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堪称建陶行业当前的真实写照。2014 年,对于建陶行业来说,姑且勿论市道如何,绝对是让企业掌舵人深感头痛的一年!
文/ 林迪慧
近期,有关陶瓷行业的负面新闻迭出:最高法院公布老赖黑名单,33 家陶瓷企业上榜;各地大部分企业停窑潮来临;山东临沂24 陶企环保不合格被关停整顿;福建闽清陶瓷企业从252 家减至42 家;市场惨淡,南京瓷砖企业被动降价;6 天时间,连续三家陶企接连陷入倒闭风波……除此之外,国内陶瓷市场疲软也有目共睹,陶瓷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这无疑给行业释放出,“倒闭潮”已由猜想转变为客观事实的重要信号。
环保是“劫”
舆论强势关注的工业废气排放,让政府痛下决心大力整治大气污染,一直被视为“高污染”行业的建陶行业,又再次轮回到了生死危机的关头。提及环保,行业人士打了个比喻:环保是悬在建陶行业头上的一把锋利的砍刀!
6 月4 日,在又一个“世界环境日”到来的前夕,环保部公布了《2013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公报显示,去年74 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仅3 个达标。同日,环保部长周生贤在《人民日报》刊发言论《坚决向污染挑战》,再次向全国人民展现中央政府铁腕治污的决心。
一直被视为“高污染”产业的建陶行业,自去年以来就成为了环保部门重点整治对象。
去年以来,国内多个陶瓷产区颁出了“煤改气”限令,福建产区已在去年完成了改用天然气的改造,辽宁法库产区、广东肇庆产区则把时间定在了今年年底,其他的基本上也定于2015 年年底前完成改造。
而在近段时间内,国内各陶瓷产区相关的环保事件也是层出不穷。
福建泉州陶瓷企业遭遇限气停窑尴尬,生产无法保障,企业叫苦连天;佛山市禅城区也率先其他各区向区内陶瓷企业提出了整治的时间节点,要求企业逐步完成清洁生产改造和污染排放达标治理;因环保状况未达标,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4 家陶瓷卫浴企业被勒令停业整顿,而今年以来整个罗庄区被勒令整顿的企业数量达到了114 家之多……各大产区系列环保政策“咄咄逼人”。
小企业被关停,中型企业面对整改,改不好也逃避不了关停的命运,大企业也在寻求蜕变。
针对由此带来的“阵痛”,近期有42 家陶瓷企业“公车上书”要求放宽国家环保部出台的《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随后,国家环保部在网上做出公告,同意修改国标,陶企获得阶段性的胜利。
尽管环保部已赞成修改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陶瓷行业躲过一劫。企业不能一味指望国家降低标准,而应加强自身在环保节能方面的“内功”,煤改气不是一劳永逸,陶瓷企业应继续主动研发减排新技术,自觉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环保义务。
市场之“软”
市场之疲软,尤以陶瓷企业大肆在终端市场做推广、促销以拉动产品销量的现象,凸显出了行业极不景气的现状及供大于求的发展瓶颈;而国外市场“反侵销”风暴的愈演愈烈,更是让市场雪上加霜,出口市场“四面夹击”;无论是陶瓷工业中心佛山,还是江西高安、山东淄博、福建泉州等产区,“卖场门前鞍马稀”成为各产区普遍现象。
无论是哪个产业,在高速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都容易被掩盖。如资金实力不强,品牌没有影响力,产品定位不清晰,企业管理体系不成熟等。在大刚性需求的年代,这些问题,即使严重存在于一个企业中,也不影响其赚钱和壮大,更不至于危及企业生存。然而,经济环境一旦缓慢下来,这些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可直接导致企业倒闭,这并非危言耸听。
据有关部门公布的“2014 年上半年陶瓷产业景气指数”显示,5 个月来该指数一路下滑,最低跌至97.10 点,直至6 月份才有触底回暖迹象。从佛山陶瓷价格指数来看,1-6 月份佛山交易的共70 多种代表品指数中则显示连续3 个月下跌的产品达到40 多种,成交量环比跌幅12.12%,相比去年上半年销售保持50% 的增长,今年上半年的增长幅度持续下降;从全国陶瓷产品的销量上看,2014 年上半年陶瓷行业总体销售额相比去年则下降了将近10 个点。
在供过于求的形势下,陶瓷产品的利润率越来越低。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 年1-4月全国陶瓷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9.54%。其中,4 月份完成利润总额16.82 亿元,同比增长12.89%,增速环比下降16.65 个百分点,为前4 个月单月最低值。
国内市场低迷,出口市场何意?据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3 月我国陶瓷砖出口量、出口额同比增速大幅下滑,双双跌落至负增长,其中出口量累计2.14 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44%;出口金额15.38 亿美元,同比下降4.34%。国内市场供过于求产能过剩,利润持续降低;国外市场出口受阻,整个行业的供需状况进一步失衡。
随着中国经济在国际社会的提升,西方国家针对中国经济地位而开展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有增无减,陶瓷行业也未能幸免。据记者调查了解,仅以佛山产区为例,今年上半年共遭遇6 起反倾销摩擦案件,比2013 年同期增长20%,涉案金额1.4 亿美元,涉案企业达279 家,其中涉案产品和企业主要是建筑陶瓷等具有传统出口优势的建材产品和企业。
另一方面,“绿色建筑潮”势必加重修材市场疲软。
限购之“痛”
此前,由于出口市场“四面夹击”,曾被视为“印钞机”的陶瓷行业迅速沦为微利行业,高利润的房地产业成为不少企业的新目标。据悉,约七成佛山大型陶企涉足房地产。
然而,层层加码的楼市调控政策,让陶企的“地产梦”破碎。这里可用一句话概括之:房地产市场兴则陶瓷行业市场兴;房地产市场衰则陶瓷行业市场衰。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 年1-6 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情况”显示,与去年楼市的“高歌猛进”迥然不同,2014 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市场降价范围和幅度进一步扩大,住宅销售上半年呈量价增速双降态势,数据显示,1-6 月份,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42487 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8%,相比去年全年的17.5%下滑25.3 个百分点;住宅销售额25632 亿元,同比下降9.2%,降幅与去年全年增长26.3% 相比,下滑35.8 个百分点。相比较去年,今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出现了销量大幅度下降的趋势,甚至在一些二三线城市房地产销量下降幅度达30% 以上,某些城市即便价格一路下调依然无人问津,显然,对于陶瓷厂而言,他们可吃的“肉”越来越少。
突围之“困”
始于2008 年金融危机的市场疲软延续至今,让陶瓷企业倍感融资之急。合资、并购、上市,近年来,陶瓷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寻求突围的模式频现。
从最初的大鱼吃小鱼,到如今为整合资源做大企业的横向并购、为构筑全新竞争优势和产品链条的跨界合并、为谋求国际化发展与经营的跨国并购等。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且采用直接并购方式,可加速做大做强的进程。
一些一、二流品牌企业在市场削弱的情况下扩大生产线,形成“寡头化”发展趋势,比如,目前佛山排名前列的几家陶瓷企业,如新明珠、东鹏、鹰牌、宏宇等,他们动辄四五十亿的销售收入,这不是一般小企业可以媲美的。
企业如何自救
在当前内忧外患的情势下,企业需要重新思索,下一步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 解决当前困境的方法有哪些?
概括而言,技术改造成为了企业的唯一出路,在政府推出的“限改令”中,天然气成为推行清洁能源生产的首选;然而,改用天然气却会大大提高陶瓷企业的生产成本。
企业生产、工人工资成本的急剧上升、营销推广需要的巨额费用等都在吞噬着企业的利润空间。综观行业态势, 每个企业都明白现在成本增加是陶企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但是又要必须去解决它,解决好了, 企业进入长期的良好的发展;解决不好, 可能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在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只有自己去选择策略去应对,至于是对,是错,是生是死,是强是弱,经过市场的浪潮检验后就知道了。
拓展产品功能,扩大产品应用范畴并提升其附加值。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没有自己的设计师团队,没有资金更新设备,那么只能眼巴巴的看着食物被分流,最终只能被淘汰出局。企业需要借助设计从中突围出来,积蓄设计力量占据行业领导地位。
在今天这种形式下,陶瓷企业要运行,必须环保达标,如果不达标,就等同为醉驾,被禁止上路,这道“栏杆”下来以后,陶瓷企业自查自纠,更新设备,努力达标,改变以前“野蛮排放”习惯,就显得非常迫切。
此外,在银行贷款方面,陶瓷企业之间“马太效应”凸显,银行贷款就像一个变压器,对于一些优质企业,中国的银行就是这样:哭着喊着追着赶着企业屁股后面放贷,使本来就已肥得流油的大企业拿着钱更新设备、购买能力方面更加强大;而嗷嗷待哺的中小企业哭着喊着追着赶着银行屁股后面求贷,银行却祭出种种准入门槛绊得中小企业鬼哭狼嚎坐以待“币”!
最典型的的是前段时间各方媒体报道的许多陶瓷厂往往是正常运作的,但是因为银行贷款到期,供应商正常支付停止,工人工资不能按时发放,导致“内乱”,企业在营销上创建的渠道受到损害,产品无法进行正常生产。
最后,陶瓷行业面临的其他压力还有企业老板个人的决策方面,决策的对错往往与企业老板的个人修养、社会经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有关,当企业陷入亚健康的状况的时候,如何让情况变得不更加糟糕,如何停止企业的下坠而回到上升通道,这时候老板及其团队都显得非常重要。而现在能看到的情势是中国民众在焦虑中观望, 很多老板则在想法“跑路”。在环境整治的成本、后果分担上,企业和民众相互承受着此消彼长的份额,企业不肉痛,民众就要面临“会呼吸的痛”( 大气污染)、“会吞吐的痛”( 水污染)。
可以说,环保整治是否得力,一个重要的观测指标就是,作为主要污染物排放源的工厂企业是麻木不仁还是痛觉灵敏。
先贤有云:不谋一域者,不足以谋一城;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当此山雨欲来之际,业界同仁首先应当处变不惊,不仅有短期应对之良策,更须有长远发展之大略。
多事之秋,稳健经营才是生存之王道,而在经过这一艰难时期的磨砺之后,整个行业的竞争力也将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