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娟
摘要:大学生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其公民意识发育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而要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首先应从理论上科学界定公民意识的内涵及主要内容。在当前,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因此,应由政府主导,提供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结合社会实践,有效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公民教育;公民意识;思考
公民意识的发育状况,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衡量标准,“只有当广大国民普遍具备了完整的公民意识和公民性格,才能建立起成熟的有自制能力的公民社会,国民普遍具有公民意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1]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在我国历史上将公民意识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学生作为我国公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公民意识状况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一、公民意识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1.公民意识内涵的界定
“公民”概念源于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指出:“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2],在近现代社会中,公民之为公民,最根本之处就在于公民是一个权利主体,也就是说,尽管公民有诸多特征,但基本的特征是自由、平等、独立以及充分介入社会合作的公众参与。[3]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与公民身份相适应的公民意识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它体现的是人类追求自主活动并要求享有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权利从而获得自身全面解放的一种意识,目前学界对公民意识内涵的界定不一,结合前人观点及笔者对“公民”含义的理解,笔者认为,所谓公民意识主要是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
2.公民意识的主要内容
(1)国家意识。国家意识是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首要内容。每个人都从属于一定的国家或民族,国家意识即对某一特定的民族国家及其传统、制度、文化的归属,并由此而分享一种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情感、共同的信念和共同的生活方式,[4]因此,国家意识实质上就是一种“国族归属与认同”。当前,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全方位挑战,思想还不成熟的大学生容易在思想上和精神上产生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甚至自我身份认同的困难,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是国家意识的集中表现,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国家意识教育能有效提升国家“软实力”,内聚群力、外御敌侮。
(2)主体意识。公民的主体意识,就是公民对自我存在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对自己是国家和社会主人的自觉意识,主体意识的提高有利于国家利益的实现,有利于健全我国民主体制和和谐社会的建设,甚至是人的解放的要求。主体意识具体到大学生而言,就是大学生在思想上对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有明确认知,对国家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积极负责任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以建设祖国为己任,推动社会发展。
(3)法治意识。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在现代社会,公民的法治意识体现为与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法律素养、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观念。公民的法治意识是法治国家的内在的精神动力和精神灵魂,是成熟公民意识的最集中体现,也是公民意识中最为基本、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究其实质,公民的法治意识是公民依据法律来处理公民与社会、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权利义务意识。
(4)道德意识。在现代社会,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趋频繁,相互关系也愈加复杂,道德在维持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也日益突出,道德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征。公民的道德意识即公民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中必须具有的道德规范意识,其实质是公民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公民道德意识一经形成,就会指导公民行动,指导其“向善”,社会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使公民意识得到最大限度发展。因此,道德意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5)全球意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联系日趋紧密并成为命运息息相关的共同体,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游离于全球化的态势之外寻求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于是“世界公民”概念呼之而出,要求一国公民要具有面向世界的理念与相应的眼界和能力,相应地,公民意识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内容即全球意识,全球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为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具备的整体性意识。[5]全球意识应包括共存意识、和平意识、发展意识和合作意识,强化大学生的全球意识培养将为民族国家适应国际化发展提供一种内在动力,同时克服民族公民身份可能带来的狭隘排外的心态和行为。
二、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培养和发展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从公民教育的发展来看,公民教育发端于市场经济发达的古希腊商业城市,市场经济是公民教育产生和发展最本质的原因。市场经济是典型的理性规则的法治经济,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以竞争为本质特征,要求市场主体以平等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和利益分配,强调契约自由、公平交易,强调用规则来规范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解决经济纠纷,从而营造一个健康、有序、和谐、高效、公平的经济运行环境。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特殊群体,他们面临的将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市场经济更加发达的社会,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大学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法治意识、创新意识、公平正义观念、契约自由理念等现代公民意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不仅有利于自身未来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然而,大学生公民意识不可能自发形成,需要进行公民意识的教育,因此,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2.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选择
从严格意义上讲,公民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的产物,本质上反映着民主国家及其政治生活与其成员的一种关系。从人类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历史经验来看,公民意识与民主政治本质上是相互依存的,民主政治是公民意识产生的前提,而公民意识是民主政治得以巩固和健全的保障。民主政治制度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公民这个土壤,在缺乏民主意识和参政能力的人群中,民主制度的运行是艰难的,只有通过公民教育将社会成员培养成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参与意识和必要议政能力及自觉公民义务感的合格公民,公民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去,从而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都把公民意识教育当作固化民主和强化民主的普遍性措施,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与现代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民主法治观念、公平正义理念和自由平等思想,以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3.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李慎之指出:“为什么中国的现代化一百年来成就不大,以致被称为九死一生的现代化?一个原因就在于中国始终没有培养出够格的现代化的公民。”因此,人的现代化在国家现代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公民意识中包含的主体意识、法治意识、参与意识等内容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因承担有主导社会进步、引领社会发展的使命而应具备与之相适应的高水平的公民意识。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权利意识较强,但也存在义务意识较弱、法律意识较淡薄等问题,有较强的公德意识,但也存在知行合一性较差等问题,这当中既有封建文化中“臣民意识”“依附意识”“迷信意识”等因素的影响,更主要是目前高校缺乏明确、系统的公民教育,大学生未来的角色要求加强对其公民意识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独立、自由、平等、理性等现代公民精神,提高其公民素质。
三、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几点思考
1.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健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教育制度及配套措施
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都紧紧把握教育的主动权,把公民教育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我国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公民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成熟、适合我国国情的公民教育体系,公民教育很大程度上还停滞在理论研究阶段。因此,我国政府首先要能够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大力发展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从公民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事关国家发展未来的战略高度出发,借鉴国外先进的公民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公民教育的完整体系,制定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规划、目标、纲要,确定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容,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关的公民教育和公民意识培养的制度规范,并成立专门的部门如“公民教育委员会”来负责高校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活动。同时,政府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并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公民教育,如此,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就在制度上得到了根本保障。
2.充分发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开设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相应的公民教育学的课程的编写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具有一定同质性,前者的基本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好公民,后者也是教育学生如何做“合格公民”,思想政治理论课几乎所有课程都包含有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更是重中之重,涵盖了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可行的方案是让思想政治课有关课程的教学成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让公民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高校应根据大学生思想实际和身心发展规律,重新整合教材的内容,在教学中突出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中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
3.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提供良好氛围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是一种养成教育,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既有显性约束力,又对广大青年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因此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主流价值观、道德规范融于校园文化中,通过校园文化这个重要的精神文化载体,对大学生进行隐形的公民教育和价值观导向,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公民角色,意识到自己的公民责任。例如学校通过公平合理的制度规范、公正效率的教学和后勤管理、平等自由的生活氛围等,构建一个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部分学校管理,为建设校园建言献策,通过自身参与和体验来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再如通过开展团体拓展训练、体育运动比赛、辩论赛等团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通过丰富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娱乐中去,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公民意识、提高素质。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获得公民角色的体验和参与意识的提高,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和兴趣,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对于大学生培养主体意识、法律意识、公德意识、创新意识等,促进大学生公民素质由“知”向“行”转化,实现知行合一意义重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如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做义工、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等形式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通过组织模拟法庭、参加维权活动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法律意识等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荣军,刘长军.公民意识的生成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J].理论导刊,2009(11):56.
[2]亚里斯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13.
[3]金生鋐.公民品质与公民教育[D]“. 信息时代的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国际研讨会”学术论文集.2005.
[4]于海.民族精神意涵: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意识[J].思想理论导刊,2004(12).
[5]邱耕田.简论全球意识[J].晋阳学刊,1994(4):106-108.
[课题项目:2012年贵州省教育厅课题“全球化视野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以贵州高校为例”(编号:12SZK021)研究成果;2014年贵州大学校级专项课题“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