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佳洪
(涪陵南沱镇农业服务中心重庆400000)
【摘要】南沱镇地势南高北低,南部边缘以山地为主,其余部分为低海拔河谷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明显,以易风化的紫色沙壤土(石谷子)和粘性土为主。由于地貌,地质条件,气候特征,最容易引起山洪暴发,从而发生山洪灾害。因此做好对该镇的山洪灾害的防御关系到该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该镇的长足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现实意义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山洪;山洪灾害;防御措施;应急性防御措施;平时性防御措施
On NANTUO town and mountain flood prevention measures
Zheng Jia-hong
(NANTUO town of Fuling 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erChongqing400000)
【Abstract】NANTUO town lying South High North, the southern edge to the main mountain, the rest of the hilly area of low elevation valleys, subtropical humid monsoon climate, seasonal precipitation significantly to easily weathered purple sandy loam (Dan Guzai) and clayey soil based. Due to topography, geological conditions, climate, most likely caused by flash floods, which occurred in flood disasters. Therefore, a good for the town´s flood disasters related to the defense of life and property safety of the people of the town, on the town´s rapid 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Flash floods;Defense;Mountain flood emergency defense measures;Usually of defensive measures
山洪是指由于暴雨、拦洪设施溃决等原因,在山区沿河流及溪沟形成的暴涨暴落的洪水及伴随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的总称。山洪灾害是指由山洪暴发而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包括溪河洪水泛滥、泥石流、山体滑坡等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毁坏,及环境资源破坏等。山洪灾害在我镇频繁发生严重威胁我镇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做好我镇山洪灾害的防御是极其重要的。
1. 南沱镇地理特点
南沱镇位于涪陵主城区东北长江南岸,西距涪陵主城区24公里,东距丰都县城23公里。幅员面积67.14平方公里。辖11 个村1个居委,74个村民小组,2个居民小组,12245户,37292人。全镇现有耕地面积45449亩,其中田17068亩,土 28381亩。其地理特点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1水系分布。
南沱镇位于主涪陵城区东北长江南岸,西距涪陵主城区24公里,东距丰都县城23公里。幅员面积67.14平方公里。境内溪河流总归长江水系:一是龙驹河,发源于罗云乡境内,龙驹村内径流地10公里,至马颈子注入长江;二是百洞溪,发源于罗云乡境内,流经秀山、金鸡两村,径流4.5公里,至金鸡村百洞溪口入长江;三是大洞溪,发源于土地坡乡境内,流经关东、南沱、坪平3个村,径流5公里,至治坪村大洞溪口注入长江。此外尚有龙驹村河堰沟长约3公里、太阳溪长约2.5公里、连丰村郭家溪长约2公里、睦和村龙望沟长约4公里等。以上溪河均注入长江。镇域内已成的蓄水工程有:小(一)型水库(塞马口水库)一座,山坪塘703口。
1.2气象、水文及暴雨洪水特性。
(1)镇境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呈立体分布特征。常年平均降水量1200~1400毫米,主要分布在5、6月,平均降雨最多的月份为6月份。近几年经受最大暴雨强度分别为2010年7月9日、2015年6月1日及2015年6月17日。春、夏两季降雨频繁,降水强度大,降雨量占全年的67~71%,秋、冬两季气候干燥。降雨量占全年的29~33%。4月中旬至7月中旬4个月(汛期)降雨量占全年60~70%。
(2)由于受自然山势对冷暖气流的扰阻,造成低气急流有的利形,形成暴雨频繁,强度大、历时短,溪河道坡度陡,洪水汇流迅速,极易造成洪涝灾害及地质滑坡。
(3)本地1小时、6小时、24小时不同频率暴雨特征值(见表1)。
1.3地形地质。
镇域地质构造处于尖山子山北翼,出露最老地层为二叠系,分布于石栏、瑞龙、燕窝部分地区,其余为浅丘地貌及长江河套地貌发育。石栏山耸东部边缘,西北部为长江南岸浅丘地貌及长江河套地貌。境内土壤主要有水稻土、冲积土、沙泥、黄泥、“石谷子”黄泥等土种。境内最高海拔为红碑村7组人头山,海拔约700米;最低海拔为龙驹村1组三块石,海拔146米;境域大多海拔在160米~450米之间(南沱集镇海拔约200米)。
2. 南沱镇山洪灾害的原因、特点
2.1山洪灾害的致灾原因。
(1)我镇的丘陵地形地势是诱发山洪灾害的基础条件。
(2)高强度暴雨是发生山洪灾害的直接原因。我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降雨分配不均,常年平均降水量1200~14000毫米。由于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发生山洪灾害。
(3)现有水利工程年久失修老化是造成抗拒山洪灾害能力减弱的重要原因。我镇虽现有小(一)型水库一座、经整治山坪塘703口,蓄水设施良好。但建于六七十年代的排水堰渠20公里和喷灌池,都因年久失修,导致淤堵,排水能力大大下降,反而成为我镇存在的巨大大安全隐患。
(4)由于人们对山洪灾害缺乏认识和了解,在溪渠道边任意乱倒、乱建、乱挖,导致溪渠道的泄洪能力严重下降。
2.2我镇山洪灾害特点。
主要表现为山体滑坡、泥石流和溪河洪水泛滥造成的我镇人民和人民财产的损失,我镇山洪灾害一般表现为局部性和地域性的空间特点及骤发性和反复性的时间特点。
(1)季节性强,频率高。主汛期集中在3~6月份,而这段时间也是以洪灾害的多发期,近十年来,在2006、2009、2015年均发生较大洪灾,更为严重的是今年的洪灾,导致省道104涪丰路南沱镇金鸡路段的交通中断。
(2)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由于我镇地势南高北低,根据调查分析和指标测算,在东部红碑片和龙驹片,极易发生山洪灾害,而且破坏力也极强。而南部的焦岩片相对来说发生的频率较低,破坏也小得多。
(3)来势凶猛,成灾快。山洪汇流快,主要集中在大洞溪和百洞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下游,往往几个小时成灾受损,令人防不胜防。
(4)破坏性强,危害重。山洪灾害常常瞬间成灾,猝不及防,山洪、泥石流造成渠道垮塌、溪流改道,公路中断,耕地受淹,民房倒塌等。因突发性强而猛,其危害性、破坏性更大,特别是在人员伤亡等基础设施损坏方面往往大大超过平原地带。
(5)恢复难度大。山洪灾害往往对水利、交通、电力、通信、农田等基础设施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群众几十年的建设成果毁于一旦,许多被山体滑坡、泥石流破坏的果园等基础设施几年甚至几十年难以恢复。
3. 防御措施
防御措施表现在应急防御和平时防御两方面:
3.1在应急性措施中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3.1.1建立山洪灾害预警级别:
(1)根据气象部门预报的降雨强度及降雨范围和我镇的实际情况,将山洪灾害预警分为3个级别:
当气象部门预报雨强度为暴雨时(24小时降雨量50~100mm)为山洪灾害危险预警,称为三级预警,即(黄色)预警。
当气象部门预报雨强度为大暴雨时(24小时降雨量100~200mm)为山洪灾害中度危险预警,称二级预警。即(黄色)预警。
当气象部门预报雨强度为特大暴雨时(24小时降雨量大于200mm)为山洪灾害高度危险预警,称为一级预警。即(红色)预警。
3.1.2做好预警实施程序。
为让群众及时躲灾、避灾、减少山洪灾害损失,在一般情况下,按镇→村(居)→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同时根据我镇的设施现状,预警灾害信号发送是:镇防汛指挥部与村居委会、水库、村组用电话发送,一旦发现险情时发送采用电话、无线语音广播、铜锣、手摇报警器等向危险区群众发出预警,信号发送者均为单位责任人。在4~6月汛期,镇、村(居)必须实行24小时值班,相互之间均用电话联系。村、组必须明确1~2名责任心强的信号发送责任人,在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或严重险情信息后,信号发送人必须立即按预定信号发出报警信号。如遇紧急情况(大体积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库、重点山塘、河堤工程的洪水即将漫顶或坝体出现裂缝、管涌、滑坡、有溃坝可能时),村、组可直接通过电话报告值班领导和值班干部。分级预警实施程序如下:
(1) 三级预警实施程序:
接到区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通知将有暴雨发生以及发布的三级(黄色)预警时,启动三级应急响应。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通过电话、手机短信向有关村发出三级(黄色)预警,提醒广大群众注意做好山洪灾害防范准备。当接到三级(黄色)预警后,名有关人员就迅速上岗到位,注意观察雨情变化,并加强防范。
(2)二级预警实施程序:
接到区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发布的二级(橙色)预警时,或降雨量达到警戒雨量且降雨仍在持续时,或溪河水位达到警戒水位,发布,同时启动二级应急响应。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通过电话、手机短信向有关村发出二级(橙色)预警,提醒广大群众注意防范山洪,危险区人员做好转移准备。
同时要加强巡逻,降雨后,每间隔一小时由带队的镇干部向当天镇防汛值班的带班领导报告巡逻情况,并严格实行零报告制度,即使未出现问题,也要定时进行联络,发现异常情况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向附近群众报警。群众接到警报后,要立即报告县防汛指挥部。镇领导要迅速赶往该地区,指挥抢险救灾。
(3)一级预警实施程序:
接到区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发布的一级(红色)预警时,或降雨量达到危险雨量且降雨仍在持续时,或溪河水位达到危险水位,或有泥石流、滑坡征兆时,发布一级(红色)预警,
同时启动一级应急响应。镇主要领导根据事前的分包任务,在降雨前到达分包区,靠前指挥,降雨后,每间隔半个小时由巡逻带队的镇干部向分包地区的镇领导报告巡逻情况,严格实行零报告制度,发现异常情况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向附近群众报警。群众接到警报后,立即向事前指定地点撤离。在报警以后,要立即报告县防汛指挥部。卫生、交通、电力、通讯、民政、公安、预备役等镇防山洪灾害指挥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迅速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3.1.3做好人员的转移安置。
转移安置的原则是: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后一般人员,先危险区人员,后警戒区人员。信号发送和转移责任人必须最后离开山洪灾害发生区,并有权对不服从转移命令的人员采取强制转移措施。人员安置的方法应本着就近、安全的原则,采取分散、到户、到单位、搭棚等安置方式。
3.2平时性防御措施。
(1)查险处险。
汛前,镇、村(居)对所辖区域进行全面普查,发现问题登记造册,及时处理,同时对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工程,区域等安排专人负责防守。
(2)宣传教育群众的防灾意识。
镇、村(居)要利用广播、电视、远程教育设施、会议,即发资料、办宣传栏窗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防御山洪灾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具体防治措施,防治的范围和地点,防山洪的组织机构和职责、联系方式,紧急避灾的程序、信号、临时转移的安置方案、转移的路线、地点、安置办法等,使区域内的群众掌握简单的察灾防灾知识。
(3)落实工程措施。
进一步加强对水库、重点山塘、防洪渠道工程、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区、桥涵、路坝、有可能影响泄洪的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退耕还林和坡改梯。
森林锐减使暴雨后不能蓄水于山,造成水土大量流失,洪灾发生频率大大增加,灾情加重。因此对红碑等坡度较大的山地进行退耕还林植树种草,对连丰村等坡度较小的丘陵实行坡改梯工程以防止水土流失。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山洪灾害防范与自救手册.
[2]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原则SL 675-2014.
[3]山洪及泥石流灾害预报 王礼兴 于志明.
[文章编号]1006-7619(2015)08-2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