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 霜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摘 要:本论文以贾平凹小说为研究对象,以生态批评、生态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为指导,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对《怀念狼》中展现的生态世界进行全面细致的探究,以此探讨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不断割裂、疏远、淡漠的时代,贾平凹关心自然、关注生态的赤子情怀和其反思、批判人类中心主义与现代文明现代性的生态意识。通过这种生态解读方式,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更好的认识贾平凹及其作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贾平凹;怀念狼;生态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163-03
生态意识作为一种绿色思维,它潜藏在每一个有社会公德的人的内心深处。它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其相互间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最高价值,通过唤醒人们的生态责任,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守护人类共同的生存家园。
在贾平凹的小说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似乎是其一直探讨的主题之一。他把对于故乡的热爱,都融入到小说创作中。可以说,故乡是他精神能够“诗意栖居”的港湾,因此小说中我们时常能够欣赏到贾平凹对于印象中的家乡、自然的赞美。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裹胁着资本主义的劣根席卷整个大地,乡村人与自然曾经的宁静、和谐秩序被打破,作家心目中黄土地上的和谐、美好变成了“昨日黄花”。人们为了发展经济,不惜以破坏自然环境,淡漠与他人之间的感情为代价,贾平凹为此痛心疾首。他在小说中表达了自己对人与自然曾和谐相处美好场景的深切怀念,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导下,破坏自然、猎杀动物等残暴行径的愤慨以及对乡村剧变的无奈。这些生态意识使贾平凹的小说和其他作家的作品相比,也多了一份人道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怀念狼》在2000年于作家出版社出版,是贾平凹奉献给读者的又一部表现其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的文学作品。小说上市不久,就以夺人眼球的宣传卖点引起文学评论家以及读者极大的兴趣,销售二十多万册。然而有人认为这是媒体炒作的结果,更有人就小说叙事指出这是贾平凹江郎才尽的证明,总之小说在受到热捧的同时,也遭到很多批评家的诟病。也许如著名生态文学作家徐刚所说“当我们为着大地与这个世界争执时,有时候免不了发出激愤之词,来不及精巧地构思”[1]。《怀念狼》似乎就是这么一部作者急于去表达、传递自己生态思想而来不及精巧构思的作品。
在《怀念狼》阅读中总让人感觉读出了西方流浪汉小说的味道,小说以“我”和舅舅、烂头一行人寻找仅存的15只野狼为线索,将寻找过程中人与狼之间发生的种种看似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故事串联起来,从而建构起作者整体的生态意识内容。小说虽然“以实写虚”,但是背后表达出的作者呐喊却掷地有声,发人深思。通过文本的细致阅读,本文对小说中贾平凹的生态意识内容进行如下系统的梳理。
一、人狼共处时代的人狼关系史叙事
当对自然原始崇拜的热情逐渐从生活中冷却,人类试图以自我标准丈量自然界生命中的高低贵贱,总是根据自身的利益对各种动物进行分类,因此那些曾经对人类产生威胁的动物就在口口相传中逐渐被妖魔化。在商州人狼共处的时代,商州的群狼就是在被妖魔化的过程中逐渐被杀戮,甚至到了要灭绝的地步。人类繁衍生息的过程中,一次次僭越自然承受底线,侵占其他生命的生存领地,从而遭到自然的疯狂报复。商州就曾经因狼患而遭受灭城之灾,那段由人和狼共写的历史充满了血腥和杀戮。“成千上万只狼围住了城池,嗥叫之声如山洪暴发”[2]。它们前仆后继,如士兵攻城般叠罗汉往城墙上爬。最终,“从南门口的下水道钻进了城,咬死了数百名妇女儿童”[3]。狼的阴险与残忍令人发指,商州的大多数人家和狼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人与狼似乎永远达不到和解的地步。
“在历史的进程中,地球上的现代人,如今第一次同自己面对面,他再也没有了对手或反对者”[4]。在现代化武器的攻击下,曾经凶悍的狼最终成了需要依靠法规保护的弱者,人与狼之间似乎也不再存有利害关系了。当狼逐渐减少时,新的生态与社会问题却又产生:“你可知道商州的山地有野兔、獾和黄羊吧,商州的黄羊肉是对外出口的,可狼少了下来,你一定认为黄羊会更多了吧,不,黄羊也渐渐地减少了,它们并不是被捕猎的缘故,而是自己病死的。狼是吃黄羊的,可狼在吃黄羊的过程中黄羊在健壮地生存着……老一辈的人在狼的恐惧中长大,如果没有了狼,人类就没有了恐惧嘛,若以后的孩子对大人们说:‘妈妈,我害怕。’大人们就会为孩子的害怕而更加害怕了”[5]。狼的消失,使得商州人民又陷入到另一种精神恐慌之中,那就是当地生态链的断裂和人们精神的退化。贾平凹曾说:“人是在与狼的斗争中成为人的,狼的消失使人陷入恐惧、孤独、衰弱和卑鄙,乃至于死亡的境地。怀念狼是怀念着勃发的生命,怀念英雄,怀念着世界的平衡”[6]。贾平凹的生态目的一目了然,只有人与自然达到和解、平衡,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因为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界生物的利益从本质上说是一致的。
随着野生狼的不断减少,商州政府出台了相关法律对其进行保护。有了法律保护的商州狼们,似乎将迎来一个不断繁衍壮大的好时期。令人奇怪的事,不止猎人们患上怪病,狼们也失去了昔日的凶狠与狡猾,变得多病、慵懒,有的甚至将头挂在树上吊死。可是,当狼遇到“我”和舅舅、烂头一行的时候,就又恢复了狡猾、凶狠的本性,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和舅舅做抗争,一扫往日的衰颓景象。可见,只有当人与狼相互共存、相互制衡时,才能实现本性的恢复,生命的意义。
罗尔斯顿曾经说:“人不应该轻视‘较低的’生命物种,但也只有人才能关照或照料所有其他的生命物种。野兽成为野兽不是罪过;那毋宁是它们的荣光。但是,如果人也像动物那样行动——没有文化、不具备道德能力、胃觉取向、自我中心、只促进自己这个物种的繁衍——那就是一种罪过。人类应当了解人是谁,生活于何方,并全面地了解其他生命形式”[7]。当人类认识到这一点,试图去了解狼,了解其他生命形式的时候,却发现曾经对这些生命的轻视行为已经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二、失去狼以后的社会人生叙事
“现代技术的诞生是地球生态最大的劲敌,也是真正的魔鬼。它不仅摧毁了人类的古老的信仰,而且必将彻底消灭此信仰,把人类送往虚无的太空,成为真正的孤魂野鬼;它不仅破坏地球的生态平衡,还将破坏整个宇宙的平衡”[8]。失去对手后的人类,以霸主的身份傲视世间一切非人生命,却在征服自然,获得舒适的生存环境之后,陷入到另一场生存困境中,人类从外在形体到内在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变异:“没有狼了,却有了人狼了”[9]。《怀念狼》中将“无狼”时代人性的恶以及残忍表现的淋漓尽致,对现代社会人性的异化剖析的力透纸背:小说中的“我”是一个长着“一张苍白松弛的脸”的城市男人,现实的安逸激不起“我”对生活的欲望。一次偶然的采访我得知商州还有15只野生狼的新闻,试图去寻找这分散的15只狼,并为它们拍照留档,俨然一副生态环境保护者的样子。然而现实生活中,生态保护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它更应该成为环境保护者的信仰。可是小说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者”们却都在为自己心中的小算盘而忙碌:“我”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换种生活环境并成为一名名记者;黄专家则希望借大熊猫人工繁殖成功,而申报成为研究员……这些“生态环境保护者”们,在异化的人性的驱使下不仅没有有效的保护生态,反而还加速了动物的灭绝,这也使他们陷入到深层的精神危机之中。生态保护的结局以因“我”一时的心血来潮导致仅存的15只野生狼的灭绝和因大熊猫的死亡而断送了美好前程的黄专家发了疯而告终。小说在呼唤狼的呐喊与挣扎中结尾,表明以“我”为代表的众生们将会在这种“无狼”时代死水般的生活中永远忏悔着。
小说除了通过对主要人物的描写,表现作者对于人性异化的批判。还通过许多细节描述,暴露了当下因失去羁勒而脱缰狂奔的欲望,在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丑态与恶行。小说中的尤文既不是为了钱财,也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兽欲,竟亲手制造了48条命案,其性质之恶劣,手段之残忍简直让人发指。而为了讹人钱财,郭财竟然丧心病狂地一次次将可怜的女儿推向呼啸而过的汽车。还有那些在英雄岭吃活牛肉的所谓英雄们,那些生喝蛇血、以打死小动物取乐的人,他们疯狂的行径背后是道德的沦丧,更是人性的极度扭曲。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在小说中借人物之口责问道:“英雄就是屠杀吗?李义斧劈了二百人他是英雄,舅舅捕猎了半辈子他也是英雄,如今一个牛肉店,来吃活牛肉的也都是英雄吗?”[10]从某种角度上看,这些“英雄”甚至不如狼。小说中的狼知恩图报,重情重义。对于悉心照顾它们的红岩寺老道人,群狼不仅赠送给他珍贵的金镶玉,并且在老道人去世时悲痛地吊唁,在狼的面前人究竟有多少优越性呢?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上来说,自然界任何动物、植物和人都是生物圈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而只有善待宇宙间其他生命,人才能善待自身。如果“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自然界发展规律,那么作为宇宙间唯一能够进行自我反省的人类,是需要对目前的生态灾难承担责任的,否则人类将很难独善其身。
贾平凹通过一个个人物的塑造向我们展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性的异化,以及人性异化导致的各种社会生态问题。这不由得让我们去思考:“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主导下的世界将能够走多远?当大自然的华美被破坏殆尽时,人类的生存还有多大的意义?
贾平凹在文章中说:“我曾经想,世界上只有大海,那将会出现一种什么可怕的情形呢?当然,世界上也绝不能尽是山石。到大海观潮,进深山赏林,世界才是和谐的统一,人的兴趣才是多变的丰富”[11]。当这个世界被多姿多彩的生命覆盖时,当人能够将同情的眼光投向宇宙间其他生命扩充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时,那时的世界才是和谐统一,多姿多彩的。
三、人狼关系梦幻般憧憬
著名散文家李存葆曾说:“和谐是众美之源。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使人感到安闲、惬意、舒爽和怡乐”[12]。在“我”和舅舅一行人的寻狼路途中,“我”看到了人与狼之间的尔虞我诈,狭路相逢的人与狼之间似乎必须有个你死我活的结局。当来到红岩寺的时候,我们的心灵才得到暂时的安宁。尽管红岩寺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是这里唯一的一位老道人却安贫乐道,他喂养了寺庙周围跑来的各种小动物,等他们有了野外生存能力之后再放归山林,其中包括“我”心心念念的狼。当狼生病的时候,也会来到红岩寺求助。老道人悉心为它们治疗,此时人与狼之间的防御与恐惧都已不复存在。而“我”在一个深夜就曾亲眼看到老道人为狼治病的场景,狼临走时用前爪跪地的方式向恩人道谢。当老道人死去,狼们悲伤地来送葬的场景更使我的心灵得到震撼,“它蹲在了门口先是呜呜了一阵,紧接着呜呜声很浊,像刮过一阵小风,定睛看时,就在土场边的柏树丛里闪动着五六对绿莹莹的光点:那是一群狼在那里”[13]。人与狼之间竟然还存有如此深沉的情谊,人与动物之间竟然可以如此和谐共处,在惊讶的同时“我”和舅舅等人的心灵也再次得到洗礼。
寻找狼的路途中,红岩寺的生活如同世外桃源一般,因为在那里“我”暂时忘却了人与狼之间的恩怨纠葛。红岩寺老道人以一颗善良的心对待自然界中的生命,万物在他那里似乎没有什么分别。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带来的物种歧视扼杀了众多的宇宙生灵,老人用自己的行动试图缓解人与“狼”之间剑拔弩张的态势,化解人与其他生命的隔阂并达到和解。老道人的一己之力虽然微弱,但是却让我们看到当人与动物放下彼此的防备与警戒时,创造出来的和谐、信赖之美,是多么令人动容。小说家张炜在其作品《远行之嘱》中曾写到:“这个世界太需要勇敢了,一切都需要守护。荒原、山岭和土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人去保卫”[14]。是的,在现代社会的坚船利炮下,一切生灵都显得如此脆弱不堪一击。自诩为地球主人的人类应当担起保护、守卫万物生灵的责任,让信赖创造出美好的世界,让和谐之景遍布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这里,贾平凹对以“我”为代表的人类和以“狼”为代表的自然生命之间关系的梦幻般的憧憬展露无遗。如果人类摘下有色眼镜,放下高傲的成见,以一颗平等、慈悲的心去看待自然生命,那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就不再是理想。然而,现实却是人类的发展进步以自然的一再妥协、让步为代价。当人类一再僭越自然底线,撕毁人与自然的契约时,大自然就会对人类进行无声或有形的反扑。野生生命的减少或毁灭,就是大自然在以自残的方式向人类进行无声的反抗。“每一个物种的灭绝都会加剧生命之流的衰竭过程,这绝不是一件小事。物种的每次灭绝,都是对生命的一次超级屠杀”[15],如果我们继续视若无睹并且肆意妄为下去,那么当自然疯狂报复时,不仅人类的文明将被毁灭,整个世界都将陷入万劫不复。
四、小结
本文从生态视角对贾平凹小说中展现的生态世界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由此探究贾平凹在创作中存在的把握自然整体、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意识。在工具理性主导的社会意识下,人们认为自然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人类服务,以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和精神所需而存在。自然被视为人类征服的客体,任何阻碍人类生存发展的障碍,都应该被扫除,因此《怀念狼》中的猎人们沉浸在杀戮带来的乐趣中,而且越是难以征服的野狼就越能够表现出征服的荣耀与快感。狼群被建构成一种强大的人类对手,以映衬人类的英勇和伟大。贾平凹在小说结尾借“我”这一都市人形象在没有狼的世界中的痛苦呐喊,表现了他对人类滥杀生命、违逆自然秩序的强烈谴责。同时,小说中赋予了自然生命和人类平等的主体性,认为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怀念狼》中的生态世界,表现了贾平凹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动物被滥杀等生态问题的关注和忧虑。这也促使我们去思考在与自然界的关系中人应当如何进行自我定位,才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这也是对贾平凹小说进行生态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徐刚.伐木者,醒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307.
(2)(3)(5)(9)(10)(13)贾平凹.怀念狼[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3,3,15-16,194,84,148.
(4)赵鑫珊.人类文明的功过[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389.
(6)廖增湖.贾平凹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0(4).
(7)(15)[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8,197.
(8)张晓琴.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64.
(11)王永生.贾平凹文集(第12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15.
(12)李存葆.净土上的狼毒花[J].当代,2005(6).
(14)张炜.远行之嘱[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192.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