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医学护理 » 护理 » 正文

B超下改良灌肠液水压灌肠复位在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

刘金霞:女,大专,主管护师

刘金霞李永玉王玲邓慧游节委

摘要目的:探讨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在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小儿肠套叠患儿5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患儿在超声监控下用改良灌肠液水压灌肠复位,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灌肠复位,观察两组患儿复位效果及复位后患儿并发症及大便性状、实验检查。结果:观察组患儿一次复位成功100%,对照组一次复位成功96%,两组无1例发生肠破裂穿孔。观察组患儿复位后大便白细胞计数增高、血CRP增高、发热、腹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套叠灌肠液的改进可以使灌肠液成为水压灌肠复位治疗肠套叠的重要辅助手段,可显著减少肠套叠复位后并发症的发生,良好的护理技术是复位成功的关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肠套叠;灌肠液体;水压灌肠;复位;护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5.049

小儿肠套叠系一部分肠管套入相邻的肠管之中,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占婴儿肠梗阻的首位[1],多因哭闹或呕吐就诊于儿科。我院儿科于2009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在水压灌肠过程中用改良灌肠液,收到了良好的复位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肠套叠患儿5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男17例,女12例。年龄4个月~2岁9个月。发病时间4~48 h。临床表现:哭闹21例;呕吐25例;精神面色差7例;血便15例,其中鲜血便5例,果酱样便10例;不同程度腹胀5例;腹部扪及包块5例。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4个月~2岁2个月。发病时间6~48 h。临床表现:哭闹17例;呕吐15例;精神面色差4例;血便7例,其中鲜血便3例,果酱样便4例;不同程度腹胀4例;腹部包块2例。所有病例腹部透视有多个液平存在,提示肠梗阻X线征象。经腹部彩超确诊肠套叠(存在横断面“同心圆征”及纵切面“套筒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临床表现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复位方法

1.2.1操作前准备一次性双腔气囊乳胶导尿管1根,根据年龄选择不同型号。三通管1个,成人血压计1台(去除袖带)。灌肠液体: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观察组采用改良灌肠液(每500 ml瓶装或袋装生理盐水+替硝唑75 mg+庆大霉素4万U),将灌肠液加温至38~41 ℃左右,连接输液器挂于输液架上,距离床的高度100 cm左右,排尽输液管内空气,取下头皮针头。

1.2.2操作方法患儿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避免操作中呕吐误吸,用石蜡油润滑导尿管前端5~10 cm,分开患儿肛门,轻插入直肠5~6 cm后注入气体15~20 ml,使气囊膨胀,轻拉导尿管,使气囊堵塞于肛门口,避免操作过程中灌肠液外漏。将三通管的两端分别与导尿管和血压计相连,剩下一端连接输液器,打开输液器开关,使液体快速注入肠道。操作过程中护士密切观察血压计内水银柱上升的刻度,以测量注入灌肠液对肠道的压力,复位的压力最高不可超过12 kPa,注入灌肠液量一般为500~1000 ml。

1.2.3超声监测灌肠时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为3.5 MHz凸阵和7~10 MHz线阵探头)扫描观察,探头随液体流向观察液体随肠管流入,直至所标记的套叠部位肠腔。此时仍保持快速滴注,超声观察"同心圆"征的变化及该段肠腔扩张程度和肠壁的厚薄,当超声显示肠腔不再扩张,“同心圆”征消失,患儿哭闹停止,可初步判定复位成功,停止灌肠,维持压力3~5 min后拔出气囊导尿管,让患儿排出肠腔内的液体。复位后患儿腹胀及阵发性哭闹消失,呈安静状态,休息5~10 min,复查超声观察标记处肠管回声有无“同心圆”征表现,若无则回病房观察。

1.3评价方法复位过程中观察患儿生命体征、面色、神志、病情变化,并记录进、出液量。复位后监测患儿生命体征、临床表现,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大便常规镜检观察白细胞计数及大便培养。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两组患儿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儿灌肠效果比较观察组29例一次复位成功100%,对照组25例一次复位成功24例(96%)。两组无1例发生肠破裂穿孔。

2.2两组患儿复位后并发症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表1)

3讨论

肠套叠的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手段已较为成熟,早年已有文献报道在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成功率达94%[2]。本研究观察组患儿复位成功率100%,对照组复位成功率94%。但从表1中可看出,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作为灌肠介质,较多患儿会出现血CRP增高、大便白细胞增多及发热、腹泻的临床表现,这主要是由于肠套叠造成的肠梗阻往往使肠道内细菌繁殖,引起肠道菌群的失调,同时存在套入部肠管的充血水肿,在复位成功后细菌可侵入肠管,血运恢复后产生缺血再灌注,可能也会造成肠道黏膜上皮损伤及肠道菌群的移位[3]。通过改良灌肠介质,不仅提高了复位的成功率,并针对肠道菌群以杆菌及厌氧菌为主的特点,在灌肠液中加入替硝唑和庆大霉素,有效地抑制肠道细菌,同时部分灌肠液保留在肠道,起到了保留灌肠的作用,对肠道的细菌起到持续性的抑制作用,大大减少了患儿成功复位后出现感染的并发症,从而缩短了患儿的住院天数,减轻患儿痛苦,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因此,采用改良后的灌肠液进行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可广泛用于临床。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胡岭峰.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5):319-320.

[2]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36-1939.

[3]章晓华.小儿急性肠套叠水压灌肠复位65例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2):97-98.

[4]游节委,刘尚云,李永玉,等.超声引导下小儿急性肠套叠生理盐水灌注复位的价值[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5,7(2):132.

[5]郭丽红,李巧玲,罗晓勤.水压灌肠复位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护理[J].当代护士,2013,6:75-76.

(收稿日期:2013-10-15)

(本文编辑崔兰英)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