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中职护理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现状分析

文/王雪琴?周娟仙 冯 燕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对中职护理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现状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为了了解中职护理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现状。通过关于对新入学的546名护理学生“在校中学生心理适应能力诊断”进行问卷调查。得出护理新生心理适应能力很差的达44.13%,心理适应能力较差的达33.15%,其中独生子女心理适应能力较差的比例较高。得出结论,中职护理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现状不容乐观,需引起重视,并通过外部环境改善、内在心理强化训练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职护理?新生?心理适应能力

中职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指中职生在与周围环境、周围人们相互作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使得自身与学校生活、学习、交往等环境达到心理平衡的能力。新生变换环境后不但关系到学生能否很快适应新的环境,也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中职生正处于人生转折的青春期,进入职校后必须要适应全新的环境、课程、同伴和老师。心理适应能力的强弱不仅关系到现在的学习和生活,也对今后的就业产生影响。

一、对象与方法

笔者学校2014级护理专业新生共595人,其中独生子女326人,年龄14~18岁(平均16岁)。

2014年9月采用《在校中学生心理适应能力诊断》问卷方式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95份,收回595份。问卷共20题,根据总得分情况分为五个层次:

1.第一层次

35~40分:社会适应能力很强。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与人交往轻松、大方,给人的印象好,无论进入怎样的环境,都能应付自如,左右逢源。

2.第二层次

29~34分:社会适应能力良好。能较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能较圆满地解决自己与周围人和环境出现的问题。

3.第三层次

17~28分:社会适应能力一般。当进入一个新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基本上能适应。

4.第四层次

6~16分: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依赖于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一旦遇到困难易怨天尤人甚至消极。

5.第五层次

5分以下:社会适应能力很差,在各种新环境中,即使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努力,也不一定能够适应,常常因感到与周围事物格格不入而十分苦闷。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总显得拘谨、羞怯,手足无措。

二、结果

1.护理新生心理适应能力总体情况(表1)

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适应能力情况(表2)

三、讨论

1.心理适应能力的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笔者学校护理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令人担忧。护理新生中,心理适应能力一般以上者占总人数的22.72%,不到四分之一,而心理适应能力较差和很差者占总人数的77.28%,大于四分之三。独生子女心理适应能力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

2.心理适应能力不良的影响因素

(1)内在因素。

①年龄方面:中职护理新生为初中毕业后就读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从发展心理学观点来看,处于14—18岁青春期的他们正是身心发展最迅速、最旺盛,由动荡逐渐向成熟和稳定过渡的关键时期。中职护理新生在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社会阅历扩展的同时又较早地面临择业和就业的巨大压力,遇到种种心理困惑。同时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心理发育尚不成熟,也会影响其适应能力。

②人格方面:人格是影响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对16种人格特征标准分的均值差异,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心理适应不良者与心理健康者在10种人格特征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心理适应能力不良者的人格具有以下特点:情绪表现不稳定、自我控制较差,容易激动,受环境影响明显、敏感、心神动摇不定、不能面对现实而急躁不安、甚至有失眠、恐怖现象;易焦虑、张性,常常表现为紧张、忧虑、困扰、悲观、患得患失。在群体中缺乏与人接近的勇气,生活小心翼翼而不能控制自己。

③认知方面: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中职护理新生容易产生自我认知失调,如过高地或过低地评价自我,过高导致高傲的心理,过低导致自卑的心理,从而造成心理适应能力不良。

(2)外在因素。

①社会方面: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使中职护理新生做事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享受,互相攀比。严酷的就业形势与“双向选择”体制尚不完善,不公正的因素破坏了竞争法则,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有的学生就会产生孤独、自闭等消极情绪。而且中职护理学生对网络的迷恋,使得宅男、宅女增多,导致他们人际交往能力降低,心理适应能力下降。

②学校方面:社会应试教育和考试制度的不完善使学校重分轻能,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眼里只有成绩,从而阻碍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与普通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而现在课程设置的不完善,书本知识的陈旧、理论知识的深奥及实际操作训练的不足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③家庭方面: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不当会造成学生心理适应能力不行。民主型的教育使学生更具有自信、独立、乐观等积极的个性特点和较强的适应能力,而溺爱型、粗暴型和放任型的家庭教育容易使学生产生人格不健全,心理适应能力不良。现在的中职护理新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家长的过度溺爱容易使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和宽容。而且学生在初中多数是就近入学,住校者较少,进入中职学校后,大部分学生离开父母,寄宿于学校,也容易造成适应不良。

3.提升心理适应能力的策略

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不良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针对引起学生心理适应能力不良的原因,通过辅导干预、环境支持的措施提升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1)辅导干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适应能力的辅导,改善学生的不良认知,完善学生的人格特征。

①团体辅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心理讲座等团辅形式,促使个体在团辅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改变其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其适应能力。

②个体辅导:个体辅导是对团队辅导的有效补充,因为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进行团队辅导,所以针对个别不适应团队辅导的学生应进行单独的个别辅导。

(2)环境支持:外在和谐环境的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①校园环境:推进课程改革,课程的开设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课程的内容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使学生易学、乐学,形成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②班级环境:通过班会课、各种活动的开展形成团结、友爱的班级环境。

③寝室环境:通过加强沟通交流、寝室团体活动营造宽容、互助、和睦的寝室环境。

④家庭环境: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得到家长的配合,营造温馨、关爱的家庭环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郑日吕.中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海宁卫生学校)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