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合并心功能不全5例病例系列报告

摘要:目的 总结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TA)合并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20131月至201912月确诊的TA合并心功能不全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5例患儿进入本文分析,均为女性,起病年龄214岁。以心脏症状起病4例,包括胸闷、心悸、头晕、乏力、多汗。血管杂音5例,脉弱/无脉4例,高血压4例。5例均合并心脏瓣膜受累,3例为多瓣膜受累。二尖瓣关闭不全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例,其中2例伴有升主动脉扩张;三尖瓣关闭不全3;冠状动脉扩张3例。5例临床分型均为Ⅲ型(混合型)4例接受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2例接受TNF-α拮抗剂英夫利昔单抗治疗。1例失访,4例随访648个月,患儿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除已有不可逆心脏损伤外,炎性指标均正常,无新发病灶。1例合并顽固高血压,拟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TA患儿应定期行心脏超声检查以及早发现心脏病变,、及时干预。以心脏症状起病的患儿,除应考虑原发性心脏疾病,还应警惕TA累及心脏的可能。TA合并心功能不全患儿中,主动脉和肾动脉出现血管狭窄者,多合并高血压。

关键词:儿童 大动脉炎 心功能不全


多发性大动脉炎(TA)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大中血管炎性疾病,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冠状动脉和肺动脉亦可受累。受累血管可表现为狭窄、闭塞或扩张,导致所供应脏器缺血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动脉瘤或夹层[1]TA心脏损害占8.6%64.7%,可隐匿进展为心功能不全,是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之一[2,3]。儿童期发生的TA临床少见,加之部分患儿年龄小,即使出现心脏相关症状也不易表述,使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易导致不良预后,甚至猝死。目前国内对儿童TA合并心功能不全仅有数例个案报道,本文回顾性分析了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我院)近年来收治的TA合并心功能不全患儿的临床资料,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

1 方法

1.1 儿童TA的诊断标准[4]

血管造影异常(传统造影、CTMR提示主动脉或其主要分支及肺动脉出现动脉瘤/扩张、狭窄、闭塞或管壁增厚,且除外纤维肌发育不良及其他原因所致),并具备以下5项中至少1:(1)脉搏减弱或间歇性跛行,(2)四肢血压不对称,(3)血管杂音,(4)高血压,(5)急性期反应物升高(ESR>20 mm·h-1CRP升高)

1.2 TA的临床分型[5]

根据血管病变部位分为4型。(1)头臂动脉型:累及主动脉弓及其分支;(2)胸腹主动脉型:累及降主动脉和腹腔动脉;(3)广泛型:具有上述2种类型的临床特征;(4)肺动脉型:累及肺动脉。

1.3 心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诊断标准[6]

1.4 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2013年1月至201912月在我院住院的TA合并心功能不全患儿;排除先天性、感染和外伤所致的心脏和/或大血管病变引起的心功能不全,排除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心功能不全。

1.5 资料截取

性别、起病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提示心脏损害情况包括心肌病变、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变、冠状动脉病变、肺动脉高压。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研究期间我院共收治43例TA患儿,5(11.6%)合并心功能不全,主要临床特征见表15例均为女性,起病年龄214岁,主诉病史3 d1月,入院前均曾就诊2个以上医院或科室,包括急诊科、心内科和风湿免疫科等,被诊断为其他疾病。

表1 5例多发性大动脉炎合并心功能不全患儿的临床特征

1 (9).jpg

2.2 临床症状和体征

心功能Ⅱ级4例、Ⅲ级1例,发病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头晕、胸闷、乏力、多汗、咳嗽等,因心脏相关症状就诊4例,包括胸闷2例,头晕、心悸1例,多汗1;4就诊时无心脏相关症状,因咳嗽、发热就诊,行胸部X线检查发现心影增大。4例合并高血压。均可闻及血管杂音,4例存在脉搏消失或搏动减弱。

2.3 实验室检查

CRP和ESR均升高,例5 WBC 10.8×109·L-1,PLT均轻度升高[(353412)×109·L-1],Hb均轻度降低(90102 g·L-1)。例245就诊时脑钠肽(BNP)明显升高(1 7592 1 923 pg·m L-1)(。例5肌钙蛋白和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轻度升高。4例病原学检查阳性,例124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均有结核患者接触史,例3合并真菌感染。

2.4 影像学检查及临床分型

主要通过CT血管造影(CTA)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定受累血管情况,5例均为广泛型,均有肾动脉受累,其余受累血管按累及频率依此为主动脉5例、颈动脉4例、肠系膜上动脉3例、锁骨下动脉3例、腋动脉3例、肱动脉2例、髂动脉2例。

超声心动图表现:左心室增大2例,左心房增大1例,全心增大2;均存在左室收缩功能减低,射血分数(LVEF)32%45%;均合并心脏瓣膜受累,二尖瓣关闭不全4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其中2例伴升主动脉扩张),三尖瓣关闭不全3例,3例为多瓣膜受累;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1例。合并冠状动脉扩张3例。

2.5 治疗及转归

入院后均给予原发病治疗及对症治疗。例1~3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包括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和羟氯喹。例4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TNF-α拮抗剂治疗,例5仅应用TNF-α拮抗剂治疗。

对症治疗包括抗高血压药物及控制心力衰竭药物。3例结核感染患儿给予正规抗结核治疗。

表1显示,例3放弃治疗后失访,1例随访6个月,3例随访3年以上,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监测炎症指标正常。例4在治疗后3个月时复查炎性指标正常,同期血管影像学提示仍可见管壁增厚,治疗后9个月复查管壁正常。例135复查心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影像学复查原有病灶较前减轻,无新发病灶,但血压控制不理想。例4因血管狭窄导致顽固高血压,长期服用降压药和强心药前提下LVEF维持在50%左右,拟接受外科手术治疗。

3 讨论

TA为一种罕见系统性血管炎性疾病,多见于年轻女性,常于1030岁起病。TA合并的心脏损害包括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变、瓣膜病变、冠状动脉受累和肺动脉高压等[7]。继发性心功能不全或猝死为本病最常见死亡原因。国外成人相关研究发现,TA中合并心功能不全者占13.2%[8]。本文中TA患儿发病年龄为214岁,心力衰竭发生率为11.6%

从起病情况看,与成人相比,儿童TA发病更隐匿,临床表现多样化,心脏受累患儿尤为如此,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及体征,即使冠状动脉、肺动脉受累,病变初期临床提示并不多。此外,本病急性期持续时间较短,多为因血管狭窄或阻塞出现相应症状时才被诊断[9]。本文患儿就诊时均已表现为心功能不全,尽管部分患儿心功能可恢复正常,但其远期治疗效果及预后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TA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及体征,多呈隐匿进展,导致部分患儿辗转于不同科室就诊,本文患儿均曾就诊至少2个医院或科室。

研究显示,约1/3 TA患者可合并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7]Zhu[10]报道TA患儿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高血压,其次为头痛、恶心、心悸,本组患儿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胸闷、头晕、心悸,4例合并高血压。TA合并高血压最常见的原因是肾动脉受累,其次为主动脉缩窄[11,12]。本文5例患儿均有肾动脉和主动脉受累,4例存在肾动脉和主动脉不同程度狭窄,1例为肾动脉和主动脉管壁增厚,处于疾病相对早期,尚未出现血管狭窄,该患儿血压正常,可见血管狭窄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患儿主诉病史均在1个月以内,但就诊时均已出现心功能不全,实际发病时间可能早于1个月,且部分临床医生对于本病认识不足,导致诊断延误。因此,当临床发现炎症指标CRPESR升高,同时未发现明确感染灶,且抗感染治疗无效时,需警惕TA可能,此时,仔细体检(尤其四肢血压、血管杂音)辅以针对性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对阻止病情进展,避免出现血管狭窄,从而降低心脏损伤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研究显示,TA患者合并瓣膜异常较为常见,尤以瓣膜关闭不全最为多见。国外研究报道TA成人患者中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比例为8%67%[13,14],瓣膜异常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预后。我国有研究报道14.4%22%成人TA患者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5,16]。本文5例患儿均出现瓣膜关闭不全,其中二尖瓣关闭不全4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其中2例伴有升主动脉扩张),三尖瓣关闭不全3例,3例为多瓣膜受累。儿童TA合并瓣膜病变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既往成人研究发现,原发病导致瓣膜本身的病变不常见,长期高血压病史患者本身易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且由于肾动脉及主动脉狭窄原因,TA患者易于合并高血压,长期高血压易导致高血压心脏病,进而出现心脏扩大导致瓣膜相对关闭不全。本文4例患儿合并高血压,伴有不同程度心脏增大,左室收缩功能减低,推测瓣膜关闭不全与以上因素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病例中1例并无高血压,超声提示全心增大、心肌病变、LVEF降低(32%),考虑与大动脉炎症对心肌造成的直接损害有关。目前大动脉炎出现心肌损害的机制尚不明确,国内成人大动脉炎相关研究发现,大动脉炎累及心肌患者心功能不全发生率更高[17],是独立于高血压、冠状动脉病变、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

从实验室结果看,TA缺乏特异性血清学标志物,本文5例患儿CRPESR均升高,治疗后均恢复正常。例4在随访中两项炎性指标均降至正常后,同期复查血管影像学发现新发血管壁增厚,提示病情活动,因此传统的炎性指标正常并不能完全反映疾病活动情况,仍需探索本病的血清学标记物。针对血管本身的检查主要有彩色多普勒超声、CTAMR,可有效显示血管壁增厚,有助于早期诊断。MR对于发现血管壁水肿、显示管壁血流增加有独特优势,且无辐射,是较为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但对于儿童而言,检查时间过长、需镇静、费用高等因素限制了其应用,本文病例主要应用血管超声(外周血管)CTA检查确定血管病变。

TA治疗主要为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也是控制TA疾病活动性的关键,保守治疗对于已经出现狭窄的血管效果甚微,对于已进展为不可逆血管改变的患儿,应在急性期结束后酌情结合手术治疗[18,19]。国内外多项研究发现,外科联合药物治疗对于缓解高血压有较为理想的效果[20,21]。本文5例患儿均为综合治疗,包括原发病治疗及对症治疗(强心、利尿、降血压)。针对原发病治疗,主要为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治疗效果不理想者加用生物制剂联合治疗。从随访结果看,本文中患儿经正规治疗可控制急性期炎症,但对于血管狭窄所致高血压效果不理想,此时需联合血管外科综合评估,在非急性期进行外科干预,解除血管狭窄。


参考文献

[1]Terao C,Yoshifuji H,Minori T.Recent advances in Takayasu arteritis.Int J Rheum Dis,2014,17(3):238-247.

[2]朱卫国,曾学军,林雪,等.大动脉炎患者心脏损害临床分析.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1,5(3):217-222

[3]万瑾,潘丽丽,慈维苹,等.多发性大动脉炎合并心脏损害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医药,2015,10(8):1103-1107

[4]Ozen S,Pistorio A,Iusan SM,et al.EULAR/PRINTO/PREScriteria for Henoch-Sch9nlein purpura,childhood polyarteritis nodosa,childhood Wegener granulomatosis and childhood Takayasu arteritis:Ankara 2008.Part II:Final classification criteria.Ann Rheum Dis,2010,69(5):798-806.

[5]Gulati A,Bagga A.Large vessel vasculitis.Pediatr Nephrol,2010,25(6):1037-1048.

[6]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10):760-789

[7]Weyn T,Haine S,Van den Branden F,et al.Cardiac manifestation in Takayasu arteritis,Acta Cardiol,2009,64(4):557-560.

[8]Lee GY,Jang SY,Ko SM,et al.Cardiovascular manifestations of takayasu arteriti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disease activity:analysis of 204 Korea patients at a single center.Int Jcardiol,2012,159(1):14-20.

[9]夏慧,周纬.儿童发病的大动脉炎15例临床分析.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5,19(7):460-464

[10]Zhu WH,Shen LG,Neubauer H.Clinical characteristics,interdisciplinary treatment and follow-up of 14 children with Takayasu arteritis.World J Pediatr,2010,6(4):342-347.

[11]Sadiq M,Ur Rehman A,Quresbi AU,et al.Covered stents in the management of native coarctation of the aorta-intermediate and long-term follow-up.Catheter Cardiovase Interv,2013,82(4):511-518.

[12]Saderska E,Jawniak R,Majewski M,et al.Takayasu arteritis as a cause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Eur J Pediatr,2012,171(5):863-869.

[13]Talwar KK,Kumar K,Chopra P,et al.Cardiac involvement in nonspecific aortoarteritis(Takayasu’s arteritis).Am Heart J,1991,122(6):1666-1670

[14]Morri S.Follow-up study of Takayasu arteritis with aortic regurgitation.J Cardiol,1995,26(5):293-298.

[15]蒋雄京,陈铁琨,吴海英,等.大动脉炎对心脏瓣膜的影响.中国循环杂志,1999,11(5):47-48

[16]孙菲,梅慧敏,田新平.大动脉炎心脏瓣膜受累临床分析.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6,20(3):154-159

[17]潘文萍,李梦涛,徐东,等.大动脉炎并发心肌损害的临床特征分析.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5,19(5):335-338

[18]Mason JC.Surgical intervention and its role in Takayasu arteritis.Best Pract Res Clin Rheumatol,2018,32(1):112-124.

[19]Miyata T,Sato O,Koyama H,et al.Long-term survival after surg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akayasu's arteritis.Circulation,2003,108(12):1474-1480.

[20]Reddy E,Robbs JV.Surgical management of Takayasu's arteriti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Cardiovasc J Afr,2007,18(6):393-396

[21]乔志钰,郑铁,朱帅,等.手术和药物联合治疗大动脉炎.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7,33(6):343-346.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