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阻滞用于全麻髋部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7年1月—2018年8月该院60例全麻髋部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后镇痛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罗哌卡因神经阻滞,30例)和对照组(地佐辛静脉镇痛,30例),对比观察两组镇痛效果,统计不良反应及患者陣痛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术后4hVAS评分(1.8±0.7)分、8hVAS评分(1.5±0.6)分,12hVAS评分(1.1±0.5)分,24hVAS评分(0.6±0.2)分,均低于对照组,镇痛满意度(93.33%)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3.47,3.22,3.09,χ2=5.81;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基本相当。结论全麻髋部术后应用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阻滞镇痛效果确切,安全性良好,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髋部手术;全身麻醉;术后镇痛;股神经阻滞;股外侧皮神经阻滞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9)02(b)-0044-03
髋部连接躯干和腿,是机体自主运动中心,也是容易发生骨折的部位之一。髋部骨折多见于老年人,与老年人生理机能下降、肌肉骨骼退变等因素有关,临床治疗以手术为首选[1]。但是,受骨折损伤、手术二次创伤等因素影响,患者术后早期疼痛感强烈,会引起明显生理应激反应,对于合并基础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而言,风险较大,同时也影响骨折愈合、功能恢复及术后早期患者生活质量,对此,髋部骨折术后有效镇痛十分必要[2]。神经阻滞是临床常用局部麻醉方法,该院近年以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阻滞用于全麻髋部术后镇痛取得理想效果,文章现以2017年1月—2018年8月该院60例患者为例进行分析探讨,具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60例全麻髋部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后镇痛方法不同分两组。实验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42~87岁,平均(65.4±6.5)岁;体重指数(BMI)18.9~25.7kg/m2,平均(21.8±2.4)kg/m2。對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40~89岁,平均(64.7±6.1)岁;BMI18.6~25.9kg/m2,平均(22.0±2.6)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
纳入标准:①单侧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复位内固定手术;②ASA麻醉分级II~III级;③认知、语言及视听功能正常,依从性良好,能自主配合治疗及研究;④签署知情同意书;⑤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排除标准[3]:①不合作患者;②合并全身或注射局部感染;③出血倾向;④严重并发症;⑤严重心肺功能不全;⑥研究用药及成分过敏;⑦临床资料不全。
1.3方法
1.3.1麻醉方法两组患者入室后均常规监测血氧饱和度(SpO2)、脉搏(P)、心电图(ECG)、血压(BP),低流量吸氧(2L/min),建立静脉通路。患者术中采用喉罩全麻,以芬太尼(H42022076)0.25μg/kg、顺式阿曲库胺(H20060869)0.25mg/kg、依托咪酯(H20020511)0.2~0.3mg/kg进行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采用静吸复合,使用1%丙泊酚(H20130504)持续静脉泵注(20mL/h)和1.5%~3%七氟醚(H20070172)吸入。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镇痛不足情况时,静脉给予芬太尼50μg/次追加镇痛。
1.3.2镇痛方法实验组(神经阻滞):术后,于B超引导下精准定位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分别予以0.5%罗哌卡因(H20060137)20mL和5mL。
对照组(静脉镇痛):术后,予以患者地佐辛(H20080329)静脉注射镇痛,5~10mg/次。
1.4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术后4、8、12、24h时,由对该研究不知情的医师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0分表无痛,10分表最痛,评分越高痛感越强,当患者VAS评分>6分时,可口服非甾体类镇痛药缓解疼痛。记录患者24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镇静、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血压异常、呼吸抑制等。统计患者术后镇痛满意度。
1.5统计方法
以spss17.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镇痛效果
实验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不良反应
实验组不良反应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镇痛满意度
实验组镇痛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近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展,高龄老人人口数量增加,接受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也逐年增多,髋部骨折多发于老年人,常见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由于疾病特点和高龄老人生理机能特殊性,患者术后恢复缓慢、并发症多[4]。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属机体正常防御性保护反应,是创伤性骨折患者围术期常见症状[5]。术后疼痛会增加心肌耗氧,并促进儿茶酚胺、抗利尿素等内源性物质释放,这些物质会直接作用于心肌和血管平滑肌,从而增加心血管系统负担,可引起高血压、心动过速、心肌缺血等症[6]。疼痛也会造成不同程度呼吸功能障碍,延长患者术后呼吸功能恢复,增加呼吸系统感染风险;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反射性抑制胃肠道功能,引起术后腹胀痛、恶心呕吐等症[7],对于多合并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消化道疾病的高龄老人而言,风险较大,也影响生活质量。另外,疼痛也使患者不耐受术后功能锻炼,使错过或未在最佳时机获得理想康复效果,不利于患者骨折早期愈合及肢体功能恢复[8]。因此,术后有效镇痛十分必要,成为高龄老人髋部手术后管理重点。
神经阻滞指将局麻药物注射于神经干、丛、节的周围,以暂时性阻断神经传导功能,以达到相应支配区域无痛,是临床常用局部麻醉方法,只需一处注射即可获得较大的麻醉区域,镇痛效果确切[9]。该次临床研究以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阻滞对老年全麻髋部手术患者进行镇痛,术中以B超引导,解剖部位显示清晰,神经、血管定位准确,药液能准确注入神经鞘内,从而缩短阻滞起效时间、最大限度的发挥阻滞效果、延迟阻滞持续时间[10]。该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术后24h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镇痛满意度(93.33%)高于对照组(76.67%),与文献报道髋部术后神经阻滞镇痛患者满意度(95.0%)相近[11],肯定了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阻滞用于老年人髋部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另外,超声引导神经阻滞能有效避免传统神经阻滞穿刺不当引起的相关并发症,而且麻醉药物作用于局部,较静脉镇痛相比对胃肠、呼吸等器官系统影响小,全身性并发症发生率低,故安全性更高[12]。该研究中,患者术后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与静脉镇痛基本相当略偏低,考虑与样本病例数较少,无法广泛体现局部镇痛优势有关,有待扩展病例,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全麻髋部术后应用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阻滞镇痛效果确切,安全性良好,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