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绝经后女性实施B超检查的必要性分析

李 林

重庆市黔江区石会卫生院 重庆市 409000

【摘 要】目的:对绝经后女性实施B 超检查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120 名绝经女性,并将其按年龄分为A 组与B 组,并对绝经后女性实施妇科B 超检查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结果:所选取得120 名研究对象中,检查出有36 名女性患有子宫肌瘤,19 名女性出现子宫内膜异位,22 名女性患有卵巢囊肿,并对其行病理检查,有11 名女性患有恶性肿瘤,其中有4名女性为卵巢癌,7 名女性为子宫癌。两组对比,A 组受检者发病人数要比B 组低,由此可见,恶性肿瘤发病率会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结论:对绝经后的女性进行必要的B 超检查,对恶性病变的及时性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妇科; 绝经后女性;B 超检查; 必要性

对于女性来说,绝经期是其特殊和敏感时期,同时也是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卵巢癌、子宫癌等病症多发期,所以,在绝经后2 年内,尤其是女性在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和腹痛症状时,实施常规妇科检查,对及早发现与治疗女性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出120 名2011 年9 月-2012年9 月来我院接受B 超检查的绝经女性,其平均年龄为62 岁,平均绝经期为2.6 年,将其分为两组,其中A 组女性的年龄在50-65 岁,B 组女性年龄在65 岁以上。120名绝经女性中,有45 名女性阴道有不规则性出血,71 名女性存在经常性的无力气短、腰酸背痛以及胸闷等情况。

1.2 检查方法

所这120 名绝经期女性进行尿常规、血常规以及便常规检查,没有出现异常,而且也没有肺、心、肝肾等脏器疾病,建议对其进行B 超检查。所选检查仪器为TOSHIBA 325 彩色超声仪(日本生产),该超声仪的普通探头和阴道探头都是原厂生产配置,探头工作频率为6MHz,选用5%葡萄糖作为澎宫液。在检查台上,受检者取平卧位,将小腹部露出,并将耦合剂涂于常规探头上,对受检者作初步诊察,了解研究对象紫铜和双附件形态、厚度及异物等,再取研究对象的膀胱截石体位,常规消毒研究对象外阴,将澎宫液持续注入加压膨宫装置中,用一次性消过毒的安全套覆于阴道彩超探头中,涂抹耦合剂,然后进入受检者阴道中,对受检者子宫体与宫角的形态及大小是否存在异常进行观察,并对受检者子宫内膜厚度进行测量,对其各部位回声特征进行记录,重点观察受检者可疑部位与双侧附件形态,同时依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受检者是否有做手术或者深入检查的需要。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2.2 软件包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以P<0.05 表示差异性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所选取的120 名绝经女性进行腹式B 超检查后发现,有80 名女性为子宫内膜增厚,43 名女性为占位性包块,12 名女性为子宫内膜异位;对其进行阴道B 超检查后发现,有45 名女性的子宫内膜厚度超过5mm,43 名女性出现占位性团块,75 名女性的子宫内膜厚度低于5mm,7 名女性为中度子宫内膜异位,而且还有13 名女性为宫内节育器嵌顿与断裂。检查发现,一共有36 名女性患有子宫肌瘤,19 名女性患有子宫内膜异位,22 名女性患有卵巢囊肿,11 名女性为疑似恶性肿瘤。对其做深入的病理检查发现,患有恶性肿瘤的女性有11名,其中包括4 名卵巢癌与7 名子宫癌。病理结果和B 超检查结果相符合,两者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B 超检查在女性常规检查中存在很大优势:B 超检查操作简单,不必有复杂的设备与仪器,而且效果直观,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与敏感度,能够对患者子宫与附件形态进行动态了解,对患者子宫内膜厚度与有占位性包块与否进行仔细观察,并根据包块回声来明确包块形状,结合复查时患者体内包块大小与形状,有效判断包块的增长速度。B 超检查具体分为阴道与腹式B 超检查,其中腹式B 超主要检查患者腹腔区域,而阴道B 超则是检查患者子宫及其双侧附件区域,阴道B 超检查比较易被受检者接受,可以直接与患者子宫腔内部相接触,而且不会干扰到其它脏器,是近些年妇科检查的首选方法。不管是阴道B 超或者是腹式B 超,都只是提示患者身体是否存在异常,不能对其进行诊断,因此需要做跟进式检查。

研究表明,对绝经期女性实施定期常规检查,对早期筛查妇科疾病极具重要意义,同时这也是对恶性病变予以及时治疗及预防的重点,所以,必须强化宣传妇科检查,这对绝经后女性身体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胡四燕. 阴道彩超检查绝经后子宫出血的效果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2(15):154-155.

[2] 姚伟妍. 阴超、宫腔镜、病理检查在绝经后子宫出血病因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西部科技,2012(05):123-124.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