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矛盾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道德水准的矛盾”。[7]陈秉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与受教育者现有水平的矛盾”。[8]
支持第2种观点的文章在学术界还鲜有发表。
与第3种观点类似的还有:何祥林、陈哲认为“施教系统和受教系统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9]
与第4种观点类似的还有:国家教委社政司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掌握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10]林晶、张澍军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代表的社会期待与受教育者个人思想行为选择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11]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矛盾的不同观点的简要评析
(一)关于目的论的特殊矛盾的评析
在上述各种观点中,第1种观点(即: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最为理论界所普遍接受。但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定义不够清晰,容易造成误解。“一定社会发展要求”究竟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分工产生了私有制,利益的分化产生了不同的阶级,各种阶级和利益集团都有着自己的主张和道德要求。究竟哪一种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那一种要求呢?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告诉我们,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必然也会不断变化,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究竟有没有自己坚守的标准和方向?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矛盾,我觉得定义应该是清晰而准确的。
2、逻辑上有漏洞。“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的表述包含:(1)社会发展的要求高于人的道德水准;(2)社会发展要求等同于人的道德水准;(3)社会发展要求落后于人的道德水准。而只有第(1)种情况出现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才有存在的必要。而(2)或者(3)出现的时候,就不存在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既然这个“特殊矛盾”的表述中包含有否定自我存在的逻辑因素,那么这样的表述和逻辑当然是不准确的。
3、把人和社会割裂开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把人制作成工具的工具。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12]“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就是把人和社会、环境分割并对立起来,即: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人。社会单向度地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单向度地决定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发展。这种观点忘记了社会首先是人的社会,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首先应该是人的发展的要求;社会的发展最终应该为人的发展服务。
第2种观点与第1种观点不同。第2种观点逻辑出发点为“人”,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但是,这种观点也存在着局限性:(1)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思想和精神需求;(2)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所和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思想和精神需求;(3)人的思想和精神需求在某些时候表现为利己的、自私的,并不总是符合人长远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既然人的需求是无法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这一矛盾,也将很难统一自己的教育思路,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在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过程中迷失方向。
(二)关于系统论的特殊矛盾的评析
第3种观点提出“施教系统和受教系统之间的对立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这种观点的提出有以下积极意义:(1)它从整体上来把握施教系统和受教系统能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它强调了施教系统和受教系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互动,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能。
但是,这种观点也存在着不足:(1)“特殊矛盾”不“特殊”。施教系统和受教系统之间的矛盾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独特的矛盾;(2)忽视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这种观点将受教育者当作一个系统、一个整体来看待,则是看到了矛盾的同一性,而忽视了矛盾的差异性。
(三)关于要素论的特殊矛盾的评析
第4种观点也有其局限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是否具有正当性与代表性是因人而异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与社会的要求、与受教育者的需要也是不能完全等同的。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作为出发点,让教育者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和使命,夸大了教育者的作用。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也应该是思想政治的受教育者。这个观点在逻辑上首先就默认了施教者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一旦教育者本身不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会对受教育者会造成道德的失范。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矛盾应该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客观需求同人们实际的、落后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一)定义较为清晰准确,逻辑结构完整
第一,这个表述清楚地告诉人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终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同时,“人们实际的、落后的思想品德水平”就已经非常清楚地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的研究对象。第二,这个特殊矛盾的表述加上了“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和“实际的、落后的”这样的修饰词,把范围精确了、缩小了,它告诉人们,只有当人们自身渴望自由、全面发展的客观需求同实际的、落后的思想道德水平发生矛盾以后,思想政治教育才有发挥自身独特功能的必要。第三,这个矛盾,既包含了人们主观上的精神需求,又包含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既是外在的社会的矛盾,也是人们自身发展的内在的矛盾;既包含了低层次的矛盾,又包含了根本性的、高层次的矛盾。
(二)符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1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就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利益都统一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无论是“社会本位论”,还是“个人本位论”,都不是全面的、客观的。因为,“社会”和“个人”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两者对人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两种观点无疑都只看到了矛盾的一个方面。有学者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2]我个人非常赞同。马克思关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学说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终结。
(三)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假设问题”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实现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3]因此,我们应该用联系的、具体的、实践的观点去认识“人性假设问题”。张耀灿、曹清燕认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学的关联点”。[14]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遵循这样的逻辑起点公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客观需求→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即:“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客观需求”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虽然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身上,每个人的生活目标不同,但是从总体看、长远看,人们的人生目标都是为了让自己更向上、向善、向美,都是为了获得自身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的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假设”应该是: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们追求幸福、创造卓越的逻辑起点和最终蓝图;人们总是不断地追求生活的幸福和人身的解放;人在客观上有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
总之,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矛盾应该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客观需求同人们实际的、落后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样的定义和表述更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