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浩浩
(闽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摘 要:涉外离婚答辩书涉及的语境复杂,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对学生施以理论和方法上的引导。本研究运用语境顺应论,通过分析涉外离婚答辩书翻译的过程,即比较语境差异与顺应译文语境,提出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语境顺应论出发修正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和改善教学环境来培养学生的语境顺应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语境顺应论;涉外离婚答辩书;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265-03
基金项目: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子项目:语境顺应论视阈下的涉外离婚案法律文书的翻译及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WYXJG10)
涉外离婚答辩书是涉外离婚诉讼类法律文书的一种已经和涉外离婚起诉书、判决书等一同出现在本科涉外离婚诉讼类法律文书的翻译教学中。涉外离婚答辩书涉及答辩人对事实的认定或否定及抗辩的理由,对其翻译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中西语境的差异,本科学生作为翻译初学者却缺乏语境顺应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语境顺应论是研究语言使用过程中语境顺应问题的理论,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指导。因此,本研究运用语境顺应论,通过分析涉外离婚答辩书的翻译过程,提出教师培养学生语境顺应能力的策略。
一、涉外离婚答辩书翻译教学中学生语境顺应能力欠缺的问题
翻译的语境顺应能力是指译者能准确把握原文和译文的语境差异,并根据翻译时需要适应的语境,选择合适的语言的能力。涉外离婚答辩书的原文和译文语境差异很大,这给翻译教学带来了困扰。学生缺乏语境顺应能力,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为:忽略原文与译文的语境差异;不知如何比较原文和译文语境;不懂得怎样顺应译文语境。然而,教师却没能从理论角度引导并培养学生语境顺应能力,具体表现为:在教学理念上往往偏重实践而忽视理论,或者虽然介绍理论的概念、流派等基本知识,却忽略引导学生运用理论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教学模式上,教师以讲解为主,学生以练习为主,却忽视对译文质量的监控,其中包括译文的语境顺应方面的评价;在教学环境上,教师选择传统的课堂教学,却忽视了营造原文与译文的语境,没能充分利用文本存在的外部环境。这些问题阻碍了学生语境顺应能力的培养,因此下文将在语境顺应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涉外离婚答辩书的翻译过程,讨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二、语境顺应论
根据Verschuren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的观点,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无论这种选择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无论它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1]。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在这一过程做出选择,是因为语言具备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其中语言的顺应性是“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做灵活的变通,有策略地进行选择,从而满足交际需要”[1]的特性,“变异性和商讨性是条件和基础,顺应性是根本和目的”[2]。从Verschuren的观点来审视翻译的过程,不难看出翻译是语言的连续选择过程,而且是双语或多语的多层面、多角度选择过程。因此,翻译过程运用这些观点有助于理解翻译的实质。Verschuren将语境进行了详细分类,具体分为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两大类。这样的分类有利于人们认识各类语境的特征以及找出其中的顺应规律,同时为解决翻译教学中的语境问题提供了方向。
涉外离婚答辩书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它是以译者为桥梁的当事人之间的交际,牵涉到中西两种语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从语境顺应论来解析翻译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语境顺应能力。
三、涉外离婚答辩书的中西语境差异
答辩书是“民事、刑事或行政案件中的被告或被上诉一方在答辩期内针对原告或上诉一方的指控作出答复和辩驳的书状”[3]。被告是答辩书的主体,又称答辩人;原告又称为被答辩人。基于不同的语言特点、社会习俗和规范、法律制度、当事人心理和认知等方面的因素,中西离婚答辩书呈现以下方面的语境差异:
(一)语言语境差异
语言语境包括信道和语言上下文。其中后者“主要包括: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4]。由于中西语言不同,语言语境会出现一定的差异。下面分析两种语言在线性序列上的差异。在线性序列方面,中西都注意语篇上下文的逻辑—语义关系,而中文离婚起诉书往往先说原因,再说结果,而英文离婚起诉书则正好相反。如:
例1:被告认为:无论原告还是被告都不是×××州的合法居民,也没有任何共同婚姻财产位于该州,因此该州没有对本诉讼的管辖权。
例2:(Defendant) Alleges that the State of ××× has no jurisdiction over the res of the marriage, as the marriage was contracted in Beijing, China, Defendant’s home.
(二)交际语境差异
根据Verschuren的观点,交际语境包括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中西离婚答辩书的交际语境包括答辩书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法律制度、当事人的心态、传统习俗、时间和空间等。中西离婚答辩书的被告和原告对交际语境的认知是不等同的,因此翻译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比较。
1.心理差异。涉外离婚案中原告和被告的心理主要指他们认知离婚诉讼和表达愿望、诉求及情感倾向等因素。我国历史上的离婚立法长期以有责主义为指导原则,即使现代已经实行无责主义原则,依然存在答辩人或被答辩人以对方的过错为解除婚姻或抗辩理由的现象,抗辩双方有通过指出对方过错为己方赢得法庭裁决优势的心理。西方国家上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实行无责离婚主义原则,答辩人和被答辩人不再热衷于以指出对方的过错为离婚的理由,而只需提出和证明婚姻是否破裂这一实质性理由。过错渐渐被视为财产分割、利益补偿和监护权判决等方面的依据。加之西方推崇友爱这一伦理原则,离婚双方的气氛日渐友好,心理更加平和。这些差异在下例中略见一斑:
例3:被答辩人在起诉状中编造“被告为了离婚,恶意转移、隐匿共同财产”,是贼喊捉贼、血口喷人的说法。
例4:Defendant denies the allegations in Paragraph 1 of Plaintiff’s Complaint.
2.社交世界差异。涉外离婚答辩书翻译的社交世界指的是两国的法律制度、社会环境以及对原文和译文的语言选择产生制约的法律场景,以便对生活困难一方的扶助和配偶抚养费进行对比。根据我国《婚姻法》(修正案)第42条规定:“离婚时,如果一方生活困难,另一方应从其住房等个人财产中给予适当帮助。”[5]根据这条规定,离婚案中生活困难的一方可以向另一方请求帮助,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这种权利不同于西方对离婚配偶的扶养权,后者包括向离婚配偶支付抚养费或在一定期限内对其提供房屋及财产等其他帮助。因此,当离婚答辩书涉及到一方对另一方的经济等帮助时,务必要区分是扶助还是扶养,尤其要区分金钱帮助和抚养费两个概念。如:
例5:答辩人不同意被答辩人“被告经济能力强”的说法。相反,答辩人生活困难,恳请法院判令被答辩人支付人民币三万元作为离婚以后对答辩人的生活扶助。
例6:That Defendant further be granted permanent spousal support in the amount of one thousand five hundred ($1, 500) per month…
3.物理世界差异。涉外离婚答辩书所指的物理世界是时间和空间与原、被告双方及事件的指称关系。就空间观念而言,涉外离婚答辩书一般表现出中国对地域敏感,而西方对权力范围敏感的特点。我国受长期推行的户籍制度影响,我国法院和当事人视个人所在地为非常重要的前提信息。答辩人和被答辩人的地址是陈述事件之前的必要信息,通常会出现在中文离婚答辩书的首部。西方的空间观念往往表现在对权力范围的界定上,当事人更关注的是受理该案件的法院有无管辖权。因此英文答辩书中,受理法院的名称位于首部,其次是被答辩人和答辩人姓名。而答辩人的地址常写在尾部,置于答辩人签名之后。
例7:答辩人:×××,女,汉族,19××年××月××日生,××省×××人,住××市××镇××路××号。身份证号xxxxxxxxxxxxxxxxxx,联系电话xxxxxxxxxxx。
被答辩人:×××,男,汉族,19××年××月××日生,××省××市人,××医院医生,联系电话xxxxxxxxxxx。
……
此致
××市人民法院
答辩人:×××
2009年2月18日
例8:FIRST JUDICIAL DISTRICT COURT
THE STATE OF ×××, ×××
CIVIL DIVISION
×××,
Plaintiff,
Vs. Answer
×××,
Defendant,
(The body of the answer is omitted)
……
Date: May 10, 2010
Signature:×××
Address: No.×××, ××× Road, ×××, USA
四、涉外离婚答辩书翻译时的语境顺应
教学中,教师应依照语境顺应论的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一方面理解原文,一方面根据译入语和受众,采用灵活的翻译方法,对译文做出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的顺应(试以汉译英为例进行说明)。
(一)语言语境顺应
对涉外离婚答辩书翻译时,教师需引导学生比较原文和译文的篇内衔接、篇际制约、线性序列等,以顺应译文的语言特点。如:考究原语文和译文的遣词造句的风格、衔接方式和逻辑联系等因素,使之一一顺应译文。在例1中,教师可根据英文先结果后原因的序列特点指导学生采用语序调整法顺应译文线性序列中的逻辑特点。试译为:Defendant alleges that the State of ××× has no jurisdiction over the res of the marriage as neither Plaintiff nor Defendant, as husband and wife or otherwise, have ever been a lawful resident of the State of ×××, nor is any community property of the marriage located in the State of ×××.
(二)交际语境顺应
答辩人和被答辩人对涉外离婚答辩书的交际语境认知是不等同的,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方面结合译例分析交际语境的顺应。
1.心理顺应。涉外离婚案中,答辩人和被答辩人因为婚前分别所处的文化背景、法律制度、社会环境等不同而形成心理差异。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将涉外离婚答辩书看作交际载体,选择适当的语言以顺应被答辩人的心理。如例3可以根据西方尊重对方、尊重事实的特点,采用改译法弱化答辩人与被答辩人双方的贬斥心理,试译为:Defendant denies the falsely assertion in Plaintiff’s Complaint that “Defendant has transferred and concealed common property for the purpose of said divorce”.
2.社交世界顺应。中西社交世界差异颇大,因此学生在翻译涉外离婚答辩书时需要形成社交差异的意识,语言选择必须符合被答辩人的社交规范。被答辩人很有可能因为缺乏对原语社交世界的认知而存在理解上的困难,那么译者可以运用增译法在译文中加入注解或提示语等,使译文更好地顺应被答辩人的社交世界。如例5,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增译法帮助被答辩人理解原文意思。试译为:Defendant denies the assertion in Plaintiff’s Complaint that “Defendant has good financial capability”. On the contrary, Defendant lives in poor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prays this court to issue an order requiring Plaintiff to pay Defendant subsistence support (§42,Amendment to Chinese Marriage Law) in amount of RMB¥50,000. (括号里的文字帮助被答辩人了解答辩人经济扶助的请求是依照中国《婚姻法》(修正案)第42条,避免了与被答辩人国家对离婚配偶的扶养费相混淆)。
3.物理世界顺应。翻译涉外离婚答辩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从被答辩人对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及指称关系方面顺应译文的物理世界。译者通常需要采用语序调整法、增译法、减译法等多种翻译方法对译语信息的顺序、指称等等进行调整。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判断具体语境及其差异,并采用恰当的方法顺应译文语境。
如例7试译为:
People’s Court of ×× City
×××,
Plaintiff,
Vs. Answer
×××,
Defendant.
(The body of the answer is omitted.)
……
Date: February 18, 2009
Signature: ×××
Address: No.××, ×× Road, ××(town), ××(city) , China
可见,受理该案的法院名已调整至首部,被答辩人和答辩人姓名按原、被告顺序排列,被答辩人地址略去,答辩人地址置于尾部最末,答辩人签名置于尾部时间下方。这些充分顺应了译文物理世界中的空间关系。
五、学生语境顺应能力培养策略
要培养学生的语境顺应能力,教师不仅要将语境顺应理论运用于具体翻译实践中,引导学生分析涉外离婚答辩书翻译中的语境差异并采取合适的翻译方法做到顺应相对应的译文语境。更重要的是,教师应根据这一理论,在教学中采取修正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改善教学环境等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语境顺应意识。
(一)修正教学理念
在涉外离婚答辩书翻译教学中,教师由于课时限制或主观上的不重视,分配给翻译理论的教学时间有限,学生也没有这方面的探索,只是侧重于知识量的积累,这对于提高语境顺应能力始终是一个缺陷。“学习不是一个获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6],因此教师要转变理念,以学习者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语境顺应论,通过分析涉外离婚答辩书翻译的语境顺应过程,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反思意识和解决能力。
(二)优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主要由教与学两个环节构成,很少涉及到“评”,这种教学模式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翻译作品走向社会和市场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质量监控,因此翻译教学模式应设计质量监控这个环节。根据语境顺应论,译文顺应译入语语境是一个重要的质量指标,这点无论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忽略。建议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每份涉外离婚答辩书的翻译,并且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语境顺应论对每份译文的语境顺应范围和程度进行评价并修改,直至满意为止。教师也应加入质量监控环节,如引导学生讨论译文评价标准、点评小组推选出的优秀译文等,以此来帮助学生提高语境顺应能力。
(三)改善教学环境
当前的法律文书翻译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这有利于教师条分缕析地讲解要点,但是忽略了学生的体验过程,也不利于营造原文和译文的语境。根据语境顺应论,译者要重视对语境的理解和区别。所以,如果条件许可,教师不妨带领学生亲临抗辩现场,体会涉外离婚答辩书产生的语境。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则由教师自己或者学生扮演答辩人、被答辩人、译者等角色,再现当事人的意思表达和抗辩情景,使学生体会答辩过程,感受原文、译文存在的语境差异。有了直观的感受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运用语境顺应论分析语境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找出顺应语境的方法等,这有利于学生提高语境敏感度,形成语境顺应意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 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56、61.
〔2〕钟文.语境顺应与语用翻译[J].学术界,2011,(11):164.
〔3〕王朝源.现代实用文体写作[M].成都:巴蜀书社,2008.279.
〔4〕杨惠英.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论与翻译的选择和顺应[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7.
〔5〕孙国鸣.离婚纠纷法律精解——判例分析与诉讼指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354.
〔6〕吴青.本科翻译专业课堂中的理论训练——一门外语专业课的行动研究个案报告[J].中国翻译,2012,(5):39.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